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臉一直向著陽光(1 / 3)

第二章 臉一直向著陽光

我寧願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從來不說謊的人,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說了九句真話,後麵卻有一句假話。一種可能是,他無意間不慎冒出了一句謊言;還有一種可能是,他講了九句真話,目的就隻為了讓你相信最後那句謊言。被九句真話層層包裹的那句謊言,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它聽起來比真話更像真話。我們要小心謊言,尤其要警惕真話掩蓋下的那句謊言。

突發靈感

文|[澳]海倫·塞尼?編譯|唐風

靈感,是由於頑強地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弗侖是澳大利亞的一位公務員,一直熱心於慈善工作。一天,他和幾位來自印度的僧人坐在悉尼海灘上閑談著,一位名叫格德的製片人偶然間看到了這群衣著特殊的僧人。格德剛拍完一部反映僧侶生活的短片,想找人試看一下,於是他靈機一動:這些僧人不正是合適的人選嗎?

格德邀請弗侖和僧人們看了他的電影紀錄片,看完,弗侖告訴格德,他一直想去印度,幫助那裏的僧人們治療胃病,格德決定和他一起去印度。格德的紀錄片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也為印度的慈善團體籌集到了更多的資金。弗侖後來說:“那裏的一些偏僻地區,很多僧人長期患有胃病,沒能得到診治,現在我們用一個星期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如果沒有和格德的那次意外相遇,我們絕不會做成這件事。”

自古至今,從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中獲得啟發,從而改變生活或獲得重大發現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果牛頓沒在蘋果樹下坐著,也許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如果弗萊明在實驗中沒出現意外,也許永遠不會發明青黴素。

有時候,意外事件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好機會即將到來的信號。澳大利亞作家阿曼達·布拉奇在給一部電視劇寫劇本時,構想好了一位偵探的形象,她覺得演員普萊斯頓很適合這一角色,連人物名字都想好了,叫“調查官普萊斯頓”。但是普萊斯頓從沒演過這種類型的角色,而且他已經和另一家電視台簽訂了演出合同,兩家電視台一直都是競爭關係,所以阿曼達又覺得不可能請得到他。

一天,她的合作夥伴茲沃在拍攝一部電視劇,想用她的房子當一處拍攝景地。阿曼達無法寫作,但又不好拒絕,就去了一家咖啡館。她在咖啡館裏想象著調查官普萊斯頓的台詞,仿佛聽到普萊斯頓的聲音就在大腦裏響起,在指引她寫作一樣。後來她無意間一抬頭,竟然發現普萊斯頓真的在咖啡館,原來他也來這裏喝咖啡,而且就坐在旁邊的桌子上。

兩個人於是聊了起來,結果普萊斯頓說,他在演出之餘還是有時間的,而且對嚐試新角色還很有興趣。“事情就這樣有了圓滿的結局,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在另外一些事例中,突發靈感卻是從較長時間,甚至是從許多少年的艱苦付出中產生的。化學家下村修就是這樣在水母體內發現的綠色熒光蛋白的。

下村修曾經一直在研究水母發光的原因,他發現把水母放在pH處於一定水平的環境中時,水母就無法再發光,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都沒能搞清是什麼物質激發了水母的發光功能。

無奈之中,下村修放棄了研究水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試驗水箱。水箱裏除了有一隻藍色閃光燈,還有一種東西就是海水——是海水激發了水母發光。海水的成分早已為人熟知,下村修馬上想到是海水中的鈣離子引起了水母體內的化學反應。接下來,下村修進行了一係列研究。由這一發現而發明的熒光顯微鏡廣泛用於醫學研究,後來下村修和他的同事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我們所有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有過在偶然中發現機遇的時刻,有時候我們和一個陌生人偶然相遇,後來和對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時候我們不是靠奔波應聘,而是憑運氣就獲得了一份新工作;有時候我們無意間聽到了別人對話裏的一些信息,因而受到啟示,發現了新機遇。

但是我們也發現,有些人比別人更善於在偶然中尋找到機遇。他們不但能更好地融入那些風雲變幻的環境,也能更快地識別並發掘出千載難逢的良機。

問題來了:我們能否更多地獲得那些似乎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機呢?

