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株愛做夢的狗尾草(3 / 3)

2

杜菲菲幻想自己是一朵嬌豔的花,還為此寫了首詩《女生如花》。詩作完成的第二天,她在女生中宣傳,正準備享受掌聲和喝彩時,一個沒情趣的男生狠狠地打擊了她:“杜菲菲,你也算花?頂多就是一株狗尾草。”

杜菲菲愣住了,所有女生麵麵相覷。有人在偷笑,也有人眼睜睜地看著她,想知道她會做出什麼反應。杜菲菲在眾人的注視下,麵色緋紅,畢竟這樣被當眾羞辱,誰都無法做到鎮定自若。她紅著臉,急急地反擊:“我就算是一株狗尾草,也是一株愛做夢的狗尾草。”

一時掌聲雷動。杜菲菲精彩的話語再次為自己解了圍,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愛做夢的年紀,可是大家還有多少勇氣去做夢呢?越長大,越明白生活的艱辛,反而漸漸失去了做夢的能力。連夢都不敢做,這有多可悲?可是杜菲菲,她愛做夢,她有勇氣。她憑什麼要被嘲笑和打擊呢?

杜菲菲在班裏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雖然臉上還掛著笑,但大家都看出來了,她有心事。那個沒情趣的男生被大家埋怨,說他不該那樣對待杜菲菲,畢竟她是女孩子。

男生思前想後,確實覺得自己錯了,於是去找杜菲菲道歉。杜菲菲看著他,目不轉睛,盯得那男生臉上紅霞飛:“幹嗎這樣看我?我臉上有什麼不對嗎?”說著,手不自主地在臉上搓揉。

“撲哧”一聲,杜菲菲笑開了,她憤憤又解氣地說:“逗你玩,不行嗎?我這株愛做夢的狗尾草不和你生氣了。”

“你這樣說,根本就是在生氣。”男生撇嘴。

“其實挺感謝你的,這幾天,我想了許多,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曾在意的事。我確實愛做夢,愛做夢沒什麼不好。但如果總是活在夢裏,那夢永遠是夢。我得付諸努力,把自己的夢變成現實,那才好……”杜菲菲說得一本正經。

有人鼓掌。杜菲菲回過頭看,原來是老師進來了。她聽到了杜菲菲的話,非常讚賞。

“老師,怎麼連你也逗我呀?”杜菲菲一臉羞紅。

年輕的女老師笑著說:“對不起喲!菲菲,我錯了,因為我也曾是一株愛做夢的狗尾草。”

3

老師向大家講述了她青春年少時愛做夢的故事。

“那時候天總是很藍,風兒溫馨,我們一群女生整天幻想著未來的日子。雖然我們隻是一群平凡的女孩子,但因為愛幻想,讓我們變得不一樣,我們願意為自己的幻想努力。我想過自己是世界小姐,身披霓裳,萬眾矚目;想過自己是律政佳人;想得最多的就是以後要當老師,有一群可愛的學生,我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遊戲。現在我的美夢成真了……就算隻是一株狗尾草,也會因為愛幻想而變得與眾不同。”女老師娓娓道來,也許有點兒興奮吧,她細瓷般光潔的臉上呈現出一種同學們以前不曾見到過的光彩。

杜菲菲豎起耳朵仔細聆聽,心一直“怦怦”跳,原來自己尊敬的老師也曾愛做夢,有那麼多絢麗的夢想。通過努力,每個人終將會美夢成真。她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杜菲菲夢想以後當一名女警。每次在街上見到英姿颯爽的女警時,她都特別崇拜。她在網上搜索了所有《霸王花》係列的電影,看著那些美麗女警機智勇敢地麵對壞人,並且不畏艱險,最終將壞人繩之以法時,她會禁不住興奮地鼓起掌來,好像她就是她們當中的一員。她還自導自演,把自己想象成那個接受勳章的女警,並口若懸河地發表了一番獲獎感言。

