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湘西找翠翠(3 / 3)

沿著青石板小路上行不遠,便是聽濤山,沈從文先生就葬在聽濤山下。在山腳下,有一個攤位,出售飲料和食品,同時也出售玫瑰花。我們每人買了一支,預備上山敬獻在沈從文墓碑前。踏著石階蜿頓而上,途中看到一塊石碑,黃永玉先生在石碑上題寫著: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我對畫家了解很少,隻讀過黃永玉先生雋永的散文,據說他的畫很了得,但看眼前石碑上書寫的這兩行字,卻很稀鬆。

再向前走兩個彎道,就看到了沈從文的墓碑。之前,我雖然已經聽說沈從文的墓碑很簡樸,但是怎麼也沒想到能夠簡樸到了令人心碎的程度。據說墓碑是從對麵南華山采來的天然五彩瑪瑙石,我橫看豎看,看不出一點兒特別的。墓碑立在一塊窄窄的、有點兒像梯田似地土埂上,四周雜亂無章,墓碑前隻有一米多寬的空地,已經被遊人走成了路。墓碑旁茂盛地生長著一棵不知名字的小樹,葉子像槐葉,墓碑下的兩個邊角,對稱地生長出兩簇蘭草,右邊蘭草下麵的泥土裏,就埋藏著沈從文先生的一半骨灰,而另一半,撒在了日夜纏繞著鳳凰城默默流淌的沱江水中。

沈從文的墓碑上,有兩句話,是他遺文《抽象的抒情》中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據說,這是其妻子張兆和女士選定的。

我原來是做好了給沈從文先生燒一炷香的準備,但墓碑前卻沒有香爐,也沒有出售香火的攤位,不覺一陣失望。仔細看墓碑跟腳下,豎著許多香煙蒂,費力琢磨了半天,終於明白這是一些人獻給沈從文先生的香火,明白了之後,就更加揪心。

香火燒不成了,我們幾個人把手中的玫瑰花小心地依靠在墓碑下,默立在墓碑前,鞠了躬,相互看看,仍無話可說,就各自走開,去看後麵山壁上題寫的一些亂糟糟的字跡。我卻不舍得走開,總覺得有沒做完的事情,卻不知道要做什麼,隻有站在墓碑前,傻傻地想著先生微笑的麵容。

離開墓碑,走不多遠,我忍不住回頭再看去,已經看不到矮矮的墓碑了,卻看到幾個孩子從墓碑處走出來,手裏舉著我們剛剛放在碑下的玫瑰花和那些水草編織的蝴蝶、螞蚱,一定是要用它們再去換取幾塊零錢……

我一直忍在眼中的淚水流了出來。

沈從文先生是喜歡花的,因為他是熱愛生活的人,一生都在追求美。黃永玉先生的散文中就有記載,“文革”期間,沈從文先生被下放到鹹寧勞動,生活清苦,環境惡劣,但他卻給黃永玉先生寫信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

我不知道那些孩子,是否還給他們的沈爺爺墓碑下,留下了一兩支鮮花。

走出聽濤山,帶路的女孩子小黃,特意把我們導向一條石板街,指著前方一處說:“那是我們的迎賓門,許多貴賓到鳳凰的時候,縣政府的領導都在這裏等候,沈從文先生1982年回來的時候,也從這裏經過。”

我們行走的步伐立即小心翼翼了,似乎覺得沈從文先生當年的足跡,還留在古老的青石板上。

從石板街走到虹橋的路上,鳳凰縣的領導向我們描述著他們未來的宏偉藍圖,大致是要把黃絲橋古城內的居民都遷出去,把居民的房屋改建成仿古建築,把南方古長城進一步複原,要讓鳳凰美麗的山水吸引更多的遊客……然而,他們唯獨沒有想到如何利用沈從文先生留下的寶貴財富。

如果說山水秀美,雲貴川的山水一點兒不比鳳凰遜色。其實大多的遊客到鳳凰來,是來尋找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聲音、色彩、光和影,是來尋找先生筆下的翠翠、蕭蕭,尋找一種極致的美。盡管現在的鳳凰人,並沒有完全讀懂沈從文,但我相信,百年之後鳳凰的子孫們會發現,沱江邊能留下的隻有沈從文先生簡樸的墓碑,以及先生筆下的翠翠。

本來我們計劃在鳳凰留住一個晚上,住在沱江邊的吊腳樓內,看江邊的光和影,聽夜色中傳來的搗衣聲……但我實在沒了興致。

我很想盡快返回北京,在燈下重讀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那裏麵的翠翠永遠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