第76章 絲蟲病
絲蟲病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在我國分布甚廣。國內流行的絲蟲病為班氏絲蟲病和馬來絲蟲病,是由絲蟲寄生於淋巴組織所致的疾病。絲蟲成蟲寄生於大淋巴管或淋巴結,班氏成蟲常寄居在腹腔、精索和下肢的深部淋巴係統;馬來成蟲多寄居於上下肢的淺部淋巴係統。當蚊蟲叮咬絲蟲病病人後,再去吮吸正常人的血液時,感染性幼蟲即可進入人體,在大淋巴管或淋巴結內發育為成蟲。
大多數病人受到感染後並不發生任何症狀,這種情況稱為"絲蟲感染"或"帶絲蟲者",是在普查或檢查時因血中嗜酸粒細胞增高而發現。對"絲蟲感染"或"帶絲蟲者"要和病人一樣治療,因為他們也可散播絲蟲病。
絲蟲病的早期症狀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常呈周期性發作,疲勞是發作的一個誘因。淋巴結炎以腹股溝部較為多見。發生淋巴管炎時,肢體上可見一條自上而下伸展的紅線,有壓痛,皮膚的小淋巴管發炎時,可表現為一片紅腫,象丹毒一樣。除局部症狀外,病人還伴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等症狀,發作時間短,症狀多於3-5天內自行消退。
班氏絲蟲病的患者可能有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發作時陰囊內精索、睾丸和附睾等有腫痛,病人有時可有畏寒、發熱、咳嗽、哮喘等,肺部X線檢查有遊走性浸潤,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絲蟲熱是呈周期性發作的高熱,約2-3天後自行消退,局部無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有時伴腹痛。
絲蟲病晚期是以淋巴阻塞性病變為主,象皮腫是最常見的晚期症狀,多發生在下肢和陰囊(後者見於班氏絲蟲病),是皮膚淋巴管炎反複發作,伴以繼發細菌感染而形成的淋巴管阻塞的結果。皮膚粗糙,變厚,變硬,壓之無凹陷,以後甚至出現皺褶和疣狀結節。有繼發細菌感染時可形成慢性潰瘍。
其中班氏絲蟲病常見的症狀是乳糜尿,為間歇性發作,尿呈乳白色,有時可因混有血液而呈粉紅色,如乳糜尿在膀胱內凝結成塊,則可發生排尿困難。晚期班氏絲蟲病病人的精索變粗,附睾可捫到結節,陰囊腫大,皮膚除象皮腫外,還可出現含有淋巴液的小皰疹。
在流行地區進行普查、普治,控製傳染源是預防絲蟲病的重要措施。此外,還要滅蚊防蚊,以切斷傳播途徑。
治療絲蟲病的主要藥物是乙胺嗪,其毒性很低,有時可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頭暈、失眠等,也可由於成蟲和大量微絲蚴的死亡而引起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如寒戰、高熱、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皮疹、皮膚結節等。如治療前先服用抗組胺藥、阿司匹林、強的鬆等可預防或減輕這些反應。
也可用左旋咪唑,但其療效不如乙胺嗪。單純由絲蟲引起的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可口服解熱鎮痛劑;有繼發細菌感染者則加用抗菌素或磺胺藥。發生乳糜尿時應臥床休息,少食脂肪。象皮腫的治療可采用熱烘綁紮療法。病情嚴重且長期不愈者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