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認真地老去(3 / 3)

這是風情。

到烏鎮去,老遠看見晾在半空裏的藍印花布,染坊裏的布,藍底白花。空氣裏似乎有水的濕氣和藍草的清香,恍惚以為回到明朝。木質的老櫃台裏,有幾個中年女子在賣衣飾鞋包,或包著藍花布頭巾,或係著藍花布的圍裙,或身著藍花布的斜襟小襖。在時光停留未醒的古鎮,染,隆重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一朋友,給北京的新房子裝潢,跑回安徽,抱走整匹的藍花布,用它做窗簾,做電視機後麵的背景牆……我坐在她家客廳聊天,是夏天,卻隻覺四下漫溢染衣坊的清涼氣息。都是懷舊的人,不過是想從一方方蠟染的藍花布裏,讓心貼近從前的那些草木時光。抬眼看窗外,陽光透過窗簾,也成了斑駁的薄藍色。陽光也被染了,染得軟了腰身。

染色的日子,日子莊重。想起從前,鄉村人家,幾乎家家置有洋紅染料。街上鋪子裏也抬眼可見。做喜事,雞蛋煮熟,不剝殼,殼上染洋紅。大人吃喜酒回來,口袋裏一定揣有那樣的紅雞蛋。堂姐出嫁,第二年生了寶寶,大媽買了大段老土布,撕成方塊,過水,石頭上使力捶。曬幹,土布軟了,白了,下盆染洋紅。喜三那天,大伯一擔挑到姐姐家,小孩子的花衣服,紅抱被,老母雞,紅雞蛋。還有那一大摞染了洋紅的老土布,疊得方方整齊,給寶寶做尿布。

春天孵一窩小雞,奶奶怕它們跟鄰家的小雞混掉,不好認,給小雞的尾巴和頭上也染洋紅。門前撒把米,喚一聲,一片紅,啄食,萬頭攢動。染洋紅的日子,鄉村那麼喜慶。

國畫裏有種技法,叫染。勾,皴,點,擦,染。沒有染,就少了太多韻味。所謂煙柳,沒有染,那柳如煙如何表現?寒山瘦老,林木鬱鬱蒼蒼,沒有染,那色彩的深淺如何處理?沒有染,就沒有紙上江南那濕淋淋的村郭和水雲天。似空未空,若隱若現,是染,賦予了古老中國畫以禪味和詩意。一管羊毫,吃足了淡墨,宣紙上一坐一躺,山長水闊,這是染。

染,豐富了生活,點亮了日子。樸拙灰暗的,在染裏,生動明麗了;平直冷硬的,在染裏,含蓄空蒙了。染像愛情,讓生活和藝術走到一起,終老。

原載於《文苑》

染,是滲透。人跟人的交往,就是感情互相滲透的過程,朋友是這樣,愛情亦是。那些虛假的表麵化的東西,不過是沒有滲透而已。

缺陷是成功的另一種符號

文|李紅都

我們嘲笑別人的缺陷,卻不知道這些缺陷也在我們內心嘲笑著我們自己。

——托馬斯·布朗

十一歲那年,她因病注射抗生素,導致藥物中毒性耳聾。嚐試了多種治療方式,仍未挽回聽力,甚至配戴了助聽器,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她心灰意懶地重新回到班裏,不知如何麵對今後的學習和生活。

講台上,老師的嘴巴有節奏地張合著,但她即使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也仍不知老師在說些什麼!她開始找理由逃課,隻為不再出現聽不到講解,甚至聽不到點名的尷尬。曾經學習優異的她,成績很快便一落千丈。

那天早上,班主任下發批改好的期中考試卷,點到她名字時,她沒聽到,呆如木雞地原處坐著不動,直到同桌用胳膊肘碰她,示意她上去領卷子,她才慌裏慌張地跑上講台。幾張不同科目的卷子,每張都有很多刺眼的“紅叉”,最高的分數還沒超過六十分。

中午回家,她哭著跟父母說:“我不想再上學了。我和他們不一樣。他們能聽,我不能。要不,我去聾啞學校讀書吧?”

