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上沒有鷹的痕跡(2 / 3)

沒有人願意相信,那一刻,他們已經遇難。

第二天中午,我正在成都某軍用機場采訪空降兵時,驚聞噩耗:陸航團邱光華機組在執行運送第三軍醫大學防疫專家到理縣的任務返回途中,在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因局部氣候變化,突遇低雲大霧和強氣流,於14時56分失事。機上有5名機組人員和因災受傷轉運的群眾10人。

5月的最後一天啊!為何如此殘忍?

5月從此不再是讓我驕傲喜愛的季節。

我的親友們紛紛打電話發短信詢問情況,並為我感到慶幸。而我自己,心裏的難過已遠遠超過慶幸……

我再次來到陸航團,心情無比沉重。麵對采訪,烈士的戰友們都難以抑止他們的悲傷和淚水。

年過半百的邱光華機長,是1974年周恩來總理挑選的8名少數民族飛行員之一,一個耿直樸素的羌族漢子,也是陸航團資曆最老、經驗最豐富的特級飛行員之一。還有半年時間,他就該退下來了。這次救災,團裏本來安排他負責地麵指揮,但他主動請戰,堅決要求參加飛行。他跟團領導說:在這種大災麵前,我們老飛行員一定要穩住軍心。每天他都年輕機長一樣執行著大強度的任務,清晨6點就出發,工作到晚上8、9點。他不是不知道這種緊急狀態、複雜氣候條件下飛行有著極大的危險性,但他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飛上藍天。

邱光華的家就在茂縣,離震中汶川很近,直線距離也就五六十公裏。他家裏還有父母、弟弟等許多親人。地震後失去聯絡。當團領導關心他家人情況時,他平靜的說:我幫不了家裏,隻有靠當地政府。我能做的就是救災。直到他後來受命前往茂縣偵察災情,才從弟弟口中得知家裏的房子跨了,好在人還平安。

飛機失事的當天上午,邱光華已飛行了兩個架次。接到新的飛行任務後,他和機組人員勿勿吃了兩口飯,就駕機起飛了,這是他執行的第64次救災任務,卻不想成了最後一次。

47歲的王懷遠,是陸航團最出色的資深機械師。與他同宿舍的戰友嶽光平告訴我,自地震後,他們每天都忙得無暇說話,白天執行了飛行任務,晚上還要開會搜集情況,沒有一天不是淩晨1、2點入睡,早上4、5點起床的。作為機械師,這麼大強度的飛行壓力很大,王懷遠每天都頂著停機坪上的高溫,帶領大家嚴密排查各種故障,在外場連續工作16小時以上,嚴重超負荷。

嶽光平回憶說,30日晚上,他們難得地一起回到寢室,靠在床上,一邊吸煙,一邊聊了幾句災區的情況,分析判斷今後的救災任務肯定還很重,還需要靠他們的毅力支撐。31日早上,嶽光平因為要執行飛綿陽的任務,4點半就起來了,王懷遠還在睡。嶽光平輕手輕腳地出了寢室,沒想到這便是永別。

王懷遠不僅技術過硬,而且性格爽朗,熱情幽默,團裏老老少少沒有人不願意和他交朋友的。逢年過節,他的家就成了單身漢的安樂窩。一個牛高馬大的漢子,常常係著圍裙親自下廚為戰友們包餃子燒菜做飯。其實他家裏一直困難,就靠他在支撐。犧牲前他還承諾,等救災任務完成後,就為腿有殘疾的弟弟安裝假肢,他還答應女兒,空了就陪她去買優盤。

生於八十年代的副機長李月,出生時僅4斤6兩,曾被醫生預言養不大,卻在父母的辛勤撫育下長大成人了。他是大隊重點培養的優秀的飛行員。從投入抗震救災以來,這個年輕的80後肩負起了沉甸甸的擔子,每天最多要飛10個小時。拂曉飛,黃昏飛,白天飛,夜間也飛。為了不讓母親擔心,他一直瞞著母親,說自己沒有飛,直到犧牲後母親才知道他一直在飛,直到飛進藍天……

與李月住同一宿舍的戰友燕鵬哽咽著告訴我,30日晚上,李月完成任務回來,洗了澡正準備休息時,妻子打來電話,大概意思是很多天沒見到他了,很想見他。李月說,現在太晚了,明天還有飛行任務,我不能回去看你。沒想到妻子說她已經來了,就在他們營區的小門口,希望他出去見一麵。李月便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大概十多分鍾後就回來了。李月08年1月領了結婚證,原本訂在春天結婚的,酒店都訂好了,卻因為部隊連續執行抗擊冰雪、軍事演練等任務,無法舉辦,最後退掉了酒店。李月答應妻子,等部隊任務沒那麼重了,就和她一起出去旅行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