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可敬的老政委,叫王明庚。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時,有位營長正在家中休假,得知災情後心急如焚,匆匆告別妻兒,4小時之內便趕回了團隊。他帶領全營官兵三進最危險的綿竹漢旺鎮天池鄉,解救被困群眾。最後一次轉移群眾時,300多人裏就有200多名是老人,行動緩慢。
這時河水暴漲、塌方不斷,危難關頭,這位營長第一個扔下所有個人物資,背起一名70多歲的老人就往前走。全營官兵看在眼裏,士氣頓時高漲,全都扔下個人物資背起老人們往前走。
他所在的營,先後轉移災民1000餘人,搜救出幸存者3人,救護運送傷員26名,還幫助群眾運送物資無數。
還有一位也在休假的連長,家就在地震地區綿陽,妻子剛剛生產,女兒還不足月。地震造成家裏電器家具等損壞,所幸人員沒有傷亡。當這位連長從抗災指揮部了解到他所在的裝甲團已奉命趕到安縣救災時,立即決定提前結束探親參加救災。他忍痛告別了在地震中受到驚嚇的妻子和未滿月的女兒,從綿陽家中直接趕到了安縣重災區高川,帶領全連戰士冒著餘震隨時引起的山體滑坡,投入到了抗震救災中。他每天不分晝夜的奮戰在第一線,隻在短暫的空隙,給妻子打個電話,請求她的諒解,親吻他尚未滿月的女兒。
前麵那位營長,叫王洪濤。後麵這位連長,叫樊波。
5月15日下午,某團副政委讓一名小戰士去給在另一處搶險的小分隊送信。這位戰士上路不久,看到路邊躺著一位60多歲的老人,右腿已經折斷,在痛苦的呻吟。他上前扶起老人說:大爺,我你背出去。老人微弱的睜開眼睛說,孩子,不用了,我已經在這準備等死了,你趕緊走吧。小戰士眼睛紅了,什麼也不說,掏出背包繩將老人的褲腿綁住,背在自己背上。他走了3個多小時,終於把老人安全護送到大天池鄉,看到老人上了救援的直升飛機,又匆匆趕路去完成送信的任務。
這個可愛的小戰士,叫陶泳波。
5月21日,一對兄妹在安縣相見。哥哥是成都軍區駐滇某裝甲團軍官,地震發生後隨部隊機動1200餘公裏到家鄉綿陽市救災,幾天來一直奮戰在安縣災情最嚴重的高川鄉。而他的家,就在此次受災極為嚴重的北川縣陳家壩鄉,得知家鄉遭受災難後,他一直焦慮不安的撥打電話,直到14日晚才收到妹妹發來的短消息。得知家中房屋倒塌,母親受傷被轉往重慶市第七人民醫院。
災難讓他悲痛不已,但他沒有向部隊提出回家看看的請求,第二天就隨部隊翻山越嶺赴高川鄉參加“千人大營救”行動去了。
妹妹是四川農業大學大四學生,地震發生時正在北川縣國土資源局參加實習,也受了傷。好在傷勢不重,基本恢複後,就準備回北川做誌願者,參加家鄉的抗震救災。
兄妹倆在安縣相見。哥哥對妹妹說:這裏的救援工作很緊張,我是一名軍人,不能隻顧自己的家,要聽從部隊的安排和指揮。請您回去告訴爸爸,等把這裏的鄉親們都就出來了,我再回去看他和媽媽。
妹妹非常理解的說,我能死裏逃生是幸運的,我也要回去參加抗震救災,為家鄉人民服務,解救更多的有生的希望的人們。
這對兄妹姓唐,哥哥叫唐金平,妹妹叫唐關蘭。
有一位父親,是武警資陽支隊的隊長,地震後接到命令,率領1千多名官兵趕赴都江堰紫坪鋪水庫至映秀鎮的山路上,轉移受災群眾,那條路因塌方而危險重重,他帶領官兵們連續奮戰7個小時,將65名傷員在第一時間內轉移出災區接受治療,自己的耳朵卻在轉移傷員時被飛石砸中,傷口至今都沒愈合。
他的兒子,是武警成都指揮學院的學員,也在地震後奔赴了重災區川北,也是負責救援轉移傷員,曆經了種種艱難重重危險,完成了任務。父子倆在震後第八天,5月20日才通了第一次電話,得知家裏親人在此次地震中一位去世,一位重傷時,兩個七尺男兒都在電話裏聲音哽咽了。
父親叫任東升,兒子叫任智。
他們不是英雄,他們是千萬救災大軍中的普通一兵。
他們是英雄。他們是千萬救災大軍中我知道的那一個。
英雄有名。
}pr}2008-5-30}/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