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唯有愛舍棄不掉(3 / 3)

後來有了折疊傘,兩折的,尼龍布麵,折起來短短的,覺得真是方便。我買了兩把,一把深藍底子,傘圍上一圈碎花,是給母親的。我的一把是淡綠色,整個傘麵灑滿了白色的細小的丁香花。真心愛極了,使用得也極為當心,淋雨過後都要用清水衝一下,晾幹收起,收入傘套,再放進大大的提包裏。

平生第一次遇到了想解釋的誤會,很想解釋卻無從表述。那是一個酷暑日,坐上公交車,已經有些昏沉,就把剛剛用來遮陽的傘放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人就倚在座位上,滿腦子回旋著誤會的場景和對方愕然而驟然冰冷的目光,差點誤了下車。等站在車站的梧桐樹下,怔怔地望著開走的車影,猛然間想起我的傘,匆匆追出,隻幾步,就收住了無望的腳步。我知道我無緣再得見這把傘,就像之前因誤會失去的那雙眼睛。

越是千方百計想留住的東西,失去得往往越容易,容易得讓你猝不及防。

後來曾想找到相同的,卻始終不得見。再後來,傘的樣式種類更加繁多。現在包包裏放著的就是一把三折的晴雨兩用傘,煙紫色,帶著暗暗的卷雲花紋,傘邊上是一圈同色的蕾絲,有鏤空。喜愛卻不刻意地珍惜,反倒是幾經疏忽而又失而複得。

車裏還有一把長柄傘,老式,黑布麵,木柄,隻是沒有竹傘骨。常去浙皖二地的澤國山區流連,逢遇雨,我都會用這一把。

紅顏素衣青傘,白牆灰瓦烏篷,薄霧清波過客,晨星寥落,一簾紅塵幽夢……

原載於《考試報》

青竹骨,油紙麵,張開是一個好大的圓,圓下有些透明有點朦朧。有了這樣的傘,才有了傘下的白素貞和小青,才有了流傳千古的《白蛇傳》故事。傘在他們手裏分明是一個定情的信物啊!

大哥的指紋

文|謝素軍

真正的堅忍是當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災禍或危險的時候,他都能夠鎮靜自處,盡責不輟。

——洛克

恩施大峽穀舉行開工儀式的時候,大哥讓我丟臉了,倒不是因為幹修棧道這一行命賤,而是在分施工段的過程中,大哥明明排在前麵,卻偷偷佝僂著背跑到了最後。他膽子小,不敢做第一個修棧道的人。

要不是我第一次出門,要不是因為阿媽一再強調要聽大哥的,我一定會衝向前去,拿下第一塊牌子,我們苗族人從來就不是懦夫。可是,大哥瞪了我一眼,他手下的其他人也死死地拽著我,生怕我壞了他們的好事般。

當別的組在如火如荼地施工時,大哥的施工隊卻整天窩在一處平坦的帳篷裏,還美其名曰養精蓄銳,他們真是一群怕死的人,簡直不配做我們苗人,尤其是幾個老板樣子的人過來視察時,我分明看到他們的眼神裏含著不滿、透著輕蔑。

我甚至私下裏去投靠了其他施工組,但人家看我還是個孩子,便一口拒絕了,說修棧道很危險,昨天剛有人掉下懸崖。

我們的施工隊整整休息了一個多月,大概是實在沒轍了,大哥才召集其他六個組員,假裝豪氣地說,怕死的還來得及。當然,沒有人會在這種情況下退出。

雖然隻有一百來米,但一大早走在光溜溜的鐵杆上,我還是覺得心驚膽戰,尤其是腳底下不斷湧上一陣陣白霧,讓我更有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那些宣傳口號純粹是騙人的,這根本不是什麼通向幸福的道路,越往前走,就越能聞到地獄的氣息。

正當我茫然不知所措時,一聲清脆的敲打聲把我喚回了現實,大哥已經組織人在懸崖上鑿洞。巨大的錘子高高舉起,使整個身子向後傾斜,仿佛懸崖上斜刺出一尊雕像。那一刻,他大概已經忘記了生與死的概念,如西西弗斯般執著於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們的施工段離露營地最遠,所以,為了節省時間,也減少來去的危險,大家一早就備了幹糧,中午不回去,也不休息,找個機會喝點水,便直接幹到天黑。