“關鍵是你要有敏銳的眼光。”倫敦大學的麥克利博士說。麥克利通過調查發現,積極接觸新事物、敢冒風險的人更容易遇到機會。

有時候大公司會著意為員工創造多接觸新事物的環境。蘋果公司的每一間辦公室都有一個公共區,從公司CEO(首席執行官)到郵遞員,所有人進出辦公室時都必須從公共區經過,這擴大了接觸。蘋果公司就是希望這種跨職位、跨部門的接觸能促進員工們的交流並產生更多的創意。

在穀歌公司,員工們有20%的自由時間開發新項目,穀歌公司的一些重要舉措就是在這20%的時間裏出爐的。

“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突發靈感能讓人思想更活躍、更具創造性,而且能增強人們的適應力、減輕壓力。善於捕捉靈感的人不會讓不期而遇的機會從眼前消失。”麥克利說。

美國和加拿大的幾位學者聯合組成的一個研究組創辦了一本名叫《突發靈感》的網絡雜誌,上麵刊登了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學家在實驗中獲得突破性成果的故事,以供讀者們從中學到成功經驗。他們的網站上寫著美國生化學教授兼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的一句名言:“科學界最令人興奮的一句話就是‘這太有趣了’!”雜誌創辦者之一的裏連說:“多問幾個‘怪’問題,我們就能更多地獲得突發靈感。”

此外,現代科技也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獲得突發靈感的機會。加拿大記者馬修不久前去紐約進行了一次商務旅行,他在紐約街頭登錄了一個可以跟蹤到周圍朋友和熟人的手機軟件。沒用幾分鍾,他就收到了一位認識他的朋友發來的信息。其實他們僅僅相隔一個樓角,而且早就都盼望著能一起喝咖啡。

有的網站還能幫你在坐飛機之前根據愛好、語言、年齡、性格選擇乘機夥伴。當然,雖然科技工具很好用,但最好也不要依賴它而讓它為我們在生活中包攬一切。

人們的很多奇思妙想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海灘上散步時、在和一位陌生人閑聊時——正如麥克利所說:“你要是想獲得更多的突發靈感,就不能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從開始研究突發靈感這一課題之日起,麥克利就把自己每天的固定行動日程改成了隨機應變的形式,而且特意將每天中一段時間內的計劃設為空白。麥克利說:“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會悠然出現,將這段空白時間填滿。”

原載於《知識窗》

相遇是美的,邂逅是美的,意外同樣也美。但是如果要讓這意外的美發生化學效應,產生價值,還需要我們平時一如既往地積累,最後通過靈感來達成願望!

雪花不怕熱

文|程駿馳

守其初心,始終不變。

——蘇軾

劉秀才金榜題名後,被朝廷任命為地方官員。他一心為民,履職盡責,清正廉潔,被當地老百姓稱為清官,深受愛戴。可他卻遭到了其他官員的排擠,總有小人告狀,仕途非常不順。

那年秋天,其他官員為了達到擠走他的目的,竟然捏造他虛報糧食收成的謊言並將其報到朝廷。朝廷距離此地有千裏,無法核實情況,但鑒於他勤政有功,便貶了他的官讓他出任了一個閑職,他萬念俱灰,整日愁苦度日。

一晃大半年過去了,他的心情依然沒有好轉。眼看著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苦,可他根本無能為力。這一天,他想起官場沉浮,不禁悲從中來:既然不能為百姓做事,不如不問人間疾苦,心也就淨了。他決定離開世俗,到寺廟出家。

大師問他為何看破紅塵,他如實向大師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大師聽後,點頭表示同情。外麵寒風呼嘯,大師帶著他出門,望著落下的一片片雪花突然問他:“雪花怕熱嗎?”他一愣,進而回答說:“師父,雪花當然怕熱,遇熱它就化成水了。”大師聽後一笑,對他說:“化成水又何妨,不久,它又會升入天空,再遇寒冷的時候又會變成雪花。雪花如人啊!遇到變故是自然的,堅持做原來的自己,無論身處什麼境遇都別灰心,最後還會做回自己。”大師說完,笑著看著他。

他一聽,豁然開朗,又回到了那個閑職上。在那裏,他依然堅持清正本色,每日讀書探索救民之策,不久,朝廷一紙調令,他被重新啟用。

原載於《演講與口才》

做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做自己。你是否因為別人的一些閑言碎語就停止前進的腳步?是否因為一點微小的挫折就喪失鬥誌,一蹶不振?我們為什麼不能堅持做自己?