一次偶然的機會,杜菲菲接觸到了台灣已故作家三毛的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她把三毛的書全找來讀。她深深地迷戀上三毛曾經生活過的撒哈拉沙漠,喜歡上那種四處漂泊的生活。她想象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夠像三毛一樣浪跡天涯,邊走邊寫,那是她神往的生活。她還學會唱《橄欖樹》,在齊豫空靈、深情的吟唱中,她覺得自己早已經幻化成天空中那朵飄浮的雲,她的故鄉在遠方。

班上的同學望著常常突然發愣的杜菲菲,說她變得有深度了。杜菲菲盈盈淺笑,深情地唱上一句:“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她的心又開始穿越,飛過萬水千山,抵達那蒼茫的沙漠。好長一段日子,她總是幻想著她就是三毛,她正在沙漠裏駕車,眼前一眼望不到邊的全是黃沙,在炙熱的陽光下閃著刺眼的光芒。

同學摸不著頭腦,不知杜菲菲哪根神經又搭錯線了,在他們正要散開時,杜菲菲又急急地叫住他們:“我說,長大後,我們一起去流浪吧!”遭到噓聲一片。

杜菲菲白眼一翻,嗲聲嗲氣地說:“你們全是俗人!我愛三毛,三毛也愛我!”

沒有人明白杜菲菲在說什麼,一個個都走了。其中一個女生臨走時,還摸摸了杜菲菲的額頭:“沒發燒呀?估計又開始做夢了。”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4

杜菲菲的努力大家看在眼裏,她完全變了一個人,變得勤學好問,變得勇敢機智,變得……誰也說不清楚,就覺得她充滿了魅力。

杜菲菲的文章在一本學生校園期刊上發表。當老師興衝衝地來教室告訴大家這一喜訊時,大家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杜菲菲依舊是那個愛做夢的胖女孩,她五彩斑斕的夢沒有變。她有很多自己的人生楷模,她希望自己能夠像她的偶像們一樣,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後抵達自己的頂峰。

“沒有人可以輕輕鬆鬆地成功,沒有人可以複製別人的人生,但她們的精神可以學習。追夢的路上,布滿荊棘,但唯有風雨過後的彩虹才是最絢麗多彩的……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最終會走向何處,但我要努力,一直努力,邊做夢邊走邊努力。沒有如花美貌,但我要修煉高雅的氣質;沒有聰慧機敏,但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勇敢和堅強;沒有去過的地方,都將是我要抵達的遠方……雖然我隻是一株愛做夢的狗尾草。”

杜菲菲的文章,讓大家讀懂了這個愛做夢女孩的心聲,對她肅然起敬。

原載於《高中生之友·青春版》

每一朵野百合都有自己的春天。就像職場新人杜拉拉一樣,隻要挺起胸膛,敢想敢拚,就一定會贏得別人的尊敬。

夢想在路上

文|羅光太

夢想絕不是夢,兩者之間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們深思的距離。

——古龍

出來打工幾年,我一直待在高嶺土礦。當初一起去的老鄉,先後離開了。我沒走,覺得老板不錯,每個月都能按時發工資。另一個原因,是我喜歡礦山靜謐的夜晚。每個晚上,我都過得很充實。

幾年前,我收到了一所三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那昂貴的費用讓我動搖了,雖然我渴望走進大學校園,渴望讀完大學後找份體麵的工作。這期間,我偶然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篇紀實文章——《十萬元買個水貨文憑,叫我如何麵對我的爹娘》。文章是一個三本畢業、找工作處處碰壁的大學生寫的,很真實也很辛酸。這篇文章讓我明白,讀大學並非人生的唯一出路。

