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謙卑的姿態(3 / 3)

信念是黑暗中的光亮,信念讓我們在極度痛苦中找到自我。無論在多麼艱難多麼困苦的環境中,隻要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我們就可以迎難而上。

有間小屋

文|語中清荷

雖然我們走遍世界去尋找美,但是美這東西要不是存在於我們內心,就無從尋找。

——愛默生

1

筆記本裏收藏著這樣一幅畫:綠蔭濃密的森林深處,有間小屋,白牆壁,小木門,雙層屋頂,底層是厚厚的幹草,外層是深棕色的格子狀竹條。門前的小池塘裏漂浮著碧綠的睡蓮,一條石板路蜿蜒曲折,伸向小屋門前。

環繞整座小屋的,是蒼翠欲滴的寬葉芭蕉,那顏色,輕輕一擠,就能擠出清涼的綠汁來,一點一點,從畫裏流出來,將心濡濕得柔軟。多麼清新脫俗的世外桃源,絕美得令人窒息。

畫是好友相送,附上的文字尤讓人感動:送給簡單純淨的你,知道你喜歡。原來,這世間的懂得,和時間無關,和距離無關,和名利無關。純粹得猶如冬夜圍爐裏的根根柴火,隻是輕輕一撩撥,溫暖的焰火就逼走心底的道道憂傷。歲月清了清嗓子,在煙火生活裏重新劈裏啪啦地響作一片。

2

終究是世間的人,心不染塵,身惹煙火,雖是喜歡,卻隻能遠遠地賞。太絕美,太遙遠的人或物,多半會傷得肝腸寸斷。素色光陰裏,還是守著身邊的小小驚喜方為妥帖安然。

客廳牆壁上掛著一幅畫,說是畫,其實是十字繡,是一個心靈手巧的親戚相贈。深秋的森林深處,落英繽紛,地麵像鋪了一層五彩的地毯。一座玲瓏精致的小木屋坐落在池塘邊,煙囪裏正冒著嫋嫋炊煙,牆壁的兩頭各生長著一棵粗壯的樹木。

圓形的小池塘像是森林明亮的眼睛,四周深深淺淺的蘆葦,恰似小池塘濃密的睫毛。緊鄰著池塘的,是一座彎彎的小橋,好一幅天淨沙。沐浴著夕陽的餘暉,整個畫麵溫暖而質樸。畫前佇立,禁不住浮想聯翩:何時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屋?

那天,和孩子各騎一車沿著環城河並肩慢行。車至半途,孩子驚喜地喊道:“媽媽,看,那邊有間小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草木葳蕤的環城河公園裏多了間嶄新的小木屋,古色古香,靜靜地立在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一側,簡樸而不失新穎。

經不起好奇心驅使,我倆支上車架,繞著小屋前後左右地看,裏麵空無一物,外麵也沒有任何解釋的文字。碧綠的草地環繞四周,像是給這座小小的木屋戴上了一串綠色的項鏈。一條水泥修建的小路曲折有致,由遠及近,經過小屋的門前,又晃晃悠悠地伸向遠方,一路向西,像微醺的紅顏。莫非,路的那頭有等待她的故人?

不得而知。隻是,誰的心裏不曾住過一個故人?誰的記憶裏不曾有過一間小屋?

憶起那年,正值盛夏酷暑,結伴去萬佛湖遊玩。島上綠樹成蔭,涼爽的湖風拂麵而來。流連在人間仙境,全然忘卻外麵世界的煩憂和浮華。一座座別致的度假小木屋散落有致,有著異域風情的格調,在青山綠水掩映下,分外醒目。隻是隱隱覺得,和一百多年前瓦爾登湖畔的那間小木屋相比,這裏的小木屋似乎缺少點什麼。

3

1845年3月,春暖花開。28歲的梭羅帶著一柄借來的斧頭,一頭紮進瓦爾登湖的寂靜森林裏,自己動手,造了一間木屋,開始了他兩年零兩個月的湖畔生活。和他不離不棄的,是自然界的萬物生靈。

他和魚兒絮語,穿林聽風,聆聽鳥兒的啾啾歡唱,泛舟吹笛,湖邊垂釣。每年他花上六周的時間用於勞作,以供日常生活所需,餘下的46周專注於閱讀、寫作和思考,為世人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心靈雞湯《瓦爾登湖》。

一個人,一支筆,一片湖,一間屋,年輕的梭羅用孤獨的智慧和從容的淡然來抵達內心的自省,從而完成了自我的升華。他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孤獨者的幸福。他的小木屋,也定格在閱讀者的腦海中。

