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每個生命都是一種行走(3 / 3)

嗬護母親河,讓水活起來、動起來、幹淨起來,是漳州子民的心聲!江濱公園率先立起來了,在一水之畔,人們或放風箏,或觀景、健身,人與水又恢複了最初的和諧相處,親密接觸。碧湖生態園、西溪濕地公園等生態景區也一個個以靈動、秀美的姿態沿著母親河悄然走來,形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濱河畫卷。漳州百姓驚喜地發現,綠色漳州離自己越來越近。水文化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智者樂水”,自古以來水就被看成是靈性的象征,代表了天地智慧。一座城市有水則靈,有水就有繁榮和文明。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對生命之水尤為鍾愛,從迎賓大道拐進江濱路,隻見九龍江西溪北岸,水草微濕,樹木吐綠,幾隻野鴨正從水麵上撲棱棱飛起。

居城市而享山水之趣,不亦樂乎!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人類是花的根,環境是未綻的花苞,根努力才能開出美麗,反之隻有枯萎、凋謝。天空湛藍,河流潔淨,花兒嬌豔,這才是我們理想中的家園。

給我一個幫助你的理由

文|李軍民

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華羅庚

去年開始,我代技校電廠專業班的課,兼做這個班的班主任。

二年級上學期開始,連續幾天,嬌嬌一到下午五點半就向我請假,不僅早走,而且還不上晚自習,每天如此。

我問她什麼原因,她心事重重隻說家裏有事,必須回家。

我想,也許她不願意說什麼事情是有原因的。嬌嬌平常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兒,既是副班長,又是學生會成員,而且文體活動方麵很積極,元旦晚會上她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感動得許多人流下了眼淚。

連續兩周,天天如此,我心裏不由憋了一股無名火,幾次想批評她:“你是來上學來了,又不是到自由市場買菜,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但轉念一想,她肯定有她的苦衷,我還是耐住性子慢慢了解吧,我隱忍未發,隻是我需要她盡快給我一個請假的理由。對於她這樣老請假的同學,我感覺心裏很不舒服。

周日休息,妻子出差不在家,上午我自己去買東西,在超市門口意外發現,一輛運送貨物的貨車跟前,嬌嬌的母親穿著超市的工裝,和幾個人在吃力地搬運貨物。她來過學校,我是認識的,原來她在超市上班?簡單打了個招呼,她想對我說什麼,又欲言又止。我本來也想問問她嬌嬌為什麼每天請假,怕有些太唐突,便沒有詢問。

下午,在學校辦公室批改完作業,出來的時候已經天黑了,一個人不想回家做飯,便想著在街邊的麵攤上吃碗麵得了,平時我一般不在大街上吃。到街邊一字排開的簡易帆布棚子搭的露天麵攤上以後,發現吃麵的人還很多。我在一個幾乎坐滿人的麵攤找了一個空位坐下,點了一碗炒麵。

麵很快就端上來了。端麵的女人給我放下碗以後,站在我麵前不動了,呆呆地看著我。

我定睛一看,怎麼是嬌嬌的母親?她戴著白色的帽子,胳膊上套著套袖,腰上還圍了一個花色的圍裙。燈光下,她的臉掛滿汗珠漲得通紅。

大概看出我流露出的驚訝表情,她神色慌亂地說了一句:“李老師,您慢吃!”然後就匆匆轉身去招呼其他客人去了。

她不是在超市上班嗎,怎麼又到了麵攤上幹活兒?同一天在不同的工作場所見到了她,我非常納悶。吃完麵,看著忙碌的嬌嬌母親,我心情複雜地起身回家了。

周一下午,嬌嬌再來找我請假的時候,我很堅決地說:“今天,你必須給我一個請假的理由!”我覺得自己已經對她請假的原因了如指掌,但我需要她親口說出來。

嬌嬌一聽我的話,竟然垂著頭流下了眼淚。她說:“老師,我本來不想這樣,可是我家的情況特殊……”

我說:“我知道,昨天我在超市和麵攤上見著你母親了,我問你,你母親是不是一個人打兩份工?”

嬌嬌頗不好意思地說:“老師,其實我媽媽打著三份工,除了上午去超市搬運貨物,下午和晚上去麵攤上幫廚,清早還得去給人家打掃衛生。今年我父親去了外地工作,我的弟弟剛上幼兒園,需要我來接送照看。”

唉!嬌嬌這孩子稚嫩的肩膀要扛起這麼重的擔子,作為她的老師,我還有什麼理由責怪和苛求她呢!

