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溫暖的路燈(3 / 3)

原來,傑伊·坎貝爾的父親出生於中國,在日本占領滿洲後被日本鬼子殺害了。他們家庭遭此大難,幸虧有一些中國人伸出手來救助,他們一家人才得以度過那段淒風苦雨的日子。所以美國一經對日宣戰,他立即報名參軍,並要求去太平洋前線作戰,既是為父報仇,也是要感謝中國人。

發表在中國深圳日報網上的那篇文章中還說,提供“二戰”期間在中緬印戰區服役過的老兵姓名和地址的是美國將軍約瑟·史迪威的孫子約翰·伊斯特布魯克。這篇文章還引用一個名叫梅怡的老師的話:這些寄往美國的明信片證明了在中國,年輕人是不會忘記曆史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既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同時也知道中國的和平來之不易,大家必須為之奮鬥。

感恩是讓心靈之美回到原地,在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下,感恩的情愫一定會在人們的心中永駐,由此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原載於《青春期健康》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心懷感恩,世界有愛。願愛與你常相伴!

玩轉博物隻為讓人博愛

文|張豔君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世界上的物種浩如煙海,但所有物種都生活在既獨立,又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大愛的天地裏。因而,懂得的越多,知道的世間之愛越多。他說:“人們之所以進行博物探索,其目的就是為了博愛。”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就是80後北京青年楊曄。

每個人都具有愛的天性,隻不過有的人喜歡觀察,願意動腦子,表現愛的願望就會更強烈些。楊曄從小就強烈地表現著他的一份愛。在他兩歲時,見媽媽拾掇魚,他在一旁問:“媽媽,魚會疼嗎?”媽媽說:“這條魚從菜場買回來時,就已經沒有生命了,是不會疼的。”從此,他知道了沒有生命的東西是不知道疼的,因此在飯桌上更愛吃蔬菜。

不過,有一個問題也常常會在他幼小的腦子中閃現:魚兒怎麼會死呢?能不能讓魚兒長久活下去呢?四歲時,他的夢想就是做一名“水產局局長”。這樣,他就能研究魚兒蝦兒的生命問題了。稍後,他又知道研究生命要懂得生物知識,於是立下了必須上一個“有生物係的大學”的誌向。高中畢業,夢想成真,他考上了南開大學的生物學院。

興趣讓楊曄學得特別專注,除了老師所授的知識外,他更是一頭紮進圖書館、博物館,在生物科學殿堂裏暢快地遨遊,貪婪地汲取著他想學的一切知識。

兒時的楊曄看電視尤愛看《動物世界》,剛開始還以為《動物世界》是中國人拍的,或者就是趙忠祥本人拍的。長大後他才知道原來電視上很多紀錄片都是從BBC(英國廣播公司)引進的。BBC的概念也就在他頭腦中紮下根來。

楊曄知道,在自然紀錄片拍攝方麵,BBC可謂翹楚。它的自然曆史部是目前野生動物影片的世界最大生產商,每年生產大約82小時的電視節目和45小時的自然廣播節目。

他曾想,要是有機會參與BBC的自然節目製作就好了。沒曾想,機會來得比他預想的還要快。大二的時候,楊曄就成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最年輕的專家顧問。

2005年,BBC紀錄片《美麗中國》開拍。由於他已是《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的專家顧問,在國內博物圈子裏已小有名氣,經《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編輯部主任推薦,楊曄被選為《美麗中國》攝製組的調研員,也是中方唯一的全職調研員。

由於他腦子裏存儲著海量生物知識,加上特別熱愛這項工作,工作特別出色。比如,攝製組希望拍到野生熊貓“戀愛的故事”。可是,每年雄雌熊貓“戀愛”的交集時間隻有短暫的三天,而熊貓的活動範圍會有幾十平方千米,能捕捉這一時機近乎當年讓衛星上天。

楊曄每天給不同的人打電話了解——科學家、研究生、博士、飼養員、護林員、獵人——從互相矛盾的說法中抽絲剝繭,最終定位出準確的時間。楊曄的“情報”讓攝影師在全世界第一次抓拍到了野生大熊貓從求偶到相愛的全過程。由於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映後的《美麗中國》轟動一時。

可是,楊曄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拍攝影片,他的夢想是為了讓自己懂得更多的有關世界的愛,從而引導人們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種東西。在現實中,隻有通過普及博物知識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然而,在中國的科學和教育體係裏,基本沒有與博物有關的學科和專業。於是楊曄采取“迂回”策略,大學畢業後的他最終選擇了做新東方的一位物理教師。他想:如果能在當老師的時候影響一些人,向自己的夢想就靠近了一步。他給自己算了一筆賬:一年可以教1000名學生,如果最後有10個學生能做博物科普相關的工作,再通過他們去影響其他人,雪球就滾起來了。

雖說這一辦法不錯,但他認為自己可以做一些更為接地氣的事。他索性辭去了新東方年薪十幾萬的工作,於2013年和愛人一道,在北京東城區開了一個博物咖啡館。因為他的口才特別棒,在別人喝咖啡的時候,他放上一段“博物紀錄片”,說上一段“博物脫口秀”。

