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內容分辯(1 / 2)

第四十四章 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內容分辯

1972年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的發掘,以其保存完好幾乎象新鮮屍體的女屍及大批隨葬物而震驚中外,其中奇幻瑰麗的帛畫同樣引起專家們的極大興趣,國內外學者、專家發表的大量論文,就其名稱、內容、性質開展了熱烈的爭鳴。

一號漢墓帛畫,呈"T"型,全長205厘米,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頂端橫裹一竹竿,上係絲帶,可以張舉。中、下部四角各綴長約20厘米穗狀的青黑色麻質絛帶。出土時,覆蓋在內棺蓋板上,畫麵向下。

帛畫中間以最顯著的位置,畫著一老婦人,拄杖蹣跚而行,前有兩人捧食案跪迎,後有三侍女跟從。老婦人形體畫得比其他人物高大,以顯其身份之高貴。她身穿雲紋繡花長裾袍,發上飾白珠。根據其體態、服飾,並對照出土女屍,研究者幾乎一致認為所畫即是墓主人。

人像上麵是華蓋式的屋頂,屋頂上相對棲息著的鳥有人說是鳳。下有展開雙翼的怪鳥,有人疑為飛廉,即傳說中的風伯,也就是鳳神。人像兩側,是交蟠穿璧的雙龍,璧下懸彩帛帷帳。帳下垂玉璜。帷帳下歇著一對人首鳥身的動物,有人認為是《山海經》中鳥身人麵的神祗--句芒。帷帳下,是室內擺著飲食器物的場麵,有鼎、壺和疊在一起的耳杯。兩邊對坐著6人,另有一人佇立一側。畫中大食案,上罩錦袱,是呈送食品的用具。有人認為這組畫麵,可能是在準備開筵,恭候墓主人的來臨,表現出所謂人間的歡樂;也有人認為是祭祀的場麵,表示家人正在祈求死者靈魂的升天。

畫的最下端,繪著兩條交互的鼇魚或鯤,它的背上蹲著一赤身裸體的力士,雙手托著象征大地的白色扁平物。有人認為力士就是載地的神祗--地神。地神兩側,各有一龜,背上站著鴟號鳥,也就是貓頭鷹,畫上繪著它,可能是取其夜間雙眼圓睜,守衛死者靈魂的意思。

從畫麵最下端的鼇魚或鯤,到上麵的華蓋,描繪的是人間和地下的情景,也有人認為這部分很可能表現的是"蓬萊仙島"的故事。帛畫作者以雙龍穿璧,糾蟠構成壺形,上麵以展翅而飛的蝙蝠作壺蓋,於是,這個細頸圓腹帶蓋的壺形,就象征著傳說中的三壺,即蓬萊仙島。那屈足而立、上承壺狀的赤身裸體力士,就是傳說中的禺強,足下的大魚則是鼇。

華蓋之上,描繪的就是天國的情景,也就是死者靈魂冀求歸宿的地方。天國的最下麵是天闕,有守衛神把守。在漢代,迷信天門大開是最大的祥瑞,而入天門到帝宮,則是希求的最大幸福。畫中天門旁的兩個守衛神拱手躬腰而對,作迎接狀,象征天門已開,等候著墓主升天的來臨。天國頂端正中,繪有人首蛇身披著長發的形象,有人認為是傳說中人類始祖之一的女媧;也有人認為是《山海經》中的燭龍;也有人認為應該是神話傳說中的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