我真誠地對她說:“老師以前不了解你的情況,以後我特批你每天下午早走一個小時並且不用上晚自習,就不用天天來請假了,到點你就回家吧!學生管理科那邊我會去解釋的。家要照顧,學習也不能落下,你要相信,將來日子總會慢慢變好的!”

嬌嬌眼含熱淚麵帶微笑對我說:“老師,我相信您的話,一定會好起來的。謝謝您,老師!”嬌嬌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轉身走了。

有時候,細微的幫助能使別人對未來充滿極大的信心,而幫助別人之後能夠使自己獲得無窮的快樂。

原載於《智慧背囊》

有些時候,我們是不懂別人的苦痛的,而別人也不會主動言明。走近他,發現他的苦難和傷痛,給予幫助。這是我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

向死而生

文|涼月滿天

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曆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

——楊朔

剛看了一本小書:《殯葬人手記》,作者托馬斯·林奇,美國密歇根州一個小鎮的殯儀館的老板。

這個特殊的職業雖使他見慣死亡,卻在心裏保有鮮活的、非職業化的感想,這一點殊屬難得,就好比沙漠裏開出鮮豔的潮潤溫軟的大瓣花朵,那感覺很奇特。

生者營營,一個牧師打高爾夫球,穿愛爾蘭亞麻布的法衣,開高級轎車,還想當樞機主教。就是這樣一個家夥,居然放膽宣言:死的時候不要銅棺,不要鮮花,隻要有一個簡樸的葬禮和一個平民化的墳墓。托馬斯很客氣地跟他講,不用到死的那天才這麼搞,你現在就可以做活著的聖徒:退出鄉村俱樂部,不開豪華敞篷車,不穿高檔毛衣和皮鞋,不吃上等肋條肉,不殫精竭慮地攢錢,你的錢我還可以幫你分給窮人——然後,他收獲了這位高貴的牧師的詛咒的眼神。這樣的人並不稀罕,他是世間虛偽的典範,表麵明光閃耀,內裏一團敗草,隻有死亡才能使他擺脫欲念的困擾。

相對這個牧師而言,托馬斯的鄰居米羅樸實善良,他開著洗衣店,不聲不響地幫助剛剛離異,帶著四個小孩艱難生活的托馬斯,每天早晨來帶走五大包髒衣服,中午再洗得幹幹淨淨,疊得整整齊齊地送回。“我”去交付欠賬的時候,順便向他致以謝意,他笑著說:“別放在心上,一隻手洗另一隻手,誰跟誰呢?”現在,米羅死了,雙眼緊閉,目光熄滅。“我”鄭而重之地對待他的遺體,先是讓右手壓在左手上,然後再左手壓在右手上,後來,“我”不再折騰了,因為不管怎麼放,都是一隻手洗另一隻手,有什麼關係,又分什麼彼此。

托馬斯的父親也是殯葬師,托馬斯子承父業的同時,順便也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對於死亡的恐懼,他們眼中看到的一切,包括瘋狗和能傳染瘧疾的蚊子,以及冒充郵差與教師的歹徒,都有可能謀殺自己的孩子,就連蝴蝶都難逃嫌疑。見慣了死亡,也深刻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的人,卻仍舊對於孩子的死倍感恐懼,是因為老人的死和孩子的死,實在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當我們安葬老人時,我們埋葬的是已知的過去……記憶是壓倒一切的主題,是最終的慰藉。但埋葬孩子就是埋葬未來,和被我們的夢想所拔高的美好前程。這樣的悲傷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記憶的完滿和夢想的永未實現,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永遠都是前者可供欣慰,後者足資傷痛,古今一理,天下大同。

可是,無論怎樣,有生便有死。剛生下來需要清水洗一洗,剛剛死亡也需要用清水洗一洗,這既是儀式,又是需要,就像托馬斯充滿幽默風趣的調侃:“在生命的此端,我們宣告:他活著呢,好大的味道,得趕緊洗洗。在生命的彼端,我們回應:他死了,好大的味道,得趕緊洗洗。”可是,無論洗與不洗,對於生者也許是必需,對於死者卻已是毫無意義。“意義的喪失正是重大事件即將發生的頭一個明確跡象”,的確如此。