在說脫口秀時,向聽眾“抖包袱”是他的強項,在“包袱”裏裝上動物花鳥常識是他的特色。他的“YY動物脫口秀”甚至將天津的一些家長們也吸引了過來。

既在博物咖啡館表演博物脫口秀,楊曄也走出去開展活動。如2013年冬天,他組織孩子們到北京天壇觀察一種叫作“長耳鴞”的貓頭鷹。在孩子們與大自然親近時,當然是要開展他的“本職”工作——讓孩子懂得更多愛。

在對貓頭鷹的觀察中,他們觀察到:2013年冬天,天壇貓頭鷹隻有兩隻,而2012年,天壇管理人員記錄到的是五隻。早些年,有將近100隻貓頭鷹生活在天壇。

楊曄告訴孩子們: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影響比較明顯。他拿出一張貓頭鷹折斷了翅膀的圖片說,這是春暖花開時,人們放風箏,有時候線斷了就不管了。風箏線是很鋒利的,貓頭鷹又看不到,飛過去碰到就骨折了。

小朋友們聽了,臉上便有悲戚之色,表情顯得特別不好,紛紛說“我們以後放風箏要是線斷了,一定想辦法把它們弄回來”。

除了貓頭鷹,他冬天時也帶孩子們去觀看過十渡的黑鸛。“7·21暴雨”後,河灘挖深,劃船方便了。但黑鸛是涉禽,蹚水的,水的深度到腰就活不了。它們沒法兒待,隻能往其他地方飛。十渡原來是世界鳥類的重要保護濕地之一,因為它有世界1%以上的黑鸛。現在黑鸛走了,它們到了其他地方會過得好嗎?孩子們的愛心也就被進一步調動起來了,並擴展著、伸延著。

除了觀鳥,他還會讓孩子們賞蛇、觀蛙。俗話說:見蛇不打三分罪。他告訴孩子們,虎不亂傷,蛇不亂咬。隻要不侵犯蛇,不是不小心踩著了蛇,蛇一般是不會咬人的。

說到青蛙,孩子們都會背誦“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句,青蛙是溫順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楊曄卻讓孩子們看到血蛙的圖片。

一次,美國動物生態學家雅各布·米爾帶領一支八人科學探險考察隊,在巴西亞馬孫河上遊流域的原始熱帶雨林進行實地考察。當他們來到一個水塘邊,一位考察隊員發現了兩隻特異的雙色小青蛙,背部四分之三通紅,如紅漆似火焰;而四分之一背部、四肢及腹部呈紫灰色。兩色界限分明,沒有過渡色,這位考察隊員將其命名為“血蛙”。

他好奇地伸手捕捉,猛然,一隻血蛙跳到了他的手上,惡狠狠地咬了一口。人們驚呆了,青蛙也會咬人?!這位隊員頓時眼前一黑,疼痛異常,待人們相救時,他已昏了過去,好不容易才搶救過來,眼睛卻無法看見了。

後來研究發現,隻因為環境汙染,青蛙生活的水源中有害重金屬含量增長迅速,熱帶森林中的水分蒸發快,有害重金屬含量比重越來越大。而青蛙從產卵、蝌蚪、小青蛙到成蛙的發育過程比較特殊,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異。這樣,普通的青蛙,就變成了人們見所未見、行為凶猛,甚或有毒的動物。

這個故事,讓孩子們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知道對動物的愛,也是對人類自己的愛。

在他的博物咖啡館,通過“紀錄片之夜”“YY動物脫口秀”,以及“走出去”觀察大自然,幾乎認識和觀察的每一種動物都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並增進對世界的一份愛心。

楊曄還陸續開發了生物探索課係列、地球探索課係列、宇宙探索課係列、菜市場博物學係列等各類博物科普服務。他還和孩子們挖化石、挖水晶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博物探索。

如今,在北京雍和宮附近,楊曄的科普陣地——博物咖啡館,枝藤纏繞的屋頂、遍布動物的壁畫、色彩斑斕的水族缸、琳琅滿目的博物圖書,以及姿態各異的“萌”物貨架……在人們流連忘返中,讓人們懂得了什麼是博物,更擁有了一顆博愛之心。

原載於《遼寧青年》

每個人心中都有柔軟的一麵,怎麼樣喚醒這些柔軟,恐怕比呼籲大家保護環境、保護生態更為重要。

一隻狗的遺願清單

文|小佟探花

愛是理解的別名。

——泰戈爾

瑞娜和科比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對戀人。科比是一名救火車司機,每天奔波於城市鄉村的火災現場,有時候一連幾天都不著家。因此,科比為不能經常陪伴在瑞娜身邊而感到深深愧疚。

有一天,科比去遠郊一個村莊救火時,村莊裏的一戶人家的拳獅犬剛剛產下了一窩小狗崽。科比想到瑞娜一個人在家裏非常孤單寂寞,於是他向那戶人家抱養了一隻小拳獅犬幼崽,送給了瑞娜。

