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古代文獻《夏小正》編撰年代考證(1 / 1)

第三十二章 古代文獻《夏小正》編撰年代考證

《夏小正》這本古代文獻由"經"和"傳"兩個部分組成。"經"是正文,"傳"是注解。《夏小正》經文全篇共400餘字,按12個月份排列,記載著每個月份的物候、氣象、天文,以及各個月份應該進行的生產事項,如漁獵、農耕、蠶桑、製衣、養馬等。看來,它是一個統治集團關於生產活動的安排日程表和經驗總結。弄清它產生的時代,對於我國古代曆史的研究應該是很有用的。那末,它究竟是哪個時代的文獻呢?

有人認為它是西漢時代所編寫的,因為《夏小正》最初出現在西漢戴德編纂的《大戴禮記》中。《隋書·經籍誌》就把《夏小正》定為"戴德撰"。這當然是不足信的。《大戴禮記》一書固然收入了西漢時人的一些著作,如《禮察》篇說:"秦王......怨毒盈世,......子孫誅絕。"這樣大罵秦朝的話,隻有西漢人才能寫得出來。但在西漢,經過秦"焚書"之後,一些埋藏的古籍正在陸續發現,《大戴禮記》也必然搜集了一些較古的文獻。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曆法記事,《今本竹書紀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頒夏時於邦國"一語,曆來不少人就認為,它是夏王朝的職官所紀,是夏代的文獻。但是根據考古學的材料,夏代從時間上推算相當於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這些文化遺址所出土的陶器上僅有很簡單的符號字。說夏代已能用文字對天文、氣象、物候作如此係統的記錄,實難令人相信。

《古本竹書紀年》稱夏禹"居陽城",陽城在今河南西部的登封縣內。近年來考古學家也認為,夏王朝的活動地區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有人據此主張,《夏小正》是西周、春秋時代居於原來夏代領域、沿用夏代曆法者所作,它很可能是晉國的文獻。《左傳》記晉國史實多用夏曆,便是明證。但《夏小正》中所記的事物都在淮海地區,如說"雀入於海為蛤","玄雉入於淮為蜃"。他們如果看不見淮河和海,是不會如此記載的。再如,正月經文中記有梅、杏、桃等開花,這在黃河流域的晉國也是不可能的。

夏朝滅亡後,夏王的子孫被封杞國(今河南省杞縣)。《禮記·禮運篇》載,孔子曾經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況,因而到杞國去,但夏代的文獻已大多散失,他隻是"得夏時"罷了。這裏所謂"夏時",大概就是《夏小正》一書。司馬遷在寫《史記·夏本紀》時又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根據以上資料,有人認為《夏小正》是杞國職官所記,而經過孔子審定的。

杞國的曆史很長,它曾經是殷王朝的諸侯國,後來又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它的國土原在淮海地區,到春秋魯僖公時期,杞國受到淮夷的侵犯而內遷了。如果《夏小正》是杞國的文獻,那末它一定是在內遷之前早就寫成。而且,《夏小正》文句簡奧,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就成一完整句子,還有《夏小正》經文中用的一些假借字、春秋以後很少用了,由此推定,它的成書年代必在春秋早期以前。

有的天文學根據星象移動的規律,測出《夏小正》所言的天體現象,恰和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年的觀象相合。於是認為,這本書的編纂當在西周初年。有人推測,商代後期才有大量的甲骨文出現;《尚書·多士》篇說:"唯殷先人有冊有典。"那末這本書的撰寫可能在商代後期或商末周初,是當時居住在淮海地區、沿用夏代曆法的杞國人整理記錄而成。《夏小正》經文中有兩處出現"王"字,一說"王始裘",二說"王狩"。有人指出,在西周銅器散氏盤銘文中,"矢"作為宗周王畿附近的一個小國,它已公然稱"王",遠在淮海地區的杞國,當然更能稱王了。

不過,《夏小正》的曆法十分簡單,它隻是把一年分成12個月,沒有置閏月的方法,更沒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它所記載的自然界現象,以動植物的變化最多,可見這是一種較原始的觀象授時的曆書;它所記的生產活動,也隻有農業、畜牧、漁獵、采集,而沒有提到"百工"之事,手工業生產在當時還很不發達;許多跡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傳下來的關於生產活動的世代經驗的積累。況且,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夏桀後來"出奔南巢氏",有人認為就在今安徽巢縣一帶。夏朝末年的統治中心,應該也在淮海地區。

究竟《夏小正》是什麼時代的作品,這需從曆史學、文字學、地理學、考古學、天文學等各個方麵作綜合考察,方能得出較可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