虛偽的人活著搜羅鮮花和尊敬,真誠的人死後收獲懷念和哀憫;老人死後獲得尊重,幼者死亡引發悲傷,可是無論什麼樣的人,一旦死亡來臨,便銅棺和木棺平等,鮮花和荒草平等,地宮和土墳平等,老人和幼兒平等……生為物役,營營不休,逝隨流水,一無所求。

偶翻納蘭性德的《飲水詞》,看到一句“風絮飄殘已化萍”,詞意不過是援引古說,講楊絮飄零,會入水化作浮萍;那麼楊絮便是浮萍的前世,浮萍便是楊絮的今生。幾天前,家人閑話,說起早已逝去的祖母。母親說這麼多年,誰都不肯給她上一次墳。我的父親此時已七十餘歲,平生膽小,一向怕打雷,怕墳地,現今正端坐如佛,乖乖看電視,卻忽然大聲抽泣。當時不以為然,我是無神論者,偏要講往生,安慰他說不要哭,上不上墳都沒關係的,人早轉生,如絮化萍,我們所見,隻是一座空墳。可是現在想起,卻心裏酸痛,因為它印證了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死了,是你們活著的人麵對死亡。”

這是死者對於生者的最後宣言。是的,逝者早得解脫,麵對死亡的,從來,一直,永遠,都是生者。

原載於《特別關注》

我們一直都在向死而生。所以重要的不是怎麼死的問題,而是如何好好有意義地活著。所以,盡可能地讓自己活得有意義吧。

每個生命都是一種行走

文|雷碧玉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遠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撲屢起。

——拿破侖

晚飯後,我在小區散步碰見小凱,他微笑含糊地喊了聲“阿姨”,便搖晃著身子走開了。

小凱是我的鄰居,是個腦癱患者。在他出生時,因為缺氧導致腦癱,好心人曾建議他的父母放棄治療,說即便是有好轉也難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小凱的爺爺奶奶也抹著淚,執意要他的父母放棄,再生一個健康的寶寶。望著繈褓中熟睡的小生命,想著十月懷胎的艱辛,小凱的媽媽實在不忍心:“既然生下了他,我就不能拋棄他。即便是殘疾,他也是一條生命。”

從稍微懂事起,小凱就知道自己和正常人不同,無法盤腿端坐,無法正常說話,行為舉止常常是別人的笑柄。每天,已辭去工作的母親不辭辛勞地幫他按摩,翻身,教他說話。即便是不能發出一個正常音,母親依舊笑著重複不知說了多少遍的詞。

“小凱,是不是也想象小朋友一樣上幼兒園?”一天外出,看著懷中的小凱緊盯著操場上玩耍的小朋友,媽媽問道。

不會說話的小凱歪著頭,依在媽媽的肩上笑了。小小年紀的他並不知道這笑意背後的艱辛,隻是每天哭著跟媽媽做那些在普通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很疼,隻為能天天看見小朋友唱歌跳舞的身影。

長大了,看著多數腦癱病人甘於臥床,小凱苦惱鬱悶,也明白了之前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希望選擇另一種生活,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樣行走說話。為此,他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終於可以像現在一樣,微笑坦然地行走在街上,終於可以含含糊糊地和你打招呼說話。

所有人都被小凱感動著、震撼著。我們知道,腦癱患者能夠盤腿坐穩已是奇跡,更別說走路說話了,然而小凱卻用行動為我們帶來了驚喜,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不屈服於命運、堅強自信的樂觀精神。

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最能打動人的心扉。我想,小凱能拋開世俗的眼光,傲然行走在大街上,不僅僅在鍛煉他的身體,更是在鍛煉他的自信,內心對生命的執著與熱愛支撐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頑強地走下去。

我們知道,人一生下來,就有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關鍵是你該如何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也許這條路過於平坦,也許這條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然而奇跡和命運卻可以靠自己書寫,小凱正是用自己的堅強意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記得有句話說得好:“命運的建築師其實就是你自己,沒有人能夠打倒你,真正擊敗你的便是你自己。”我想,小凱能夠坦然行走在大街上,不僅是為了觀賞世間的美景,更是為了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那震撼心房的“咚咚”聲,代表著一種希望,一種生命的延續。

每個生命都是一種行走,堅持走下去,就一定有希望。

原載於《才智》

無論是否願意,隻要你活著,就是鮮活生命的行進,嚐試讓它燃燒出火焰,照亮自己,照亮別人。這就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