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簡單是智慧(2 / 3)

師父笑了,撫摸著他的頭,對他說:“徒兒,鮮花從來不怕雨,它隻是在與雨水的搏鬥中暫時失敗而已,不過,再有幾天它還會開出美麗的花兒,如果它真的怕了,就永遠都不會開花了,不是嗎?”

小沙彌理解了師父話中的含義,突然間醒悟過來,感謝師父指點迷津。

原載於《意林少年版》

每個人的身體裏都藏著另一個自己,他怯懦、自私、虛偽和不成熟。每一次苦難,都是我們成長的時機,它讓你摒棄那些不好的品質,從而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個人到最後,麵對的最大的敵人都是那個不好的自己。

不憑經驗

文|薄隕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

——約翰·D.洛克菲勒

秀才找到大師,告訴大師他一直在販賣布匹,去年在鄰縣又開設了一個店麵,售賣的布料質地很好,售賣門麵也設在縣裏繁華地段,總之,“什麼都和我們縣裏的店麵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師沉思片刻,帶著他來到山腳下。山腳下有兩條路通向後山,一條路看上去荊棘不多,道路平整;而另一條則荊棘滿地,幾乎看不見路。大師問秀才:“施主,這兩條路隻有一條通向後山,你看是哪條?”秀才認真觀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當然是路麵平整的這條。”“為什麼呢?”大師問。“這條路荊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說明這是通向後山的路啊。”秀才胸有成竹地對大師說。

大師一笑,對秀才說:“施主,空口無憑,不如走走試試,到時候定會知道哪條路是通的。”秀才一聽:大師是在懷疑他的判斷,那一定要證明給大師看他的判斷是對的。於是,秀才走上了平整的那條路。

傍晚時分,秀才回來了,一臉茫然,對大師說:“師父,對不起,我判斷錯了,這條路是一條死路。”大師輕笑不語。“可為什麼它如此平整呢?難道不是人走得多嗎?”秀才心中不解地問。

大師又是一笑,對秀才說:“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條路,走一遍就可以過去了。可現在走上了這條路,知道是死路以後還要返回來,走了兩遍,當然就把這條路踩得很平整嘍。這就像你做生意,怎麼做一定要考慮好,不一定要遵循老套路。有些時候,經驗可以害死人。”

秀才聽後,頓悟。

原載於《青年文摘》

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那些看似寬廣的康莊大道未必適合你,那些雜草叢生的小路也許是你成功的必經之路。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出路吧!

簡單是智慧

文|荒沙

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簡單就是偉大。

——愛默生

古時有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員,並向朝廷舉薦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開會,開完會對三位官員說:“我需要一根針,你們準備一下。”說完,便走出了正堂。

“知府新上任,隻要一根針,這是什麼意思呢?”三位官員都摸不著頭腦。

第二天,三人都沒來辦公,知府便向官差詢問三人的去處。不一會兒,官差回來稟告知府說:“大人,李官員昨天買了一根杵,正在家裏光著膀子磨呢,要告假一段時間。”知府聽後,點了點頭,又問:“那劉官員呢?”“劉官員昨晚已經起程,不知道去哪兒買針線了,估計兩天之後回來。”知府聽後點了點頭,接著又問:“那王官員呢。”“王官員的父親生病了,正在家中照看,這幾天不能來。”知府點頭不語。

三天後中午,知府正在府衙辦公,李官員來了,對他說:“大人,您說需要一根針,為了表示我的誠意,我特地買了一根杵,日夜在家打磨,需再過兩天才能給您。”知府聽後不語。晚上,李官員來了,小聲對知府說:“大人,在下買了數十種針,而且買了數十種線,供大人使用。”知府聽後,不言語。

隔天知府審完案,王官員來上班,見了知府趕忙走上前,對知府說:“大人,前些天老父生病,我在家照看了幾日。你要的一根針我從家裏拿來了,您看合不合適,如不合適,我再到街上買。”知府笑了,對王官員說:“很好,我要的就是這個。”

第二天,知府便將王官員舉薦給了朝廷。李官員和劉官員很不服氣,私下裏打聽知府為啥這樣做。知府差人對二人傳話:“我隻要一根針,沒你們想得那樣複雜,凡事簡單點兒,簡單才是智慧。”

原載於《特別關注》

一個人內心的簡單,化解著生活的複雜。我們麵對著時代,適應著改變,活出生命的積極樂觀……

用一杯水的清澈,去應對一輩子的複雜,這是種舒服的狀態。

真正的優秀

文|[美]丹·克拉克?編譯|孫開元

每一種情況,都有適合它的一個特殊的戰略。

——安德烈·博弗爾

一次,我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電視台舉辦的現場直播的脫口秀節目,在節目開始後,女主持人對我說:“您是一位作家和演講家,這也讓您成了一位有見地的專家。但是誰能肯定您說得對呢?誰賦予您權力告訴我們是非對錯呢?”