我放棄了上大學,選擇出門打工。我要和父母一起改變這個貧窮的家,希望把比我更聰明、更有潛力的弟弟培養出來。他小我幾歲,已經上高中了。

放棄上大學,我並沒有放棄讀書,更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逐,我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全新的規劃。因為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我並不迷茫。出門打工前,我把那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收藏好,然後從容告別家人,跟隨鄉鄰來到了福建龍岩的高嶺土礦。

剛開始的一段日子特別煎熬,雖然在家時,我也常常幫家裏幹農活兒,但畢竟才離開學校,幹重體力活兒身體吃不消。第一天,我的手掌就磨出了幾個水泡。回到房間,躺在床上,我像死過去一般,腰酸背疼,磨破皮的掌心更是錐刺一般。仰麵望著低矮的天花板,我禁不住淚流滿麵。我不是感歎自己命苦,也不是可惜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而是為自己高興,我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第一天,我可以掙錢了,可以為家裏出力,稍稍減輕父母身上的重擔。

我的適應能力還不錯,一段日子後,我就習慣了這份並不複雜的體力活兒,也發現自己的力氣較以前大多了。工友們白天一起幹活兒,晚上閑來無事,就一起喝酒、打撲克。出來打工時,我簡單的行囊中,除了衣服、被子外,剩下的就是我高中時讀的書,還有一大摞的雜誌。我在讀高中時就發表過幾篇文章,這是我蘊藏在心中的夢想,我要當作家。

每天晚上趁大家閑聊時,我就關起門來看書、寫文章。剛開始,有些工友看不慣,就笑話我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還有人說:“你一個賣苦力的,還看啥子書?”我沒反駁,心裏卻在想:“一個賣苦力的,也可以有夢想吧?”

每個月中旬發工資那天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不僅可以拿到錢寄回老家,還能休息一天。我早早從礦山乘車到城裏,找家網吧,買幾個饅頭,然後上網把自己近期寫的文章打出來,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報社、雜誌社的編輯。

工友們後來都很支持我。他們把房間留給我用,把燈泡換成亮一點兒的,再也沒人嘲笑我。我也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為他們寫家書,寄彙款,過節時,也會買上幾瓶酒和他們暢飲。生活教會我,與人為善,自己也更快樂。

出門打工後,我的人生規劃是:第一,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幫父母減輕負擔,把弟弟培養出來;第二,我要積累資金,有機會時繼續學習。

當作家是一個夢想,很遙遠,但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更不會停止自己酷愛的寫作。因為在寫作時,我很快樂,我的心可以自由地飛翔。

年少時的夢想,一直不曾改變。在我的打工路上,能不能實現我最初的夢,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路上,我努力了,我不曾停歇過。

原載於《少男少女》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隻要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行了。重要的是一直堅持往前走,而不是用什麼方式走。

點燃心中的燈

文|雪舞嵐裳

希望是堅韌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攜帶它們,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羅素

他是“聽風少年”劉浩,內蒙古赤峰人。在他出生時,吸入過量氧氣而導致雙目失明。

小時候,他並沒有覺得自己與別人有何不同,但隨著年歲增長,逐漸懂事,他才知道別的孩子都是伴著光明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而自己永遠隻能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出門需要有人陪伴,生活上的許多細節都隻能依賴於父母。為此,他感到十分痛苦與無助。

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幹什麼,以後的路又該如何走下去;他不想自己的人生一直依仗著別人,卻又無可奈何。他常想,自己的一生也許就是如此了吧,再也不會有任何作為了。那種痛楚與揪心就如世界所有的燈一盞一盞地相繼熄滅,連唯一的屏障也轟然倒下,隻剩冰刀雪刃、黑暗與寒冷。

對於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來說,他承受的是怎樣巨大的不幸?

