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腦寄生蟲病
腦寄生蟲病就是指在體內的原蟲、幼蟲或者包體等進入腦內引起臨床症狀。主要有腦血吸蟲病、腦豬囊蟲病、腦型瘧疾、腦肺吸蟲病及腦包蟲病等的。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現在腦寄生蟲病已顯見減少。
1、腦血吸蟲病。
由在人體內的蟲卵,經肺部或椎靜脈叢,隨血流進入腦,阻塞腦血管,引起腦的損害而出現神經症狀(多見於慢性血吸蟲病)。腦血吸蟲病根據症狀的不同可分為:
癲癇型:表現為癲癇發作,多是局限性或從局限性發展成全身性,出現一個肢體或一側肢體暫時性的輕度癱瘓;
腦瘤型:與腦瘤極相似,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如頭痛、惡心、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等;
腦膜腦炎型:可能為血吸蟲及蟲卵排出毒素和代謝產物而引起彌漫性腦水腫,多見於急性血吸蟲病,出現意識不清(需與腦炎仔細鑒別),並有急性血吸蟲病的症狀和體征,腦脊液中可有白細胞和蛋白質的增高。
診斷腦血吸蟲病主要是根據:曾到過疫區,有疫水接觸史;糞便檢查可發現血吸蟲新鮮蟲卵;有相應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
在防治上,主要是消滅血吸蟲病。吡喹酮對門脈係統的血吸蟲病療效甚好,副作用小且可口服。本病如早發現,及時治療,能完全恢複。對有癲癇發作者,可給各種抗癲癇藥。如有顱內壓增高症狀,可脫水降顱壓。
2、腦囊蟲病。
豬肉絛蟲的幼蟲進入腦部引起。由於腦內囊腫的數目與所在部位而不同,產生的症狀也不相同,最常見的是局限性或全身性癲癇發作,可伴有頭痛、嘔吐、頸項僵硬、顱神經麻痹、精神失常等表現。囊腫較大者,可引起顱內壓增高症狀。
其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皮下結節活檢找到囊蟲、X片見到多數米粒大小的鈣化點即可確診。
在防治上,以預防為主。可用吡喹酮、滅絛靈、檳榔或南瓜子治療腸絛蟲病。對於有神經症狀者,可用脫水劑及抗痙攣藥治療。
3、腦肺吸蟲病。
腦肺吸蟲病主要侵犯肺,也可進入顱內破壞腦組織,出現頭痛、癲癇、癱瘓、昏迷等症狀。根據有生食蜊蛄或石蟹史,肺部的症狀、痰中找到蟲卵,兼有神經損害者,即可診斷。
在防治上,可用吡喹酮、硫雙二氯酚等藥治療肺吸蟲病,可手術治療顱內局限性病變。
4、瘧疾的損害。
瘧疾可損害神經係統。如引起腦炎,表現為高熱、昏迷、癱瘓、感覺障礙、癲癇大發作、顱內壓增高等;惡性瘧疾可引起腦(脊)膜炎,病情嚴重。周圍神經損害如單神經炎、神經痛、神經叢和(或)神經根炎等。
在防治上,必須積極治療,可用氫化司的鬆或地塞米鬆加於葡萄糖液中,及奎寧加於葡萄糖鹽水中靜脈滴注,並謹防發生休克,其他則對症治療。
5、腦包蟲病。
腦包蟲病較少見,是指絛蟲進入腦部形成包蟲囊腫所引起,以大腦中動脈分布區多見,頂葉為多。其表現為,輕偏癱、偏身麻木、局限性癲癇等,也可有顱內壓增高症狀。根據到過流行區,有與狗、羊密切接觸史,有肝、肺包蟲病兼有腦的症狀,頭顱X片偶可見到囊壁鈣化,可診斷。
在防治上,以預防為主,治療無特效藥物,有囊腫者,早期手術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