看到她哭,媽媽也流淚了。爸爸猛吸幾口煙,嗆得扶著櫃子咳嗽起來,淚都咳了出來,仿佛想把心裏所有的痛苦都咳出去似的。

晚上,爸爸給她找來一本書,讓她看其中的一篇小故事。

一名劍客去拜訪一位武林泰鬥,請教他是如何練就非凡武藝的。武林泰鬥拿出一把隻有一尺長的劍說:“多虧了它,才讓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劍客大為不解,問:“別人的劍都是三尺三寸長的,你的劍為什麼隻有一尺長呢?兵器譜上不是說過:劍短一分,險增三分。拿著這麼短的劍,無疑處於一種劣勢,你怎麼還說這劍好呢?”武林泰鬥說:“正是因為我在兵器上處於劣勢,所以,我才會時時刻刻想到,如果與別人對陣,我會是多麼危險。我隻能比別人更加勤奮地練習劍招,以劍招之長,彌補兵器之短,這樣一來,我的劍招不斷進步,劣勢就轉化為優勢了。”

她不明白,對武打故事從來沒有興趣的爸爸怎麼會想到讓她看這篇講武學的故事呢?

爸爸拿過紙來跟她筆談:“等你長大,就得融入社會去生存的,對吧?社會上,聽力好的人多,還是聽障人多?”

她說:“當然是聽力好的人多了。”

爸爸點點頭,接著寫下去:“是啊,所以,我們要堅持治耳朵,要是沒治好,也要珍惜生命,好好活著。聽力壞了的人畢竟是少數,你要學會看口型,再通過文字,找到與聽力好的人溝通和相處的方法。你上課聽不到,與別人相比,肯定處於劣勢。但你看,那位武林泰鬥,他用短劍,與執長劍的人相比,他也處於劣勢。隻是,他懂得把壓力變為動力。懂得通過提高自己的內功彌補外在條件的不足。你也應該這樣,隻要學習肯比別人多下勁,你甚至可能比別人學得更紮實。”

她開始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看口型的能力,上課集中精力捕捉著老師口型變化傳遞的信息,用心觀摩板書,找到與課本內容中的聯係;下課,別的同學都跑出去玩了,她借來同桌的聽課筆記,飛速地補記著課堂講義;她買來很多自學輔導教材,從中查找課堂上搞不明白的問題,並主動完成了自己購買的各類教材後附加的練習題。為此,她常學習到深夜。

父母心疼她,勸她早點睡,她揉揉困乏的眼睛笑笑:“馬上就睡,你們先睡吧。”這個“馬上”,卻常常是一兩個小時。

初二第一個學期,她便考了個全班第八名的好成績。麵對老師、同學們驚喜和敬佩的目光,她笑得甜美。

父母很欣慰,她終於從自暴自棄的陰影中破繭而出。

之後,她的學習一直保持在中上等的水平。

高中畢業,因為當時的普通高校還不肯接受聽力殘疾的學生,她隻好去上對身體健康沒有特殊要求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專班。考前輔導班上老師的講解,她聽不清,隻好看著身邊的同學所畫的要點,在書本上畫著一條條線。

光看畫的要點,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她就使出笨辦法,耐心地將其他同學沒畫過的地方也當重點啃了下來。

結果,聽不見的她,卻比很多同學更早地領回了自學考試畢業證書。知情的同學很感慨:我們隻去記老師要求背下來的要點,你卻是將老師沒要求畫上的非重點內容都當重點一起記住了。我們學起來比你省事兒,你學得卻比我們更紮實。

後來,她又大膽地參加河南省成人高考。複習迎考的四個月內,在和她一起報名參加考試的同學去上成教考前輔導班的時候,她自己買來了一套複習參考書和三套複習題,一本本地做了下來。

