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近結束,老師又哼起了這節課剛開始時的那首《佛說》,然後繼續推介他的新版《佛說》。“佛說,握緊拳頭,你會一無所有,因為世間萬物皆空;佛又說,伸開手掌,你將擁有全世界,因為唯有空才能包容萬物;佛最後說,萬條真理一句話,虛實結合就是好!”
一個個大拇指豎起來,一次次叫好聲經久不息。
老師抱拳致謝,對眼前的學生做了如下的評價:“反應過度,配合過好,熱情過火,戰力過牛,表現過瘋,讓人實在印象過於深刻!簡稱‘六過’。”
持久的掌聲中,老師揮手告別,全體同學追出了教室……
這是我平生聽到的最給力的一堂課,受教之餘不禁想到,國人奉行中庸之道,凡事求和求穩,力求不偏不頗,不冷不熱,不遠不近,不悲不喜,這固然是一種做人與處世的智慧,但凡事皆如此勢必會讓思想趨於保守,行動滑向拘謹,長此以往,難免會忘記其實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人生許多精彩風景都要由一個“過”字來實現啟動和維持的。讓一次次展示自我的好機會空自擦肩而逝,想來這將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呀。
天地不限人,而人自限之。難怪“佛說,過,過,過!”
原載於《中國校園文學》
生活不必拘謹,不必一成不變,不必循規蹈矩。適時地放“過”,生活變得更好玩。
開卷並非皆有益
文|飛龍在天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
關於開卷是否有益這個問題,常引起人們的爭議。有人說有益,認為隻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好處的;有人說無益,認為書有好有壞,讀了壞書就沒什麼好處。
那麼,開卷到底有沒有益呢?這個問題要辯證來看。
我們知道,“開卷有益”是一成語,來源於《澠水燕談錄》。當時,宋太宗趙光義每天堅持閱讀《太平禦覽》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隻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後來,“開卷有益”這句話便作為成語,常用以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得到益處。於是,有的人以為凡書皆可讀,既不問書籍的內容,也不加以甄選,信手拈來,認為讀了就有好處,事實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莊子·列禦寇》篇有則故事:一個叫朱泙漫的年輕人什麼都想學,為了學會一門特殊的本領,他變賣了所有的家產,跟支離益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後,他學成回家,興奮地向人們吹起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頭,踩住龍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大家聽完以後笑著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朱泙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這種東西,他的屠龍之技算是白學了。
有些人讀書不就像朱泙漫學屠龍一樣嗎?盲目地學習而不作選擇,結果誤入歧路,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學無所用,這是讀書無益的表現。
有時候,讀書不僅無益,還會有害。我曾看過一篇報道:有個年輕人因為犯強奸罪而鋃鐺入獄。警方在抓捕他時,在他家的臥室裏翻出大量的淫穢書籍。事後,年輕人向警方如實地交代說,隻因為長期看這種淫穢書籍而不能自拔,最終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現在他後悔莫及,是壞書害了他。
由此看來,單純地說開卷有益或無益都是片麵的,但可以肯定地說,在一定條件下,開卷並非有益。
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那麼,讀過一本壞書,不就像交了一個損友嗎?益友會帶給我們很多好處,對我們有所幫助;損友恰恰與此相反,可能會把你戕害。交友要慎重,讀書也要慎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要有眼光才能交到好友,讀書要會鑒別才能選到好書。屠格涅夫告訴我們:“不要閱讀信手拈來的書,而要嚴格地加以挑選。”好書是營養品,有益身心健康;壞書是毒草,不但無益,還會害人!所以說,開卷並非有益。
原載於《閱讀》
讀書的過程,是去除糟粕留下精華的過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理論是需要實踐來檢驗的。
文字的力量
文|姚秦川
好的文字有著水晶般的光輝,仿佛來自星星。
——王小波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最大的一個廣場上,如果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每天,都會有一位須發花白的老年流浪漢,盤腿坐在光潔的石板上。他不僅是一位無家可歸者,他還是一位盲人。由於沒有任何固定的收入來源,他隻能靠每天的乞討艱難度日。他的名字叫卡爾,快70歲了。
由於雙眼失明,卡爾隻能靠聽覺搜尋過往的行人。他的頭總是左右不停地擺動著,頻繁地眨著一雙看不見世界的眼睛,顯得既可憐又無助。
卡爾身旁有一個罐頭盒子,盒子旁邊立著一個紙殼兒,上麵是他請別人用英文寫的幾個字:“我是盲人,請幫助我。”在他前麵,有些人會匆匆而過,有些人則會隨手將一枚硬幣“啪”的一下丟在地上。聽到硬幣的響聲,卡爾總會擺一擺手以示感謝,之後用手摸索著,將拾到的硬幣“當”地一下放在罐頭盒裏麵。
