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禹貢》的成書時間
《禹貢》是我國古代最早一部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為後來的《漢書·地理誌》、《水經注》以及唐宋以來許多的地理專著都遵循這一地理記實並以此引伸和發展。因此,《禹貢》在我國古地理學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禹貢》謂"禹別九州,隨山刊木,任土作貢"。因而孔穎達等舊注疏家把它作大禹治水之後,分別九州,製定貢賦,由史官記錄而成的經典。故稱《禹貢》。宋代學者則認為隻有首、尾數句是史官所加之辭,其全文乃大禹治水親筆所記奏文,是大禹原作於虞,夏史官加上頭尾而編定於夏時,距今已4000多年了。其實《禹貢》與大禹無關,更不是虞代或夏代的作品,而是假托大禹治水而記述古代的地理情況罷了。
近代以來對《禹貢》的成書年代進行探討的不乏其人,但迄今尚未取得一致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禹治水時所作。主要論據是從農業生產與土壤的關係角度,推斷其著作年代(鄧植儀《有關中國上古時代農業生產的土壤鑒別和土地利用法則的探討》),這一說法雖早被大多數學者所否定,這裏作為一種看法而列入。
(2)成書於西周時期。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周人所作。辛樹幟亦主張成書於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全盛時代,下至穆王為止。它是太史所錄。時間起於公元前1185年,終於公元前952年。上下限超過兩個世紀(《禹貢新解》,)。徐旭生也認為有可能成於春秋,更有可能成於西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附錄《讀山海經劄記》。
(3)成書於春秋時期。康有為在《孔子改製考》一書中,認為春秋時孔子所作。王成祖亦主此說,認為《禹貢》的編寫,基本上是孔子依據春秋時代他所了解的地理範圍和生產條件所寫成的古文獻。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並從《禹貢》內容分析,成書不得早至西周,晚至戰國。它是孔子借以體現他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負所寫成的。
(4)成書於戰國時期。這一說以顧頡剛為代表,始見他所撰《論今文尚書製作時代書》。其後又在《禹貢》全文注釋中,認為它是公元前第3世紀前期的作品,較秦始皇統一的時代約早60年,並提出以下論據:①春秋以前對於禹的神話隻有治水而無分州,至戰國時,七國擴拓疆域,當時人就把此疆域作為天下,《孟子·梁惠王上》說:"今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因而也就產生了九州說。②《禹貢》文中既有內方,又有外方。這是楚國自丹、淅二水間遷都郢(今湖北江陵北)後,就今河南葉縣南的方城山作為北麵設防屏障。則稱方城以內的今湖北鍾祥縣的章山為內方山;方城以外的今河南登封縣的嵩山為防方山。這是楚國人因設防而定出的名詞,而在春秋以前是不可能出現的。③《禹貢》中有菏水,此水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北上與晉國爭霸,在宋、魯兩國間所開一條連灑、濟的人工運河,但《禹貢》今本已改"荷"為"河",改字的人不知道"浮於淮、灑"是不能直接通河的,則可知《禹貢》的著作當後於夫差開河的時代很久,那時(含改字的人)人們早忘記了它是人工河而不是天然河了。④揚、越二字為雙聲同義,揚州即越州。公元前512年吳滅徐,吳北境才達到淮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越擁有淮水以南之地,此區域才可稱越州,亦即揚州。⑤直到戰國初年,蜀國才和秦國交通,到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蜀,始置郡縣。《禹貢》中的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後所得的地理知識。⑥中國使用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而《禹貢》梁州貢物有鐵和鏤(剛金,即鋼),可證明反映戰國時的情況。史念海也主戰國說。認為當成書於公元前370年(即梁惠王元年,即位於安邑)至公元前362年(即梁惠王九年,遷者大梁)之間。梁惠王上晉國舊風,積極稱霸,《禹貢》就是魏國人士在這期間於安邑撰成的。是在魏國霸業基礎上設想出來的大一統事業的宏圖。遷都大梁後,或許有所增刪修訂,不過其著作年代至遲不得晚於公元前334年,即梁惠王後元年,因為這一年魏、齊兩個在徐州相王,已是兩國相互承認,地位對等。標誌著魏國霸業已衰,大一統事業無從談起,《禹貢》也就成為陳跡。持戰國說還有郭沫若、李長傅、童書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