無獨有偶,19世紀的巴黎鄉下,也有間小木屋,住著的是福樓拜,他和愛人分隔兩地,以信傳訊。他在這間小屋裏,拚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訪客,不看報紙,不穿外衣,不出寂靜的書房半步。

毋庸置疑,他們窮得一貧如洗,然而,他們又是最富有的,精神明亮,思想清澈。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抵達生命最簡單、最簡樸、最簡潔的生活方式。

4

19世紀英國女作家伍爾芙說:女人要有自己的房子。是的,紛擾紅塵裏的女子,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屋,當作心靈的棲息地,哪怕隻有巴掌大小。如美國人謝弗那樣,小的可能沒有別人家的衣帽間大,但是喜愛至極。疲憊的時候,在小屋裏休養生息;受傷的時候,在小屋裏舔舐傷口;幸福的時候,在小屋裏細品回味。

我向往的,是小屋的冬夜,屋外雪花紛飛,白茫茫一片。屋內圍著火爐一邊說著話兒,一邊烹雪煮茶,用爐火和語言守住溫暖,抵抗嚴寒。若是有友短信過來:天寒,多穿衣。抿嘴,暖心一笑。

原載於《語文報》

我們該有這樣一個心靈的棲息地,像是個安靜隱秘的世界,超越平日白開水般枯燥庸碌的生活。可以在那裏憩息、沉睡、思考,也可收放自如、激昂跳躍,甚至是什麼也不做,卻也是極好的體驗。

吹徹早春不知寒

文|納蘭澤芸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劉方平

袁宏道說他看見了春天——“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

而我說我聽見了春天——可不是,那黃黃嫩嫩的結香花,將它們托在手心吧。看哪,小小的圓筒形花朵密密麻麻地簇生在一起,花冠一律朝下,是無數隻小小的喇叭筒,湊在一起吹著一支嫩黃悠悠的初春歌子!

還在料峭的寒風裏呢,春天的氣息似有若無,每天下班回家經過小區花園。在小區景觀燈不甚明亮的光照裏,我看到一種一米多高的小灌木,上麵開滿了白白黃黃的小花,一簇一簇的,開得是嚶嚶嗡嗡,熱熱鬧鬧,空氣裏也散發著一種隱隱約約的甜香。

我在想,這是什麼花呢,仿佛半卷著嫩黃粉白的珠簾,歡歡喜喜、無所顧忌、花團錦簇地開著,在它們麵前,迎春花是徒有虛名了,恨不得叫迎春花快把那名號讓過來吧!

再經過小花園時,我踩著微潤的園土,走到那些灌木麵前,俯下身子看掛在它們腰間的標牌,標牌上寫著:結香花,又名打結花、夢冬花、探春花、黃瑞香。屬瑞香科、結香屬,落葉灌木。

探春花?嗯,這名兒還算是名副其實,湊近聞聞,香,而且濃,濃得似乎有點猛烈,有點不大禮貌。葉呢,我在找尋它的葉子,哦,葉子還縮在花的後麵微盹著呢,僅僅綻開了一點葉苞,被茸茸的一層柔毛覆蓋,還沒睡醒。

葉兒尚未睡醒,花兒是等不及了,在料峭的早春寒風裏,搶著把所有的美麗和芬芳急不可耐地傾盡而出。

葉子還在沉睡,花就已經開得漫天漫地,我覺得這結香花是不是太不夠低調、不夠內斂啦。

隻是,當我後來知道結香花的小小花苞,是早在頭年的落葉紛飛之時便已悄悄形成時,我立刻原諒了她們。這小小的生命,要挨過嚴冬,挨過霜風,挨過雪劍,然後,這些簇擁在一起的小生命聽到了春的腳步隱隱由遠處行來時,她們豎起了小耳朵,嘰嘰喳喳地說,聽啊,春來啦,春來啦,我們快快開放吧!

於是,一夜之間,嘩啦啦嘩啦啦,她們全部吹開了小喇叭筒。粉粉的、黃黃的小花,沒有奪目的紅豔和妖嬈。開放,不是為了萬人矚目,隻是為那捱風頂雪盼了一個冬天的夢。

就像蟬,你能怪它在酷熱的夏季“知了知了”地聒噪不休嗎?你要知道,一隻蟬在土裏寂寞地等待七年,然後承受蛻變的痛苦,變成一隻會飛會叫的蟬,可是,它卻隻能在這世上活不到一個月!

