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簡單是智慧(3 / 3)

活在當下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你不應該留戀過去。但是,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對很久以前的事情有戀舊情結,能夠增長一個人對未來的自信。那麼,過去和未來在我們的腦海裏有著怎樣的聯係呢?研究者解釋說:念舊記憶讓我們自己對他人的親密感更深。念舊記憶可以擴展我們的社交聯係,從而增強自信,讓我們能更加樂觀、自信地生活。打個比方,如果你回憶起了上中學時和同學手拉手溜冰時的快樂,你會對過去的生活有種滿足感,從而對現在的自己感覺更好,並且對未來更有信心。

燈光越暗越浪漫

如果你想暗下燈光,以此來增加浪漫氣氛,或者以此來增強你的吸引力,那你可能就會浪費一個晚上的大好時光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研究發現:開亮燈光可以使任何一種氛圍和所有的情緒都得以強化,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研究者安排了一組人參與了一係列測試,包括品嚐從淡到濃的雞翅醬汁的味道、聽到從負麵到正麵的詞語後的反應、評價幾位女士的魅力等,而進行測試的屋子的燈光一次為明亮、一次為昏暗。結果發現,在燈光較明亮的屋子裏,人們的味覺更敏感、對詞語的反應更強,人們在光線明亮的屋子裏對女士們的評價也是更有魅力。其中的科學機製尚未研究清楚,但是多倫多大學研究者說,明亮的燈光可能會對我們的情緒係統產生刺激作用,因為我們本能地感覺明亮意味著熱量、熱情,這從而提高了我們的感受力。

凡事順其自然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種心理技能:認知重建,也就是重新評價我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好的狀態。在我們遇到自己難以預見結果的事情時,認知重建大有用武之地。不過,一項新研究發現:當人們遇到可以改變的情況時,再使用認知重建,就會使我們更緊張和沮喪。原因何在?美國一所大學心理學教授艾裏森·特洛伊認為,這是因為認知重建會阻礙一個人采取有效行動糾正出現的問題。想象一下,比如你的人際關係如日中天,部分原因是你揮金如土。而通過認知重建,你可能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也就難以懂得花錢要量力而行的道理。而如果一個人無論犯錯誤大小都能給自己找到借口,則可能會造成積重難返的惡果。

原載於《知識窗》

那些既已成形的生活經驗,並不是為了固定這個世界從而形成的規則,而是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切口,讓我們有了辨別真偽的能力。勇於探索是對生活的熱愛。

等分人生

文|李興海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陳師道

猶記得臨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年逾六旬的心理學教授教我們做的那個遊戲。

他首先在黑板上畫下了一條筆直的長線,然後用指尖將它一一抹斷,不緊不慢地在五條短線上寫著: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台下一片茫然,沒有人知道他的目的。

這是最後一節心理課。或許是因為這個教授平日和藹,又時至別離的緣故,那天竟無人缺席。

他環視一周後,微笑著問:“有誰願上來與我做一個遊戲?”

話畢,一個清瘦的男孩走上去了。這是我們年級公認的“花花公子”,家裏有錢,人長得也不錯。隻是他不願安心讀書,就連待於此處也僅是為拿一個畢業證罷了。

教授遞給他一支白色粉筆,悠然地說:“這五段直線代表的是你的一生。現在請你寫出,在這五個階段中,你打算遊玩,或是已經遊玩掉的時間比例。”

他思索了一會兒,在五條短線上依次寫下了30%,10%,40%,15%,5%。

教授笑笑,問台下的人:“你們同意他的答案嗎?”台下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的確是啊,童年多趣,我們不知愁苦,整日享樂,雖然時光很短,可遊玩掉的時間比例卻是很大。

少年之時,我們已開始似懂非懂地琢磨一些道理了,大抵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於是,我們荒廢了許多本該玩耍的時光。

青年即代表著年輕,有誰不打算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瘋狂一把呢?難不成真要等到老了才來享樂?

中年,我們已成家有室,需要為整個家庭的生活忙碌奔波,自然就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來歡愉。老年,更不必說,整日憂心忡忡,力不從心,哪兒還有心思玩樂?

教授仍是笑笑,接著遞給他另外一支不同顏色的粉筆道:“同樣的五段直線,請你大體寫出,在這五個階段中,你打算奮鬥,或是已經奮鬥掉的時間比例。”

他撓撓頭,顯然很難做出抉擇。其實,這個問題對於在座的各位來說,包括我,都是一個難題。

盤算許久後,他一筆一畫地依次寫下了0%,5%,15%,40%,40%。

教授依舊問:“你們同意他的答案嗎?”台下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

兩種不同顏色的數據,赫然呈現在同樣的五段直線上。此時,我們才恍然發現這兩組數據的截然對比。

教授重新站於講台中央,鄭重其事地向我們說了最後一段話:“你們已經完全懂得了如何享樂,並能在有限的人生裏,有理有序地將它們規劃完畢。”

停頓了一會兒,他指著中間那一段直線嚴肅地說:“可我得提醒一點,你們在享樂最多的時間裏,也就是最該奮鬥的時間裏,已然鬆懈了。你們學會了把所有的實踐一日推一日,累積到後半生去完成,以備更有效地享受青春。可別忘了,諸位,你們的後半生,照樣也是你們的人生。”

那一堂課後,無人上去擦黑板。看著兩行一白一藍的數據,久久都不曾有人說話。

原載於《時文選粹》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易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我們隻有把握時間,才能做到青春無悔。

