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關於歌謠產生的幾種說法
我們的生活離不了歌謠。早在搖籃裏的時候,人們就已聆聽了媽媽那輕柔的《搖籃曲》;稍大一點,自己也就能稚聲嫩氣地唱"搖啊搖,一搖搖到外婆橋"。以後,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也總是有生動有趣的歌謠伴隨著我們。我們從歌謠中學到許多道理,了解很多風土人情、曆史掌故。歌謠,正以它簡明生動的形式,跌宕有力的韻律,樸素自然的內容,諧調著人們的行動,使人們工作得更輕鬆、更有勁......對美好的明天滿懷追求和希望。
對於中國歌謠的來曆,古往今來,有過許多說法。很多古書記載都認為,天上的火星下凡,化作紅衣小兒到處傳播歌謠,這便是中國歌謠產生的淵源。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二引張衡的話說:"熒惑(即火星)為執法之星,其精為風伯之師,或兒童歌謠嬉戲。"《晉書·天文誌》中說得更為詳細:"凡五星盈縮失位,其精降於地為人。......熒惑降為童兒,歌謠嬉戲。......吉凶之應,隨其象告"。這兩段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它是說,火星是執法的星星,它的神靈常風神,每當天地間陰陽失調、人事不和的時候,它就降到地上變成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孩子,一邊唱歌謠一邊遊玩,歌裏所反映出來的吉祥或不幸的預示,後來都應驗了。紅衣小兒一唱,孩子們都跟著學,以後大人也學會了,這便是歌謠的來曆。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都是神靈,都能主宰人間這樣那樣的事情,而風吹草動,萬物鳴響,能激起人的風神傳播歌謠的想象。這是此種觀點的依據。《東周列國誌》說周宣王時有紅衣小兒作"厭木弧箕服"之謠,是褒姒亡周的兆頭,可以作為上說的補充。這紅衣小兒即火星(也即熒惑),由於火是紅的,所以火星精下凡,也就被想象成一個紅衣小兒了。
有趣的是,河南一帶流傳的有關說法,也涉及到天上的星君,隻是火星變成了太白金星。說的是秦始皇興建長城,民工大批勞累而死。善良的金星老兒李長庚知道了,就變成一個善於唱歌的老頭子,偷偷來到人間,教大家唱歌謠。歌兒一唱,歌子內在的韻律調諧了大家的步調,減輕了大家的疲勞,一下子精神振奮起來,最後終於從死亡線上掙紮了過來。由於歌謠具有如此神力,於是廣為流傳,成為後世歌謠的源頭。這個說法見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第7期上尚鉞先生給顧頡剛先生的一封信中。信裏還介紹了河南地區較為流行的另一種說法:老天爺恨世間人太壞,便叫秦始皇下凡來殺人。秦始皇殺人的方法,除打仗外,便是興築長城。老天爺助桀為虐,在天上派出12個太陽,輪流照著人間,使人世間隻有白天沒有黑夜,這樣可以使人天天勞作,沒有休息,最後疲乏而死。這時有個好心腸的繡樓小姐動了惻隱之心,要解救他們脫離苦難。她用心製出許多歌來,民工學了一唱,便忘了疲乏,於是得以不死。歌謠由此產生、發展。
翻尋古時記載,屈大均《廣東新語》裏卻有另一種說法。書中"粵歌條"說:"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把劉三妹看作歌謠產生的鼻祖。鍾敬文先生說過,廣東、廣西一帶早就有對歌、賽歌的習俗,明清人的有關記載更是有力證明了這一點。在這歌聲處處的地方,人們流傳著歌仙劉三妹的傳說,說她是始造歌謠的人,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如,漢代張良善編調笑譏諷的歌謠而被江南人民推為歌謠之祖,晉代女子子夜善作歌謠,等等,不一而足。尚鉞先生認為,這些傳說雖"有些'編'的意味",但"也不能證明這是假的"。因為,它們之所以能載入古籍,廣為流傳,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
有人認為,怨謗而生歌謠。《漢書·五行誌》有一段記載是這麼說的:《洪範五行傳》說,言語不順,就叫做沒有治理好,沒有治理好,就會有"詩妖"出現。《漢書》的作者解釋說,為什麼"言之不從,是謂不義(即治)......時則有詩妖"呢?因為,上邊的號令不順民心,不合道理,人們就會有怨恨之氣。怨謗之氣發於歌謠,就有了所謂的"詩妖"。這樣,歌謠就開始問世了。所謂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所謂的周末王政衰弱,故有變風變雅,所謂的物不平則鳴,都是說的這種怨謗而生歌謠的觀點。
中國曆來較為流行的說法,則可以《毛詩序》中的一段話說出:"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這便是詩歌的產生的情況。人們感於外界事物,觸景生情,把這種感情抒發出來而又合於自然的韻律,便是原始歌謠、詩歌。原始人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在勞動工具觸擊勞動對象的節奏中培養起一種低級的、直感的音樂感,這是內心情感發而為文時所以有韻律的依據。為了抒發情感,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為了傳授知識,互通信息,人們便把這許多東西都編為韻語,在人們口耳之間廣為流傳。這便是歌謠(也是詩歌)產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