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史記》一書撰訖年代考證(1 / 2)

第三十三章 《史記》一書撰訖年代考證

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曆史學上一座不朽裏程碑"的偉大巨著--《史記》記事的斷限,是學術界兩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史記·太史公序》上明言:"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又雲:"餘述曆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從這兩段話看,上限和下限都各有兩個斷限,是自相矛盾的。於是引起了後世者的爭論,而焦點又集中在下限上。關於《史記》的下限,自古至今,大致有7種觀點。

一、訖於麟止說。

西漢揚雄說:"太史公記六國,曆楚漢,訖麟止。"(《漢書·揚雄傳》)東漢班彪說:"太史令司馬遷......上自黃帝,下訖麟止,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後漢書·班彪傳》)三國張曼說:"武帝獲麟,遷以為述事之端。上記黃帝,下訖麟止,猶《春秋》止於獲麟也。"(《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近人崔適、梁啟超也力主此說。崔適《史記探源》羅列八條證據以成其說,他把凡是麟止以後記事一概斥之為"妄人所續"。《史記》斷限訖於麟止的說法較為流行。魯迅在《漢文學史》中也說道:司馬遷"終成《史記》一百三十篇,始於黃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獲白麟止,蓋自謂其書所以繼《春秋》也。"

關於"麟止",究竟指的是何事、何時?就是在持訖於麟止說的學者中,解說也不盡相同。一說指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田寺獲白麟"。一說指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改名黃金為麟趾哀蹄。"(均見《漢書·武帝紀》)兩事相距,乃有28之遙。

二、訖於太初說。

東漢荀悅、唐劉知幾、清梁玉繩、日本瀧川資言等人從《太史公自序讚》著眼,籠統地說:"訖於太初。"太初係漢武帝第七個年號,由公元前104年到前101年,共計4年。《史記》為何訖於太初?梁玉繩等診斷,司馬遷太初元年始作史,故訖於太初。又為何說訖於麟止?梁玉繩認為這是假設之辭,表示效法《春秋》。瀧川氏還認為是"表作史之時"。主訖太初說者,以朱東潤持論最為有力。他不僅對崔適的論據,逐條駁斥,並且列出9例以證其說:"訖於太初前一年,即元封六年。"

三、訖於天漢說。

東漢史學家班固撰《漢書·司馬遷傳》。書中曰:"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讚同這種說法的有司馬貞和張守節。司馬貞《史記索隱後序》曰:"夫太史公紀事,上始軒轅,下訖天漢。"張守《史記正義序》曰:"《史記》者,漢太史公司馬遷作。......上起軒轅,下既天漢。"天漢為漢武帝第八個年號,由公元前100年到97年,上與"太初"緊緊相連,共計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