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故事(2 / 3)

就在那一刻,在清晨的站台上,他真的倒了下去,再沒醒過來。

沒人知道那一刻他想了些什麼。沒人知道火車上的那一夜他想了些什麼。更沒人知道這些年他一直在想什麼。

他是在等待這一天嗎?他是在等待與他的戰友重逢?

我隻能猜測。而猜測這樣一個高尚的靈魂,不是一件易事。

我總在想,他其實早就離去了,是和他的戰友們一起離去的,是50年前離去的。餘下的日子,餘下的50年,是另一個他在活著。而這樣的活,隻是為了祭奠逝者。他一年年地祭奠,一次次地祭奠,直到50年後的今天。

也許他早就想好了,這第50次,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祭奠。

我忘了他的名字,我隻記得他姓劉,是一名中國軍人。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隻可能發生在戰後。

前蘇聯影片《戰地浪漫曲》,講的也是戰後故事。

士兵薩沙在殘酷的戰爭中,悄悄愛上了營長的妻子柳芭。這愛雖然無望,卻體現了薩沙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戰後薩沙和柳芭在街頭相遇,柳芭失去了丈夫,失去了青春美貌,靠在街邊賣油煎包子來養活自己和女兒,生活十分貧寒。薩沙卻又一次愛上了她,決心幫助她改變處境,為此不惜離開自己溫柔的妻子。薩沙的愛是無私的,是經過戰爭洗禮的人才會擁有的。對這一點他的妻子薇拉十分理解,並決心和他一起來幫助柳芭彌合心中的創傷。最感人的一幕,就是他們三個人在一起度過的新年之夜。薇拉忍著內心巨大的痛苦,微笑著為柳芭表演魔術,當柳芭愉快的笑聲在屋內回蕩時,她卻忍不住跑到另一間屋子裏去哭泣……

對經曆過戰爭的人來說,戰爭並沒有隨著硝煙的散去而結束,戰爭留下的傷口依然在淌血。無論是薩沙還是柳芭,他們都還沒有走出戰爭的陰影,就連沒有參加過戰爭的薇拉,也不得不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裏。最後,柳芭這位戰爭幸存者,這位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女人,終於以犧牲選擇了她的歸宿——嫁給了一位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男人,從而保全了薩沙和薇拉的家庭。三個主人公的三角關係終於解體了。感人的出現,又感人的解體。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隻會發生在戰後,發生在經曆過戰爭的人身上。

另一個戰後故事,來自美國。

一個美國老人,年輕時曾在越南打仗。在一次戰鬥中,他打死了一個越南士兵。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在那個死去的越南兵身上,發現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這個越南兵和一個小姑娘的合影,看得出他們是一對父女,小姑娘依偎在父親的身邊。可是由於戰爭,她永遠失去父親了。

這個年輕的美國兵將照片揣進了自己懷裏,繼續戰鬥。

我們無法譴責他,作為一個個體的戰爭參與者,他隻能盡責而不能選擇。但隨著歲月的流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卻開始在內心深處譴責自己,這樣的譴責越來越強烈。戰爭結束後他回到祖國,他成家立業,他為夫為父,但那照片,卻一直硌在他的的心上。

在他年近70的時候,兒女都長大成人的時候,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找到照片上的這個小姑娘,向她懺悔,請求她的原諒。

當他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心裏並沒有把握。我說的這個把握來自兩方麵,一是他沒有把握找到她,畢竟無名無姓,且已過去了30多年;二是他沒有把握在找到之後,能得到小女孩兒的原諒。

但他還是決定做這件事。否則他的靈魂無法安寧,他無法平靜地到另一個世界去與女孩子的父親相間。

他的老伴表示了支持。他就將這張珍貴的照片,這張跟隨了他30多年帶著硝煙氣息的照片,交給了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