要是你知道這些,你就不會對著樹上高聲鳴唱的蟬喊:該死的,別叫了,煩死人了!你便會體諒這個小生命——因為那是它生命的絕唱,它傾盡所有氣力,隻為那生命最後的精彩,隻為那末日的綻放!

難怪華茲華斯在他的詩裏說:“最卑微的花,也能給人以深沉得不能用眼淚表達的情緒。”

結香花又名打結花,那是因為結香花的枝條非常柔韌,把它的枝條扭扭纏纏地打幾道結也不會斷。它還有個別名叫“愛情之樹”。

相傳秦始皇時候,皇宮裏有一對年輕人相互愛慕,姑娘出身於顯赫之家,而小夥子卻是個鄉下人,出身卑賤,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結合的。

兩個相愛的人千方百計地想衝破藩籬,然而均告失敗。最後,姑娘含淚與心上人擁別,她流著淚在一棵小樹上打了幾個結,表示她柔腸寸斷,心有千千結。沒想到的是,第二年在這棵姑娘打過結的小樹上,開出了無數美麗的小花。此事傳到秦始皇耳朵裏,皇帝心想這是天意要有情人結成眷屬,上天旨意不可違,遂下旨讓二人結為同心。

時至今日,在有些地方結香還被稱為“愛情樹”,有懷春女子夢見自己思念的心上人,便會於清晨悄悄在結香樹上打個結,據說會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助女子見到她的心上人。

不知是不是真的,要不,明天清晨,讓我悄悄踏著晨露去試試?讓這春天的號角也唱響我冰封一冬的情懷。

原載於《語文周報》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因為生命的光彩煥發於蟄伏後的蛻變。

睡  蓮

文|振宇

人生如果不曾大膽地冒險,便會一無所獲。

——海倫·凱勒

古蓮子安靜地躺在地下沉睡了很久,仿佛做了一個長長的夢。要不是科學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並且把她帶回實驗室,想方設法地把她喚醒,或許她還將繼續沉睡在夢中,永遠也不會醒來。

睡夢中,古蓮子隱約地聽到科學家們的談話,好像是在推測她的年齡。有的說她得有五六百歲了,有的說她至少有一千歲了,誰都不能準確地給她下結論。於是,科學家們先後采用植物生理學、放射性碳、碳十四和胞粉等方法對古蓮子進行了測定,結果證實,她已有一千年的高齡了。“真是千年一夢啊!”當古蓮子知道了自己的真實年齡以後,不由發出這樣的感歎。

古蓮子還記得,她的故鄉是在一個叫“蓮花泡”的地方,那裏群山環繞,百草豐茂。一千多年前,“蓮花泡”生長著數不清的蓮花。每當夏季,正是蓮花盛開的季節,一望無際的湖麵上長滿了蓮花,碧葉連天,花海如潮,好似仙境一般。

鬥轉星移,歲月如梭。因河流改道,破壞了天然蓄水的湖塘,優美如畫的蓮花泡逐漸幹涸,蓮子也脫落在地上,被年複一年的塵土和大量的有機質掩埋,就這樣,古蓮子沉睡在地下,久久不能醒來。

古蓮子可謂是種子當中壽命最長的。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生命力能保持十五年至一百年的就可稱為“長命種子”,而古蓮子已有一千年的高齡了,她還能夠生根發芽,綻放生命的美麗嗎?

為了喚醒這株睡蓮,科學家們做了一個試驗,他們把未經任何處理的古蓮子放在常溫下的水池裏。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古蓮子一點兒蘇醒的跡象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古蓮子的果皮太堅硬了,而且密不透水,在常態下怎麼能夠發芽呢?

可是,當科學家將古蓮子的一端用砂輪打磨一下,或是用小榔頭敲擊一下,在不損傷胚根和胚芽的前提下,把她浸在水裏,在適宜的溫度下,三天的時間奇跡就發生了,這枚古蓮子居然發芽了!再經過三年的培育,千年古蓮終於開了花,綻放出生命的美麗。

就在人們驚羨她現實的明豔時,然而,有誰知道,她是曆經了怎樣徹骨的苦痛才夢想成真?這其中蘊含著多麼深刻的生命哲理啊!

由此我想到這世上有種人,像睡蓮,順境會使她的生命變得平庸,一輩子也不可能發芽,更不能讓夢想開花。可是,當你用砂輪打磨她,或是用小榔頭敲擊她,卻終究會把她那顆沉睡的心喚醒,生命因此而美麗和精彩!

原載於《考試報》

生命就是不斷錘煉的過程,有多殘酷的攻擊,就有多激烈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