但我對大哥的成見卻並沒有消除,他那佝僂著的背影一直在我腦海裏晃蕩,與他拿起大錘的矯健體魄相交映,哪個才是我真正的大哥?直到幾個月後完工的那天,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當那個穿著西裝的老板不顧身份跑到大哥麵前,當著眾施工隊大聲說,阿江不愧是阿江,每次都挑離安全最遠的棧道。從那位老板的口中我才知道,大哥為了照顧其他年紀普遍偏大的施工隊,每次都會故意選最艱苦、最危險的棧段,那天他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勇挑重擔。

發了工錢,老板意猶未盡,他告訴我們,又接了江西上饒一段棧道,看大家願不願意繼續幹。有錢,誰又願意放棄呢,大夥一窩蜂般湧了上去。原來,每次參加施工前,他們都會提前簽協議,其實就是生死狀。

真正感動我的時刻便在這裏,當前麵的組員都順利地在那台機子上按下指紋,大哥卻怎麼也不能認證成功,因為他十個手指頭的指紋全都磨破了,連一條紋路都分不清來。眾人一陣哈哈大笑,最後大哥沒辦法,隻好把鞋子脫掉,勉強才用腳趾頭完成了他的身份驗證。

大哥低著頭回到人群,一句話也不說,拉著我便走,直到背後沒了絲毫喧嘩,他才深深地歎了口氣,對我說,今天大哥讓你丟臉了。我知道,他是說按指紋的事,可我又能說什麼呢?隻能強忍著淚水往一側看,假裝在尋找屬於我們的那段棧道。

原載於《語文周報》

勇敢是一種英雄之氣。沒有勇敢品質的人,不敢衝破世俗和傳統習慣,不敢為天下先,不會有驚人之舉,不會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具有創新精神。

電影流年

文|張素燕

永遠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事物:這便是童年的回憶。

——杜伽爾

晚飯後我出去散步,看見小區門口零散地站著不少人。走近一瞧,原來是電信寬帶做宣傳,用多媒體屏幕放起了電影。觀眾大都是小區旁邊開門店超市的人以及一些小孩子,還有散步遛彎兒的過路人。我九歲的兒子和幾個跟他年齡相仿的男孩子,坐在筆記本電腦前,抬頭看著前方的屏幕,時而笑得前仰後合,時而捂著肚子笑彎了腰。不管大人孩子,所有觀眾的眼睛都盯著屏幕,一眨不眨,聚精會神,人群裏不時爆發出笑聲。

此情此景讓我非常感慨。在科技高速發展、網絡暢通便捷的今天,足不出戶,在電腦上就可以觀賞幾十年前到現在的許多中外電影。在外看露天電影,隻是我兒時的記憶。

那時,家家基本上都有電視了,但大多數是黑白的。誰家電視是彩色的,就會吸引很多人去看稀罕。而最讓人高興的事兒,就是村裏放電影。早早地,暮色還沒降臨,大銀幕前的方圓百米的地上都已擺滿了小板凳、小椅子。電影開始放映的時候,我看到腦瓜挨腦瓜,一片黑壓壓的人頭。電影內容已記不太清楚了,隻記得人群裏的笑聲。那笑聲是有感染力的,使一些正在吃奶的小孩子,砰地一下從媽媽懷裏仰起身來,凝神細聽,然後也跟著傻笑。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盡管眼神和耳朵都不好使,可也跟著湊熱鬧,不時地發出開心的笑聲。那笑聲,隻聽“嗡”的一聲,整個人群就彙入了歡樂的海洋。

那時放電影是村裏的一大盛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電影看的。除非是村裏有任務了,或是為了慶祝某項工作的圓滿完成才會放一兩次電影,或是村裏有錢的大戶為了慶祝喜事,如孩子結婚、老人過壽、喜添貴子、孩子考上大學等等,而出錢在村裏放電影。不管是哪種形式的,都會擠滿了人觀看。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看電影。外麵冰天雪地,天寒地凍,寒風刺骨,可看電影的人依然不見減少。我至今還記得媽媽曾阻攔我說:“外麵那麼冷,別出去看了。在家看電視,不一樣嗎?讓你看最喜歡的節目。怎麼樣?”可我還是一溜煙跑了出去,擠進黑壓壓的人群,雖然凍得直打哆嗦,可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印象中,那時放電影很麻煩。有專門的放映工作人員,開著大卡車過來,提前準備場地,又是卸機器,又是架機器,又是安裝機器,還要懸掛大銀幕。具體環節我不太懂,但是感覺很費事、很麻煩。現在的放映太簡單了。放一個筆記本電腦,旁邊一把小椅子上放著投影儀,對麵掛一個大銀幕,這就OK了。

陣陣笑聲,把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看露天電影別有一番滋味和情懷,兒時看電影已成為我心中抹不去的記憶。

