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故事
}h2}戰後故事}/h2}
我不喜歡戰爭。這種不喜歡是永久的,不可改變的。盡管戰爭造就了許多英雄豪傑,造就了輝煌的人類曆史,造就了傳世巨著,造就了詩歌、電影、音樂、繪畫等等許多寶貴的藝術品,也許還造就了感天動地的愛情,可我還是不喜歡。
我不喜歡它的血腥,不喜歡它的殘酷,不喜歡它的殘垣斷壁,不喜歡它的濃煙滾滾,不喜歡它把綠樹變成焦碳,把清泉變成血河,更不喜歡母親在廢墟上發瘋哭喊,孩子在瓦礫下無助地哭泣,老人無家可歸,傷殘的士兵眼裏充滿憂傷。
無論這戰爭是多麼必要,多麼正義。
作為軍人也許我會參與,特別是當侵略者踏進我們的國土、掠殺我們的百姓時,我想我會成為一名勇敢的戰士,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女人也許我還會愛上一個戰爭參與者,一個殺敵無數的戰鬥英雄。
但我還是不喜歡戰爭。
自相矛盾也罷,矯情也罷,這樣的情感無可改變。
可是,往往是戰爭,帶給我許許多多的感動,帶給我溫情而又傷感的淚水,帶給我深長的思索。
尤其是那些發生在戰後的故事。
先說一個中國軍人。解放戰爭時他是個年輕的士兵。他們那個排參加了解放天津的戰鬥,打得十分艱苦,傷亡很大。到最後快要進攻時,戰友們心裏都明白,他們很有可能看不到勝利了,他們很有可能馬上就要獻出自己的生命。於是他們合夥抽掉了最後一支煙,喝掉了最後半壺水,鄭重地作出一個約定,生死約定:假如戰後他們中有一個人活了下來,那麼,這個人就要在每年的這一天,到這裏來祭奠所有的犧牲者。
不用筆墨,也不用公證,一諾千金。
總攻開始了。他和戰友們奮不顧身地躍出了戰壕,伴隨著衝鋒號殺進了槍林彈雨之中。戰鬥打得十分激烈,也十分殘酷,每個人的腦海裏除了往前衝爭取勝利,再無他念。到淩晨時,戰鬥終於取得了全麵勝利,天津解放了。但他們全都犧牲了。
隻有他活了下來。
殘酷的戰爭,讓他們臨終前的約定成為一次箴言。
他活下來了,而且作為戰鬥英雄,一直在部隊上工作著,並且結婚成家,養育孩子。
60歲那年,他退休了,回到了家鄉湖北。
他的家人是從什麼時候發現的呢?也許是孩子長大以後,也許是老伴去世以後。總之他們發現的時候,他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了。他們發現他們平日裏寡言的父親,每年秋天的這一天就要出門。無論這天是什麼天氣,也無論家裏有沒有事,無論他的身體好不好,也無論當時的社會是否穩定,他都要上火車站,從那裏坐車去天津。
他的行李很簡單,但裏麵肯定有煙酒這些祭奠亡靈的物品。
他一個人,一直是一個人在做這件事。從那次戰鬥結束後,每年每年,他都要一個人去那個安葬著戰友們的烈士陵園,去看他的戰友,去為他們點支煙,倒杯酒,去和他們說說話,拉拉家常。
去履行他們的諾言。
沒人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麼,也沒人知道他落淚沒有,他的孩子們隻知道他沒有間斷過。有時候他們也會把他送到車站,但僅僅是送到車站而已,他不要他們陪,他要一個人去。由於去的次數多了,天津方麵很多人知道了他,一些學校請他去做校外輔導員,請他為孩子們講戰爭故事。但對他來說,這些都是順帶的,他的主要目的,還是看望戰友,看望那些長眠於地下的英靈。他不希望他的戰友們感到孤單,更不希望他們感到被人遺忘。他對他們有過承諾。
這樣一年年的,日子慢慢到走了1999年秋,就是那場戰役整整過去了50年的日子。
這一天,他又一個人出發了。
清晨時,火車到了天津。他看看表,對這個時辰,他記得太清楚了,他永遠都不會忘。因為正是這個時辰,衝鋒號吹響了,進攻開始了。他下了火車,步履有些蹣跚。站在那片土地上,他仿佛聽見了衝殺聲,仿佛看見了倒下的戰友,他高聲對他們說,別擔心,我來了!我會沿著你們的足跡往前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