有一天,一位黑衣女士從卡爾身邊走過,她戴著墨鏡,穿著得體,手裏拎著一個大大的提包。她像那些急著趕路的人一樣,徑直從卡爾麵前走了過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黑衣女士很快又掉頭走了回來。
她站在卡爾麵前,思忖了幾秒鍾後,最後從她的衣服內兜裏掏出一支筆,蹲下身,拿過那個紙殼兒,站起來,在紙殼兒的反麵塗塗抹抹。塗抹過後,黑衣女士又蹲下身子,將紙殼兒放回原處。不過,她將自己寫字的那麵紙殼兒衝向外麵,隨即便起身離開。
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原來很少有人關注的盲人卡爾,忽然感覺到他的“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許多過往的行人在看到那個紙殼兒後,都停下腳步,俯身將三枚或者五枚甚至更多的硬幣放在老卡爾的麵前,老卡爾幾乎都有些應接不暇了。
沒過多久,卡爾用他那顫抖的手扶了一下罐頭盒子,發現罐頭盒子裏麵的硬幣已經很多了。正當卡爾高興得不知該如何是好時,他忽然又聽到了那熟悉的腳步聲。沒錯,就是剛才在他身邊停留的那個穿高跟鞋的女人。那個女人現在又站在了卡爾的前麵。
卡爾確認站在他麵前的人就是剛才在他紙殼兒上麵寫字的人後,不好意思地問道:“請問你剛才對我的標語做了什麼?”黑衣女士蹲下身來,用手輕輕地撫摸了一下老卡爾的肩部,溫柔地說道:“我寫了同樣的東西,隻是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謝謝你,親愛的!不過,你能幫我念一下你寫的那句話嗎?”老卡爾輕輕地補充了一句。
黑衣女子充滿同情地望了一下卡爾,將目光投向那個紙殼兒,輕輕地念道:“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卻什麼也看不見。”念完,黑衣女子眼裏噙著淚水,隨即快步離去。
有的時候,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們也許的確需要他人的幫助,但我們總是擺出一副可憐的樣子,完完全全站在弱者的角度,尋求著世界的憐憫,但結果卻不盡人意。而如果我們能展現自己樂觀積極的一麵,情況或許就會完全不同了。正如老卡爾一樣,雖然他是弱勢群體中的一員,但他同樣有與健全人一樣做人的尊嚴,黑衣女子用“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卻什麼也看不見”這樣平凡的文字,幫他完成了這一願望,也改變了他的世界。
原載於《作文與考試》
語言的力量是偉大的,就像藝術一樣洗滌人的內心深處,使那裏變得柔軟,世界,就是這樣溫暖起來的。
書卷裏的景致
文|顧曉蕊
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
——史美爾斯
村裏有一位女孩,家境貧寒,隻念到初中,就跟父親提出要輟學。
起因是,有的同齡人到城裏打工,回來講起外麵的花花世界。有位叫琴的發小衣著新潮,她說,我要趁著年輕,多掙些錢,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琴在一家酒店當服務員,每個月能掙將近兩千元。
她睜大了眼睛,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琴兩個月的收入,相當於父母整年的操勞。她心裏便起了波瀾,對在村小學當老師的父親說,我要去城裏打工。
父親一臉怒氣地盯著她,厲聲說,不準去,好好讀書。
她委屈地小聲咕噥,可是,讀書有什麼用?難道像你一樣一輩子都在這裏?
父親一臉嚴肅地說:讀書使人活得更有尊嚴!盡管你現在還難以理解,可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它的意義。
這話聽起來很深奧,她似懂非懂,卻不再提退學的事。她後來發奮讀書,考取了一所重點大學。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大學畢業之後,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到更為偏遠的山村支教。
她到山村學校報到的那天,師生們在校門口迎接她,讓她啼笑皆非的是,這所學校隻有兩位老師和五位學生。原來,村裏的孩子大都早早輟學,要麼出去打工,要麼在田間務農。
她挨家挨戶地走訪、勸說,讓那些失學的孩子回到校園,沉寂已久的學校又重新熱鬧起來。
學生們喜歡上她的課,她領著他們誦讀唐詩宋詞,原本生澀的句子,經她一說充滿詩情畫意。在他們看來,這位步履輕盈、笑語朗朗的女教師,舉手投足間透著優雅的氣質。
鄉間的生活是清苦的,起初,她經常鬧肚子,身上起些小紅疹。她忍著身體上的不適,堅持給學生上課,臉上仍掛著淡淡的笑。有的家長知道後有些擔憂,老師都走了好幾個了,她估計也待不長。
她發現書桌的抽屜裏有學生悄悄送上的禮物,一把花生,一捧炒豆……或者是采來的一大束山花,插在瓶中擺在桌上。這些充滿愛心的禮物,更堅定了她的信念,她要繼續留在這裏,看著他們像鳥兒一樣飛出山林。
山裏的夜晚是寂靜的,實在寂寞的時候,她會對著山林唱歌。可不久後她又發現,學生們會找各種理由,晚上輪流留下來陪她。他們說,你一個人住,太冷清了,我們陪你說說話。
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她一待就是六年,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出了深山。
有一天,她收到了一位學生的信。他在信中寫道:我多想摘一朵雲,別在您的發間,在我心中,您總是那麼美。因為您,我喜歡上讀書,在書卷裏,有著別樣的景致。
在灑滿陽光的午後,泡一杯茶,捧一卷書,她又開始享受閱讀。即使一杯清茶,也能品出禪意。同樣一段人生,卻能活出自我。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原載於《新青年》
書帶給我們不一樣的世界,像股涓涓暖流,直抵內心深處。有了書,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