稀缺心理

文|[英]羅希·艾福德?編譯|小村之戀

我們的生活有這麼多的障礙,真有意思,這種邏輯就叫作黑色幽默。

——王小波

我最近計劃擠出時間和小兒子玩一天,可是,我還有一篇稿子眼看就到交稿日期了,必須完成。我以為能湊合著把這兩件事同時搞定,但是事與願違。那天,我和兒子去了兒童樂園,還沒玩過癮就趕緊回了家,陪兒子看了會兒電視,又匆匆給他講了個睡前故事,然後抽空趴在廚房桌子上發了幾封電子郵件。雖然忙得要命,我還因為沒能給祖父打個電話或付清賬單而自責。

在以前,我覺得自己隻不過是沒有時間觀念而已,但是前些天我看了一本名叫《稀缺》的書,才明白了我不隻是忙碌或者做事粗心大意那麼簡單。按心理學所說,我是陷入了“稀缺心理”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老覺得自己缺少什麼,唯恐失去機會,因而總感覺時間不夠用。

這本書的作者、社會學家艾爾德·沙菲爾和桑德希爾·穆來納桑說:隻要我們覺得自己缺少什麼,比如食物、金錢,或者時間,就可能會念念不忘,以致讓自己的想法發生偏移。它的危害遠不止會使人焦慮或緊張。“稀缺心理會占據人的思維,”書中寫道,“人的腦子裏容易產生一連串強烈的需求感。”

沙菲爾和穆來納桑發現,綜合各種情況來說,稀缺思維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大致相同:它會讓我們把思維集中於迫切需要(比如我的交稿期限)的事情上,但是它也有長期的負麵效應,一是會讓我們忽視其他的重要事情,二是可能讓我們在匆忙中做出錯誤決定。

“比如你在一個雨夜開車,”沙菲爾說,“你專注於前方的道路,小心翼翼地開車。但同時你可能會在很大限度上忽視了其他事情,比如忘了留意車上的儀表盤,或者無法理會車上的乘客在說什麼。你甚至會忽視了車外的情況,比如在十字路口側方行駛過來的一輛車。”換句話說,稀缺心理會讓人像諺語裏說的“見樹不見林”。

沙菲爾說,感覺自己貧窮的人通常會心理不平衡,並且可能仇視比其經濟條件好的人。有的人缺錢,有的人缺時間,如果讓他們都懂得稀缺心理學,就會在相互之間建立理解的橋梁。

兩位作者在書裏講了稀缺心理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智慧地利用它。

節食是怎樣讓你感覺變笨的

你節食減肥進行到第三天了,老想拉開抽屜找零食。你需要給孩子的老師打個電話,但一時忘了她的名字。接著,一位客戶來了電話,問你怎麼不把電子郵件寫得清楚些。不要低估稀缺心理:你一門心思想著吃什麼不吃什麼,這削弱了你的認知能力。一項測試顯示:節食者在網上搜索和美食相關的詞,比搜索其他詞語的頻率要高得多。

應變力、認知力和控製力來自沙菲爾所說的“思維帶寬”,甚至對我們的分析能力、自控力和思考能力都有影響。

為何你存不住錢

簡單地說,如果你在拚命存錢,可能會對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經濟拮據的人更善於評估一件東西的價值,也更願意討價還價。不過,稀缺心理所帶來的一孔之見會幹擾一個人的長遠計劃。“你拿到薪金時,可能疏於計劃下個月的事,因為你隻想到了眼前的花銷。”沙菲爾說。對於缺少金錢的恐慌感甚至也會影響你的分析能力,在一次測試中,一組學生閱讀完一篇假定要求他們支付一大筆錢的賬單後,他們在接下來的智商測試中表現變得差了很多。“隻要有一點點稀缺心理,智力就會下降一大塊。”兩位作者說。

為何寂寞者善於察言觀色

在一項闡釋照片人物表情的測試中,那些表示有寂寞感的人通常比社交活躍的人會表現出更好的洞察力。“你也許會覺得內心寂寞的人會表現得比較差,畢竟有寂寞感似乎意味著不善於與人相處。”沙菲爾和穆來納桑寫道。但是稀缺心理的人並不意味著其能力比別人差,事實上,他們在測試中的出色表現讓我們知道,這些內心寂寞的人正是在關注著他們特有的稀缺之物——社會交往。

為何麵臨“最後期限”時你的能力最強

稀缺心理有時確實能全麵調動起一個人的熱情和能力,這也是許多人經常是在最後一分鍾取得成功的原因。“當稀缺感占據了思維,我們做事就會更用心,也更有效率。”沙菲爾和穆來納桑寫道。由於我們的思想專注於眼前之事,就會減少因為疏忽大意而引發的錯誤,也能更好地把握住腦子裏一閃而過的靈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可以讓生活保持平衡的事情——比如我想和兒子玩一天——不會在我們的汲汲追求中出現。

利用以下幾個策略,我們就可以趨利避害,讓稀缺心理為我們所用。

留一手。當稀缺心理迫使我們把全部視線集中在了一件事上時,我們就會對其他的重要事情視而不見。因此我們可以“留一手”,比如安裝個電子日曆,提醒你重要日期,或者和朋友一起參加健身訓練,這樣可以確保你不會忘了健身鍛煉。

不給眼前誘惑以可乘之機。要是你在節食減肥,老想為吃東西給自己找借口,那就很難讓你在麵對垃圾食品時毫不動心。把垃圾食品遠遠地扔出去,你就不必一次次地在心裏糾結了。

讓“最後期限”成為自己的朋友。為重要事情定下嚴格的最後完成期限能促進生產力,說不定還能讓你有更多靈感。我們習慣上會對自己寫下的最後期限一再寬容,所以必要時可以請朋友來監督我們,按時完成該做之事。

原載於《知識窗》

稀缺心理,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貪婪和欲望形成的心理障礙。克服稀缺心理,就是克服自身存在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