那年,大學語文滿分一百五十分,她考出了一百二十一分的好成績。其他課程,也充分地發揮出了水平。

機遇來了,她做上喜歡的文字工作,業餘搞文學創作。她的燈經常深夜還亮著,她的作品越發越多,漸漸走進了省作協會員的行列。

朋友感歎:“沒想到,聽不見的人,在學業上和事業上也能走得這麼好。”

她笑笑,給朋友講起了當年父親給她看的那篇故事,說:“我的缺陷,也恰恰是我前行的動力,因為我得努力用比別人更多的勤奮去彌補它。”

原載於《中學生》

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這缺陷經常讓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那麼用力,那麼想贏。

衝動裏有個美麗的天使

文|周月霞

人類一切的活動都發生於兩個來源:衝動與願望。

——羅素

“凡事勿衝動,衝動是魔鬼。”這口頭禪似乎已是為人處世的經典之談。

說到衝動,不由得想到相聲名段《日遭三險》。說有個急性子,因為縣老爺怕誤了時辰拜見頂頭上司,急性子就背著老爺過河,老爺那個高興啊,就說回去賞急性子紋銀十兩。急性子當即把老爺一丟,磕頭道謝。結果,老爺再不能去拜見領導了,因為濕了官服屬於衣衫不整,是革職的大罪。

衝動的人頭腦容易發熱,遇事不冷靜,急於求成。但衝動絕不是魔鬼,就像相聲裏接下來說的一樣,慢性子看孩子,小少爺都掉到井裏淹死了,慢性子還在猶豫是不是跳進去救人。衝動的結果是濕了一身衣服,而猶豫的結果卻喪失了一條生命。

因此,我們要辯證地去分析衝動。衝動的人主觀是善意的,而客觀的變化卻對衝動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個縣老爺知道急性子的衝動性格就不該在目的地還沒到之前許諾獎賞,以至於衝動的喜劇開始卻導致悲劇結果的發生。

從另一個角度說,衝動更是熱血沸騰,是生命賁張,是毫無拘束,是不顧一切,是青春奔湧。我們應該承認和尊重生命本身的衝動特點,它可以使一個人的力量、膽量和熱血一下子升到沸點。

我老姑家的表妹畢業於本科師範學院,因為在分配工作的時候遭遇到黑幕,男友也離開了她,她一時衝動,跟誰也沒商量就選擇了去西北一座邊遠的山村小學任教。一去就是三年,不僅沒有被當地惡劣的生活環境嚇倒,反倒同本校的一名優秀男老師相戀,共同致力於基層教育,夫唱婦隨,自由自在,發誓說,千金不換呢!

年前,表妹兩口子回家探親,我曾試探地問她,一時的衝動你不後悔嗎?表妹目光深沉地望著我好久,說:“半夜西北風把宿舍的門‘砰’地刮開,山裏的惡狼嗷嗷嚎叫的時候,我不止一次地在心底後悔自己的衝動。但村民們輪流為我一夜又一夜地在門邊守候,早晨一睜眼門口就堆滿了小山似的柴火、五穀;人們見到我就像虔誠的教徒見到上帝一樣地崇拜;當孩子們的眼睛純澈無邪地凝視著我……我覺得衝動不再是魔鬼,而是一個長著巨大美麗翅膀的天使,載著我飛到他們身邊,沒有這個天使,我的信仰、思想、人格不會那麼的崇高、深刻和完整。”

我的心靈終於被衝動裏這個美麗的天使深深震撼!

因為衝動,我們看到了勇敢表白的男女最終得到了完美的愛情;因為衝動,麵對歹徒,熱血男兒能挺身而出,毫不畏懼;因為衝動,文豪作家才有那麼多驚世駭俗的作品問世;甚至因為衝動,你一通電話就能邀來遠在幾百裏之遙的朋友一聚,盡管隻是一次舉杯卻從中收獲了深厚的友誼情分。

有人說:“衝動是藝術家的品質,沉著是政治家的品質,果斷是軍事家的品質,曆史上傑出的領袖人物往往能集三者於一身。”

我們不是偉人,但作為普通人我們更要注意生命本身的東西,要善於挖掘、分析、實事求是,不一味地強調外來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包容、理解不能被越來越成熟的冷漠取代。

我們需要衝動,因為衝動裏有個美麗的天使!

