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也是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還是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一種重要的標誌,一個國家的文明史,往往是以其有文字開始來講算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體有三種:蘇馬利亞人和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圖畫文字;中國的漢字。它們均由圖畫演進成為文字。那麼中國文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
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易·係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但有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這正如圖騰和族徽都不能算作文字一樣。
也有些人認為中國文字源始於八卦。鄭樵在《六書略·論便從》中雲:"文字便從(通"縱")不便橫,坎、離、坤、衡卦也,以之為字則必從,故三必從而後成水,三必從而後成火,三必從而後成巛。"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
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又寫成蒼)頡造字,這至少到戰國末年已經在各大學者中流傳。《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言:"倉頡作書";《韓非子·五蠹篇》亦言:"古者倉頡之作書,自環者謂之'厶'(即'私'字),背'厶'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荀子解蔽》則雲:"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裏的"一"是"統一"的意思。那麼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呢?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玄都說是黃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講是古代帝王;徐整說是在神家、黃帝之間,譙周認為在炎帝之世;衛氏雲當在皰犧蒼帝時代。倉頡造字說以後越講越神,據《淮南子》載,倉頡造字以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裏啼哭。當時一起造字的還有史皇、沮誦等人。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講:"倉頡之初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名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寢多也。"據他的看法,書寫便是文字,倉頡係最初造字者。到了唐代,釋道世撰的《法苑珠林》更將其講得神乎其神。《法苑珠林》卷十五上曰:"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曰亻去盧,其書左行。少者倉頡,其書下行。梵、亻去盧屬於天竺,黃史倉頡在於中夏。梵、亻去盧取法於淨天,倉頡因華於鳥跡,文畫誠異,傳理則同矣。"
不過還有人說"倉頡"一名,即契、刻等字一聲之轉。古人音書契,蓋古文字是用刀刻非用筆寫,因名契刻之人曰他頡雲雲。還有些人則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當是今立於浙江紹興禹王廟內的一塊《岣嶁碑》刻文。此碑上約有70餘字。相傳夏禹治水成功,在會稽(今紹興)山下會師稽功,刻石以紀其事,此就是《岣嶁碑》。碑上文字有人講大約有幾個可猜識;但也有人說此石係明代翻刻而立,則偽作。既是偽作,文字年代自然當疑了。
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並發展而成的。至於"巫"和"史"又是什麼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