原載於《考試報》

總會回想那一件件兒時不起眼的事來,事情雖然小,但那些回憶卻讓人感動。因為有了這些回憶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追求,這樣才能成長起來。

千裏走單騎

雷碧玉

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

——巴斯德

單腿騎車環遊世界,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然而他做到了。一人一車一些行李,曆時76天,行程4100公裏,單腿騎行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這個單腿男孩的青春勵誌故事感動了無數的網友,他就是來自溫州的小夥子陳晨。

陳晨,26歲,高高的個子,清瘦的臉龐,看起來斯文而靦腆。他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12歲那年,在上學的路上,他遭遇了人生最慘烈的變故。一場意外的重大車禍讓他失去了左腿,成了單腿少年,雖然裝上了假肢,但走起路來還是沒有常人那麼靈便。順利讀完小學和中學後,在高考那年,陳晨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的一所大學錄取。大學畢業後,陳晨進了杭州的一家公司工作。工作之餘,他喜歡上了騎行,結交了一些有著相同愛好的驢友,每到周末大家相約著騎車到鄉下,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妙風景。騎行既鍛煉了身體,又讓自己的視野開闊,這一切讓陳晨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大學時,陳晨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荒野生存》,主人公克瑞斯拋棄一切,帶著一包米、一本小說、一張地圖、一杆獵槍,去往一個蠻荒之地,成為一名“超級流浪漢”。這樣一種追求自由的方式陳晨一直很欣賞,可他並沒有勇氣去嚐試。如今,騎行的快樂讓他在心底有個夢想,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挑戰自己,騎車周遊全國。

2012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將夢想付諸行動,實現了周遊全國騎行夢的第一站,從南京到揚州,100公裏。初次的成功讓他信心滿滿,接下去一發不可收拾:2013年,從南京騎到武漢,1500公裏;2014年,廣西到曼穀,2000公裏。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陳晨不斷對自己提出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地方留下了他騎行的車印。

一天,他在網上瀏覽到一則新聞,報道了英國的一個獨腿男子騎車環遊世界的故事,他被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一向喜歡挑戰的他內心又開始蠢蠢欲動,外國人能完成的事,自己一樣能完成。騎車走出國門,讓自己的青春任性一回。隨即,他買來世界旅遊攻略圖,並一一標注自己騎行到達的目的地。

一切準備就緒後,2015年3月4日,他開始了2015年的跨國騎行計劃。一路上陳晨盡享異國風情的美妙,樂享異域風俗的奇妙。每到一個新的國家,他都能體驗到那裏不同的生活方式,分享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態度,也能感受到異國人民的善良和友好。騎行中,他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獨自辦理單車托運,風餐露宿、自身的安全……有一次出行,天正下著大雨,當時他的單車已經騎出悉尼3000公裏,因為當地的植被很硬,造成輪胎嚴重破損,一路上單車頻繁爆胎,五天的時間居然爆胎了12次。屢屢爆胎,常常修補,再加上體能的消耗,讓陳晨幾乎想放棄騎行,打道回府。每到此時,心底裏總有一種強音在支撐著他“陳晨,你不是孬種,你不會輕易被打敗!”因了這樣的信念,陳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

與以往騎行不同的是,這次陳晨還帶上了自己的公益夢,希望在騎行中募集一些善款,資助50名浙江殘障兒童。他隨身帶著一條用中英文製作條幅,上麵寫著:“我是一名來自中國的單車旅行者,請給我一個擁抱,表達您對殘障人士的尊重。”不少外國友人看見後,都會很友好地,主動給他一個擁抱並合影留念。騎行的路上,總會有這樣的溫暖感動著他。他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拍成照片發到微博微信上,網友們深受感動,紛紛點讚。有網友說:“騎車環遊世界,是很多人都有的夢想,但恐怕這其中的大部分人也多是想想而已,沒想到一個身有殘疾的男孩竟然做到了。”

從台中到台南再到台北,再飛到新西蘭,從基督城騎到奧克蘭,最後到澳大利亞,經過黃金海岸、悉尼、堪培拉到墨爾本,曆時76天,行程4100公裏。陳晨,這個26歲的年輕人用單腿騎出了別樣的精彩人生,將“勵誌”篆刻進了自己的青春。

原載於《做人與處世》

凡成大事者都有超乎常人的意誌力、忍耐力,也就是說,碰到艱難險阻或陷入困境,常人難以堅持下去而放棄或逃避時,有作為的人往往能夠挺住,挺過去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