她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不過我發現她提出的問題很尖銳,也很客觀。“你說得很對。”我回答,“我和所有人一樣,沒有權力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多人會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衡量對錯,於是在一些小事上爭論不休。我非常理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但是我想,對於慈善、寬容、誠實、仁愛、包容、有責任感,以及努力工作、服務這些方麵的話題都和我們息息相關,值得我們討論。”

那次節目隻有10分鍾左右,但是我的即興評論似乎平息了她的火氣,而且我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是非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獲得了成功的人們也許都渴望做到“優秀”或者“最好”,但是那些出類拔萃者——比如那些能夠領導他人或啟迪他人者——卻能看得更遠,做出正確的選擇,即使是那條路走起來更為難走。我研究過,也采訪過很多在商業、教育、體育和軍事領域中極有建樹的人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論多麼艱難,他們都能堅持做正確的事情。而且,有這種精神的人似乎也都是快樂、自信和謙和的。

你在體育個人單項賽中獲獎,或者機智勇敢地獲得一次戰鬥的勝利。能夠獲得這些成就還不是很難,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給這個世界帶來長久的影響,或者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冠軍,那麼這可就難了,除非你做正確的事情。

我就以美國籃球隊的故事來說明“好”和“正確”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美國在1988年派的是業餘籃球隊參加奧運會比賽,獲得了銅牌。後來,國際奧委會修改了參賽規則,允許職業籃球隊參加奧運會比賽。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美國就派出了“夢之隊”參賽,選手幾乎都是NBA(美國全國籃球協會)全明星隊員,連續三次摘得了奧運會男籃金牌。但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情況有了出人意料的變化,參賽的還是夢之隊,隊員也還是NBA全明星隊員,但是他們在雅典奧運會中連輸三場,最後隻獲得了一枚銅牌。《今日美國報》的頭條新聞這樣寫道:“6.8億美元買不回來一塊金牌。”

在這次失利之後,美國籃球隊的領導們改變了他們的策略,把目標定在培養一支懂合作、有素質的球隊,而不僅是培養一群技術高超的散兵。後來,美國籃球隊很快振作起來,在2008年和2012年的奧運會上,美國籃球隊連獲兩次冠軍,爭回了尊嚴。

他們的成功讓我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1980年,美國曲棍球隊以六勝一平的戰績獲得了奧運會冠軍,而他們在這次大賽前隻進行過一次選拔賽。當人們問起主教練赫伯是如何使得該球隊取得這一佳績時,赫伯說:“我沒有選‘技術最佳’的運動員,我選擇了22名‘正確’的運動員,所以才能擊敗強大的對手,獲得了奧運會金牌。我選擇的運動員不僅要能刻苦訓練、聰明打球,而且要有好品格,能夠代表他們的國家。”我想,赫伯所說的“正確”就是一個人的整體素質。他確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於是創造了奇跡。

原載於《知識窗》

一個團隊或者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就像一把鎖,有專門與之搭配的鑰匙一樣。堅持自己的道路,成功才會降臨。

不要僅僅活在當下

文|[美]薩妮·戈德?編譯|孫開元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新唐書·魏征傳》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總結了很多生活經驗,這些經驗讓我們受益匪淺,少走了許多彎路。但是如今一些研究者發現,人們很多習以為常的經驗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下麵這些。

直視對方,更有說服力

我們早就聽說:直視對方的眼睛,能表達出你的真誠。但是,如果你想勸說朋友做某件事,比如探險旅行,不要直視對方為妙。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目光追蹤技術發現,說話時目光注視對方時間最長的人,能說服對方的可能性反而較小,除非是對方早已經認可了說話者的觀點。“目光接觸能夠傳遞出大不相同的信息,可以是喜歡或感興趣,也可以是挑戰或恐嚇。”此次研究的領導人、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弗朗西斯·奇恩說。要想預見對方的反應,要考慮聽者的身份和你言語中的要旨。在一個友好的氛圍中,目光接觸能夠使雙方增進了解。而在一個互相敵視的氛圍中,直視對方可能具有挑戰意味。

拍照增強記憶

拿著相機拍下照片,把記憶保留下來,這聽起來好像無可厚非,但是美國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拍照不但會在當時阻礙你盡情享受本應體驗到的快樂,還會在以後削弱你回憶時對其的印象。在這次研究中,研究者讓多位受試者在博物館裏盡可能詳細地記下一些指定的物品,拍照或者隻是觀看,兩種方法任選其一。第二天,拍照的那些受試者較少有人能叫出所拍物品的名稱,也較少能記住那些物品的細節。費爾菲爾德大學心理學教授琳達·漢克爾說:“原因可能是這樣的: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我們就暗示自己‘萬事大吉,該做下一件事了……’,於是大腦就不會再做出可以增強記憶的一些活動。”

多說“我”,顯自信

你也許覺得經常把“我”字掛在嘴邊的人都很自信。但是得克薩斯大學的一些研究者最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將人們的對話和電子郵件進行分類,發現那些頻繁地使用“我”的人,比那些使用這個詞頻率較低的人更缺少自信。“我、你、他之類的代詞反映了我們的注意力關注在哪裏。”研究者之一、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彭尼貝克說。喜歡使用“我”的人關注自身,可能是因為自我意識強、不安全感強,或者迫切地想得到他人的喜歡。相反,那些自信的人使用頻率更多的詞是“你”,他們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向了外部世界,並且希望得到積極的反饋信息。

癡迷於健康飲食

研究者們最近通過對50項研究進行分析發現,對“吃什麼好”思考太多,會幹擾你達到目標。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心理學研究者傑西·胡伯茲認為:我們的選擇越多,就越有可能偏離自己的目標。“如果一個人過多關注自己以後的飲食和健康,這可能對當下的飲食習慣產生幹擾,”傑西說,“比如,一個人如果打算晚些時候去健身房,可能就會因為沒時間做飯而吃一些垃圾食品。”那麼應當怎麼辦?養成一個你可以輕鬆實行的良好生活習慣,比如每天早上吃同一種健康早餐,或者下班後步行回家,把好習慣堅持下去,就不必因為考慮太多而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