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飲食·服飾·日用 第三十章 餃子小考
我國吃餃子至少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在它成為玉潤玲瓏、彎如弦月的佳肴之前,類似餃子的麵食稱作餛飩。這種食品的淵源又可上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當時揚雄在《方言》中記載"餅謂之飩......或謂之餛。"其來曆據《資暇錄》的解釋,是"以其渾沌之形"。
關於餃子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周顏之推的文集。他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種用屑米麵作成的偃月形餛飩,原稱作粉角。北方人讀"角"作"矯",於是,餃子的名字誕生了。
餃子的誕生並不意味著餛飩的消亡,它依然為人們廣泛食用的佳品,花色、名目更豐富。廣東"雲吞"、四川"抄手"等都深具地方特點。元代吳縣陸友在《硯北雜誌》裏還記載一種江蘇風味的大餛飩,"每枚用肉四兩"。
餃子和餛飩盡管形狀不一,作法不同但餌相同。東周時期成書的《禮記》說:"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子。"所以,有人認為餃子的曆史已有2600多年。
除文字記載,還可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餃子,出土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