因為一出生便與光明絕緣,小劉浩從記事起,就開始練習掌握傾聽能力。而他的母親一直站在他身邊,除了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更給予了他生活的勇氣與鼓勵。母親白天出去打工,晚上便在燈下用木頭給他篆刻盲文,讓他學習文字,母親的雙手常常被小刀劃得傷痕累累,但為了兒子,她極力忍著流血的創痛。

失明雖然給小劉浩帶來了諸多不便,卻也讓他掌握了超乎尋常的聽辨能力。喜歡鋼琴演奏的劉浩,在音樂水準上已達到了專業學院錄取的標準,卻因為學籍、殘疾人教育配套設施不齊全等問題,被國內權威音樂學院拒之門外。

心酸的無奈與徹底的絕望,讓他在母親麵前淚流滿麵:“雖然我視力不好,但我一直以為自己和別的孩子是一樣的。他們能做到的,我加倍努力也可以做到。但是這一天我才知道原來我和大家還是不一樣,他們可以考,但我連個機會都沒有。”

兒子的內心獨白,讓瘦弱無力的母親潸然淚下。那一天,母親給他講了貝多芬的故事,講貝多芬是怎樣以堅強的意誌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從一個雙耳失聰的殘疾人到最後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音樂家。

一個聾子居然可以成為一位頂尖的音樂家,甚至演奏出讓世人驚歎的樂曲。這令劉浩感到不可思議:“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啊!”

“你雖然看不見,但你可以點亮心中的燈,用它來照亮前方的路呀。”

“點亮心中的燈”,這句話如醍醐灌頂,讓劉浩心頭一震。母親對他說:“不是所有的花朵都適於肥沃的土壤,沙漠就是仙人掌的樂園。人生的許多成敗不在於環境的優劣,而在於你是否選對了自己的位置。一個失明的人,隻要心中點起一盞燈,那麼光明便如影隨形。所以即使是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也不要失去了前進的希望。”

此後,這一場人生的“馬拉鬆”讓他加倍努力。每天練習鋼琴長達16小時,有時甚至兩手都僵硬了,他仍不肯停下休息片刻。“當你停下來時,不要忘記別人還在奔跑。”他常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一刻也不敢怠惰。循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鋼琴演奏得越來越好,聽辨能力也越來越強。

2014年,在母親的陪伴下,他參加了北京衛視的一檔節目《少年中國強》。節目中,這位失明的小男孩,從大小不同的30個杯子中,隻憑禮儀小姐用手研磨杯子發出的聲音,便能快速準確地辨認出是幾號杯子。他還能在任意6個杯子同時發出“雜音”的同時,一一辨別出具體是由哪6個杯子發出的聲音。這種超常的辨音能力不僅震撼了何炅、劉濤、張泉靈三位主持人,還令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驚歎。

據有關專家解釋,他的“聽音辨物”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內高等聲樂學府研究生,他對聲音辨別的後天培訓技能專業水平甚至可以說已經超出電腦的辨識水平,極具個人獨特天賦。

麵對一次次取得的傲人成績,劉浩沒有傲慢反而更加努力。他用自己的經曆告訴別人:“當我和世界不一樣時,就讓我不一樣。當上帝奪去我的光明時,我會點燃心中的燈,一直走下去。”對於少年劉浩來說,逆風的地方更適合飛翔。

是的,當你選擇了為某個目標努力奮鬥時,當你為了心中的夢想而甘願付出全部乃至生命時,即使身處於沒有邊際的黑暗,隻要你點燃心中的燈,借著心中的光明和希望,亦可抵達夢想的彼岸。

原載於《花季雨季》

生命是偉大的,生命是崇高的,沒有人可以輕易放棄生命。每個人心中都飽含著對生命的渴望,渴望催生向上的力量。每個人都該擁有希望並贏得尊重。

樊建川:收藏民族的記憶

文|張文超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來

樊建川,祖籍山西,出生在四川宜賓。幾十年職場打拚,他的身份不停變換,他當過農民、民工、知青、軍人、老師、政府官員、商人,但他被世人廣為所知的身份是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