原載於《智慧背囊》

衝動的本質應該是對於一件事情預判之後心裏形成的態度。有些事不值得去衝動,那就沉著應對,有些事,需要你立即回應,衝動未嚐不可。

五角錢的等候

文|鳳凰

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

——莎士比亞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看了一會兒電視後,就出門散步。來到中心街,遇到一個賣鍋盔的老太太。我和妻子都喜歡吃鍋盔,況且那時又有點餓了,而且老太太的鍋盔很香,於是我們便買了兩個。我遞給老太太四塊錢,然後和妻子轉身就走。老太太的鍋盔聞起來香,吃起來也香,我和妻子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鍋盔,妻子對我說:“這鍋盔真好吃!比我們樓下那店裏的好吃幾倍!等會兒我們回去的時候,再去買幾個,明天當早餐。”我說:“好呀,我也正有此意!”

沒想到,我們走了兩條街,就遇到了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朋友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我們就隨朋友去了。一坐就坐了一個多小時。從朋友家出來的時候,已經十一點過了。我對妻子說:“這麼晚了,那個賣鍋盔的老太太肯定收攤了。我們不走中心街了,走那兒要多走兩條街的路程。”妻子說:“多走兩條街就兩條街,人家做生意的,十二點鍾也未必收攤。我們去碰碰運氣!”是的,城裏有的攤子,十二點鍾也不收攤。於是我們繞道走,去中心街買老太太的鍋盔。

來到中心街,老太太的攤子還在,她也還在,而且她旁邊還多了一個人。我們很高興,便向她走去。我們看見老太太在朝這頭張望著,看到我們,她趕緊奔了過來,笑著說:“我總算等到你們了!”我們吃了一驚,我說:“你等我們?有事嗎?”老太太笑著說:“你給我四塊錢,我要找你五角錢,還沒找錢給你們,可你們轉身就走了,後來我就隻好等了。現在總算等到你們了!”老太太趕緊將手中的錢塞給我。我說:“鍋盔不是兩塊錢一個的嗎?”老太太說:“是兩塊錢一個,買兩個,就隻收三塊五,這是我的規矩!”我說:“是這樣呀!你的鍋盔真好吃,我們就是特地繞道來買點回去的!”老太太聽了,高興地說:“好呀,還有一些!”

來到老太太的攤子前,那個守攤的年輕人看了我們一眼說:“哦,等的就是你們呀!我媽為了找五角錢給你們,可多守了一個小時的攤,平時,我媽這攤早就收了!”我和妻子吃了一驚,為了找五角錢給我們,老太太多等了我們一個小時。我和妻子都很過意不去,趕緊選了幾個鍋盔,付了錢,對老太太說:“真對不起,讓你等久了,快回家去吧!”老太太笑著說:“沒事,沒事,要是沒把錢找給你們,我一晚上心裏都不會踏實的,現在總算放心了。等你們,看,又等來了生意!”

後來,每當經過中心街的時候,我都會看看老太太的攤子在不在,在的話就去買她的鍋盔。不在,就會想起她的等候來。其實,要找給我們的錢,我們走了,一點也不知道,她完全可以不找給我們,完全可以不必等候我們,可是,她卻為此多等候了一個小時,把錢找給了我們,隻為了心靈上的安寧。錢不多,隻五角錢,但是,老太太這樣的等候,卻讓我比得到了大獎還愉快,還激動。

每每經過中心街,看到老太太的生意都是極好。我相信,老太太的生意那麼好,一定與她的等候有關。她的鍋盔,散發著人性的芬芳。

原載於《做人與處世》

那些讓人記住並動容的,往往是細小的快被人丟失的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