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老子和《老子》一書的評價(2 / 2)

關於《老子》一書,爭論的問題就更多。最主要的是成書年代。主張老子早於孔子的人,認為作於春秋末,但書中有後人附加的部分。而主張後於孔子的人,認為從書中思想內容、文體風格以及用詞等,論證為成於戰國中期,或者末期,甚至有人認為出於漢初。這就連帶而及老子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人。關於這個問題,司馬遷《史記》的說法,有點含糊其詞,先說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又說見戰國時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即老子,可是接著又說:"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於是,有些人把太史儋也看作是老子。"聃""儋"音同通用,就是論據之一。如果這樣,那末,前後跨越200年左右,誰會相信老子有這麼大歲數?雖然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可是,隻要看到書中的"或言",就可明白太史公不過是錄而存疑而已。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根據和今本文字、內容不同之處,證明《老子》成於戰國,而太史儋正是戰國時人說,他是《老子》的作者,多了一個力證。曆史上早就有過一種調和的說法,說春秋時代確有老子其入,他的學說思想傳到戰國時,為太史儋采納寫成《老子》。把老子和太史儋說成是兩個人。是耶,非耶?也無從論斷。

我們今天見到的通行本,是從宋刻本流傳下來的。帛書《老子》比宋刻本要早1500年左右,它的篇次、章節次序和文字同宋刻本已有很多出入。由此推想,先秦時的《老子》,經過長期流傳、輾轉抄寫而成的漢代帛書《老子》已有甲乙兩種文字的論脫衍誤,以及改動,都在所難免,隻要看帛書《老子》已有甲乙兩種文字有異有傳本,就可了解帛書《老子》的文字肯定會有很多不同於先秦的《老子》,而先秦《老子》已無從得見。這樣,後人如果憑《老子》的後世傳本,去推斷它的成書年代,是不是有點像刻舟求劍?何況再據此去論斷作者其人。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的哲學史上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不把它研究清楚,就很難弄清我國哲學史的演變與發展。然而2000年來,老子問題是一大懸案。本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學術界曾有過激烈論爭,建國以後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也開展過討論,但是,仍然沒有破掉這個疑案。因此,老子究竟姓甚名誰,他的生平事跡又究竟怎樣,以及《老子》成書的年代等等,到今天依舊是我國文化史上沒有解開的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