樊建川的收藏是從幼兒園開始的。他曾驕傲地說:“收藏的時間不長,也就50年;收藏的文物不多,也就800萬件,其中有200多件還是國家一級文物。”從老師寫給他的評語收藏起,他將近百年來中國曆經的苦難、走過的路程、留下的印跡,化作一件件陳舊的實物、一幅幅真實的照片、一段段感性的文字存於館中,不敢獨享,示於世人。

建川博物館建於2003年,他以個人名義征地500畝,修館20餘座。已經建成並開放的十多個館分4個係列:抗戰博物館——為了和平收藏戰爭;“文革”係列博物館——為了未來收藏教訓;地震博物館——為了安寧收藏災難;民俗係列博物館——為了傳承收藏民族靈魂。

而這四個館中最令人震撼、名氣最大的當屬抗戰係列博物館。早在2000年8月,樊建川出版了一本書——《一個人的抗戰》,他在序言中這樣說道:“55年前,抗日戰爭衝天的狼煙塵埃落定。滄海桑田,戰爭的親曆者均已高齡,接二連三撒手人寰。這段戰爭曆史正在遠離人們的視線,滑入那幽暗的曆史隧道,變得越來越抽象和次要。”一個國家的光榮可以讓13億人中每一個人去分享,而國恥同樣需要每個人承擔。樊建川說這就是他建造博物館的意義。

樊建川收藏抗日文物的激情,是被當年一部名為《血戰台兒莊》的老電影點燃的。他的父親就是一名抗日戰士,曾麵對過鬼子的刀槍,在血與火中拚殺,他自己也是有著11年入伍經曆的軍人。通過收集川軍資料他了解到,抗戰時期先後有300萬四川人開赴前線,但是關於這300萬人命運的記載卻是令人驚詫的空白。內心強烈的震撼迫使他要做點兒什麼。他開始閱讀研究川軍抗戰史,並收集抗戰文物,十幾年間,他常常在全國各地奔走、尋找、求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藏品不僅多為珍品,一件件更是日軍侵華的有力罪證:無數的殘破襤褸的血衣、彈孔尚存的冰冷鋼盔、仍然可以發出尖利鳴叫的報警器、泛黃的戰時良民證、血跡斑駁的日記本、冰涼刺骨的侵華紀念章、一張張有著或憤怒或驚恐麵孔的照片……樊建川說:“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都足以讓人血淚齊流,扼腕歎息。”每每夜深,他都會在恍惚中與這些曆史的見證默默交流,上麵殘留的血淚無一不在訴說著那段長達14年的悲壯曆史。

這些藏品有的來自抗戰將士家屬相贈,有的購於拍賣市場,還有的則是樊建川逛古玩市場的“戰利品”。

在收藏界,唐詩宋詞、梅蘭竹菊、才子佳人文玩這類收藏品賣了就能賺錢。可是樊建川覺得那些太“清淡”,不符合自己的構想,他追求的是一種擔當和責任。他說:“抗戰館也好,地震館也好,最大的作用就是敲警鍾。”樊建川始終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責任心,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血性,我們這個民族在曆史上經受過太多的苦難,“我想讓建川博物館成為增強國民憂患意識和奮發圖強精神的‘鈣片’”。

盡管這些博物館是他傾其個人所有建起來的,但他從沒有把博物館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始終認為自己隻是社會財富的暫時看護者。他說:“我隻是替國家保存記憶,這些東西是我私人搜集來的,但它們屬於這個國家。”所以,從10年前開始,他每年都要給自己寫份遺囑,盡管他自己有個女兒,可他還是堅持將來自己身故後把所有藏品交還給國家。

他說,收藏民族的記憶不僅僅是國家的事情,民間藏家也該擔負起責任。樊建川不僅說到了,而且做到了。

原載於《課外閱讀》

作為泱泱大國的一分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傳承祖國文化的重任。那些熠熠生輝的燦爛文化,那先人流過的血與淚,值得我們尊重並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