什麼才是問題的關鍵

文|小程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隻有愚者才會執迷不悟。

——西塞羅

財主的老婆非常喜歡漂亮衣服,可財主每次買回的衣服她都不滿意。沒辦法,財主發布告示,哪位裁縫能做出讓他老婆滿意的衣服,他將重賞其人。一時間,許多裁縫前來應征,但沒有一個成功。財主不知如何是好,整天愁眉苦臉。

一天,大師到財主家化緣,他老婆正好出門。大師看見了她。財主立即把這幾天的事和大師說了,大師一笑,沒有言語。

第二天,大師隨便在街邊找了一個裁縫前去應征,又帶了一位化妝師。財主趕忙拿出最好的布料,希望這位裁縫能做出漂亮衣服,滿足他老婆的愛美之心。大師說保證完成任務。

大師對裁縫叮囑一番,強調讓他拿出最高水平做一套衣裳,兩個時辰後,裁縫便做完了衣服。財主不禁有些疑惑,前些日子來的裁縫,冥思苦想搞設計都不能滿足老婆的要求,這兩個時辰做出的衣服能行嗎?他剛要拿走衣服,卻被大師阻止了,大師笑著對財主說:“施主稍等,還不能穿。”說完,他交代化妝師進屋給財主的老婆化妝,並強調一定要發揮最高水平。

一個時辰後,妝化完了,大師命裁縫把衣服交給財主的老婆,眾人在外麵忐忑地等著。不一會兒,財主的老婆走出了房門,表示對這件衣服非常滿意。財主高興極了,趕忙拿出紋銀感謝大師及裁縫和化妝師。

路上,裁縫不解地問大師,他製衣水平實在一般,和那些高手根本比不了,可為什麼財主的老婆對他的衣服滿意呢?大師笑了,對他說:“一直對衣服不滿意的人,從來不肯承認是自己臉醜的問題。”

裁縫聽後,哈哈大笑起來。

原載於《演講與口才學生版》

虛榮是毒藥,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和判斷。勇於否定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我想,這樣會比之前走得更順利。

彎路走直

文|小剛

隻有變通,隻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因為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縱使執著、縱使頑強,卻依然是軟弱的!

——石悅

一位秀才想考取功名,為國家效力,但科考屢敗,難免心生傷感。於是,他到寺廟裏找大師,希望大師點撥人生。大師讓他在廟中住下,清靜幾天,好好思考。

這一天,大師帶上秀才還有幾個徒弟下山化緣。下山的路蜿蜒陡峭,大師停在路上,問他的徒弟們:“徒兒們,你們想一想,如何才能快速到達山下。”徒兒們陷入了沉思。其中一個對大師說:“師父,依我看,這下山之路雖然彎曲,但我們一直奔跑,定會很快下山。”他說完看著大師。大師聽後點了點頭,沒有言語。他看向另一位徒弟,這位徒兒想了想,對大師說:“師父,我們先跑,山中間有一個村莊,跑到那裏再借老鄉一匹馬,然後騎馬下山勢必更快。”小徒弟看著大師,認為自己的回答比剛才那位師兄強,想著大師肯定會表揚他。可大師聽後,還是不言語,顯然,他對兩位徒弟的回答不太滿意。他接著又問另一位徒弟,這個小和尚沒有著急回答,思考了片刻,然後拍著胸脯對大師說:“師父,我知道怎麼最快下山!”大師眼睛一亮,忙問他如何,他摸了摸頭,對大師說:“彎路走直!”大師聽後拍手稱讚,誇這位徒弟悟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