瑞娜給這隻小拳獅犬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羅密歐。瑞娜和科比都十分喜歡羅密歐,把它看作他們的兒子。而羅密歐也給瑞娜的孤寂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歡樂。

一晃兒,羅密歐與瑞娜在一起生活了八年。如今羅密歐身體日漸老邁,走路也一瘸一瘸的。有一天夜裏,羅密歐嗷嗷不停地叫喚,瑞娜怎麼安撫它都無濟於事。第二天,瑞娜焦急地帶著羅密歐去動物醫院看醫生。經過檢查,羅密歐被確診患了骨癌晚期,隻剩下四個月左右的生命。醫生說,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截肢,但羅密歐年紀太大了,它的身體根本承受不了這樣一個大手術。

猶如晴天霹靂,瑞娜被震倒了。她抱著羅密歐的腦袋,用臉貼著它的臉,淚如雨下。這麼多年來,羅密歐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給她帶來了不少歡樂,瑞娜早已視羅密歐為她最親的親人。而且有時候,羅密歐還是瑞娜與科比之間感情的黏合劑。有一次,瑞娜和科比吵了起來,一氣之下,瑞娜跑出了家門想離家出走。對於瑞娜的離家出走,正在氣頭上的科比無動於衷,沒有起身去追瑞娜回來。這時,羅密歐汪汪地衝著科比狂吠,那意思是叫科比去追回瑞娜,看科比還沒有起身去追的意思,羅密歐衝過去用嘴拉科比的褲腳,直往門口扯。科比氣消了些,起身跑出去下樓追瑞娜,羅密歐也緊隨其後。來到樓下,瑞娜正站在街角嚶嚶哭泣,科比上去一把抱住瑞娜,說:“我們回

家吧!”

瑞娜決定,在剩下的四個月裏,和羅密歐一起做一些開心的事情,讓羅密歐體驗從未享受過的樂趣,帶著幸福的回憶離去。

瑞娜為羅密歐製定一個多達22項的“遺願清單”,遺願內容從日常的“與爸爸在床上吃早餐”“看一次落日”,到美好的“見一位名人”“很棒的生日派對”“去寵物救助站幫忙”“相親”“美爪”,甚至有些瘋狂的“開救火車”“開警車”“去美國”等。

瑞娜帶羅密歐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它的出生地。瑞娜把羅密歐裝扮得像一個衣錦還鄉的貴族紳士,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一副狗墨鏡。在那個遠郊村莊的農家裏,瑞娜帶羅密歐看它當年出生的狗房子,並鑽到裏邊趴一下,感受一下母親留存的氣息,雖然它的母親早已過世多年。

之後,瑞娜又帶著羅密歐去拜訪一位名人,這位名人叫BifNaked,是一位傳奇的戰勝了心髒動脈瘤和乳腺癌的音樂人。在這之前,瑞娜寫信給BifNaked要求去拜訪她。BifNaked被瑞娜的舉動深深感動,答應了瑞娜和羅密歐的拜訪。在BifNaked的家裏,BifNaked蹲下身子,親昵地摟著羅密歐的脖子,鼓勵羅密歐堅強起來戰勝病魔。

2014年2月27日,是羅密歐的九歲生日。瑞娜邀請了身邊的很多好友,在一家大型溫泉浴場給羅密歐舉辦了一個超棒的生日派對。羅密歐先是洗了一個愜意又舒服的溫泉浴,然後戴著壽星的帽子,在一片熱切的祝福聲中,開心地吃起了瑞娜為它親手烤製的生日蛋糕。

羅密歐特別喜歡鳴笛聲,每次鳴笛聲響起,它都會興奮地叫起來,於是瑞娜和身為救火車司機的科比,一起帶著羅密歐去開了一次救火車,讓羅密歐親自按下了救火車的鳴笛按鈕……

瑞娜還把羅密歐的故事寫在Facebook(臉譜網)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羅密歐和它的遺願清單,積極地幫它實現各種願望。瑞娜還為羅密歐申請了一個單獨的主頁,在它的頁麵上,正在失去或者曾經失去愛寵的人們互相交流與安慰,讓有同樣遭遇的寵物主人們分享愛寵們的遺願清單。

瑞娜按著開出的遺願清單,逐一地實現了遺願清單上的每一個願望。2014年3月16日,在羅密歐診斷出癌症的第四個月,在完成了遺願清單上的每一個願望之後,瑞娜實在不忍心看到羅密歐遭受病痛的折磨,終於做出一個令人心碎的決定——替它實行安樂死。瑞娜流著淚,無比悲痛地說:“我不得不讓它走,我們一起擁有那麼多幸福的回憶,但是骨癌帶來的疼痛實在讓它難以忍受,為了讓它繼續活著而承受這些痛苦折磨並不公平。但我永遠不會忘了羅密歐,它會一直在我心裏。它就像是我的第一個孩子。”

一隻狗的遺願清單,充滿了愛的細節,不僅感動了世人,更溫暖了世界。

原載於《遼寧青年》

一隻狗也會像人一樣被愛對待,它是幸福的,它一定會感受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