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傑地靈
金闕宮為我們一行人做了場麵很大的法事。
金闕宮位於抱犢頂峰北部,是座道教廟宇建築群,創建年代已不可考。碩果僅存的隻有清順治年間的重建碑文。重修金闕宮是全麵開發抱犢景點的重要項目。眼前屹立的金闕宮富麗堂皇,已非昔日可比,兩側刻有“脫俗歸真,須向吾門求覺路;超凡入聖,更宜此地問玄津”的對聯。
記得童年時候,篤信佛教的外婆常領我們去西四廣濟寺,佛教的法事自此並不陌生。道教的法事卻是頭一回領略:隻見一鶴發童顏、仙風道青的道長飄然而出,左右是兩名年輕道人。道長戴珠冠、穿白袍,上繡藍色仙鶴,服飾既高雅又鮮明奪目。另兩名道士一位穿古青色摹木鍛袍,上繡朱砂滾邊雲朵圖案;另一位穿玉色長袍,上繡湖綠蘭草。我注意到道長腳下穿的是京劇演員的高底鞋。三人在殿中站定,兩旁道士、香客環繞,鼓樂齊奏,花團錦簇似的一片,比起佛教的法事,又有另外一番情趣。
誦經完畢,又有一隊年輕的女道姑敲著樂器飄然而出,那音樂超凡入勝,頗有仙家浩浩禦風之氣。再細看,那些女道姑都生得顏貌寂靜,洗盡鉛華,卓然不凡,於是暗暗感歎信仰的力量之強大,竟強於韶華之美。後來我悄悄拉住一位小道姑細問,答曰:確實信奉道教。再問,為何相信?竟不答,頷首垂眸,麵呈憂鬱,似有萬般難言之隱。於是不再問。
法事做完,河北旅遊報記者老袁陪我去麵見老道長。小房間素樸無華,陳設極其簡單。道長名叫李文普,原是北京白雲觀的住持,精通道教音樂,這整套法事的全部音樂均由他一人作曲編器,令人歎為觀止。但令人不解的是道長為何離棄了白雲觀而選擇抱犢寨。聽我談出疑問,道長微微一笑:“我們道士講究雲遊四方,四海為家。久居京城,難免與天地造化有所隔膜。我自北向南,又由南往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到這抱犢寨時,忽感地氣蒸騰,睡眠清淨,神清氣爽,因此留了下來。”
李道長的話令我心馳神往。或許,這片地域真的有些來曆?我深感這一切充滿了神秘意味。於是我求簽。李道長十分鄭重地焚香,將簽筒在繚繞的香煙中微微搖動。
我抽的第二簽一一他鄉遇友一一上平。上有簽言曰:他鄉遇友喜氣歡,須知運氣福重添。自今交了順當運,向後保管不相幹。……
又有四句愒雲:功名有成,失物得見。家宅平安,占病無妨。
李道長和袁記者賀我抽了好簽。道長又贈我一小小的徽章,乃白雲觀所製,四周八卦花紋環繞著的太極圖。道長囑我如有頭疼腦熱,可在頭部輕輕摩擦,百病皆消。我真心地感謝他。隻是,我很少頭疼腦熱,因此這靈物的靈性怕是難以驗證呢。
後來,小放給我講了一個關於此地睡佛的傳說:
抱犢東傍河北平原,西接太行諸峰,遠遠望去,酷似一尊枕南足北的巨大臥佛。1951年,毛澤東曾來到石家莊作暫短休息,一在,他驅車途經獲鹿,忽然,遠方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令他吃了一驚。他立刻示意停車,然後下車與幾位農民交談起來。
“這山叫什麼名字?”毛澤東指著那座山峰。
“叫抱犢寨。”
“為什麼叫抱犢寨呢?”
農民告訴他,這座山與眾不同,它四周都是懸崖峭壁,可山頂卻是一馬平川,老百姓可以在山頂上種地。上山耕種趕牛上不去,就隻好抱小牛犢上山,等牛犢養大後再耕地,所以這地方就叫抱犢寨。
毛澤東笑了。這裏已是黃昏時分,他再次凝視那座山,喃喃自語著:像,實在是太像了!……
毛澤東走後,農民們在一起議論了很久,終於一個聰明人叫了起來:喂,你們看,那山……像不像毛主席?這時,落日的餘輝勾勒出抱犢寨山峰的輪廓……那眉毛、眼睛、鼻子、嘴以及整個身軀……連那顆痣也是那麼逼真……
小放把一幅抱犢寨山峰的照片拿給我看,果然像,想起李道長的一番話,忽覺,這抱犢寨果然是人傑地靈之地,抑或天地間原就有某種神秘的巧合?
無論如何,這山,這水,這人,都屬這一方神靈造就,難怪李道長踏遍青山,唯鍾情於此地山水獨秀;也難怪寨主及寨民們能在那麼短短的時間內將一片荒山廢寨變成著名景區,隻怕是他們的精神感到了山上的神靈呢。或許正如李道長所說:此乃抱犢之造化,天地之靈性,眾生之福祉啊。
佛道並存友好相處
抱犢的另一奇,乃是佛道並存。早在唐代,李誌甫《元和郡縣圖誌》就記載曰:又雲抱犢者,古其有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嶽佐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數,雲可避兵水也。金闕宮、白雲寺均是曆史悠久,頗有道家淵源。道教所供養無非玉皇、三清之類。說來好笑,我最早的有關道教的知識竟來源於《西遊記》。在“車遲國猴王現法”一回中,孫大聖與兩位師弟踢倒三清泥像,分別變做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不僅吃光了供果,還留下一泡臭氣熏天的豬溺。每每看到此處,幼時的我便會格格笑出聲來。說起來《西遊記》中頗有些佛道並存、各顯神通的味道。美猴王大鬧天宮,被鬧的對象皆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道家之輩,又被道教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收伏於煉丹爐內,冶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一雙火眼金睛竄將出來,將那兜率仙宮搗得稀爛。最後還是佛袓釋迦牟尼親自出麵,才將猴頭鎮壓於五行山下。佛道的親密關係由此可見一斑。有趣的是,這次看了金闕宮,才曉得道教的財神原來是比幹。比幹原是封神榜裏的人物,是商紂王的叔爺。因紂王暴虐無道,屢屢苦諫,惹怒了紂王,又被妲己所陷,於是被紂王法場剖心。《紅樓夢》中描寫寶黛初會時形容黛玉“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可見比幹大約是個智者。但後來因為多心變成了無心,於是智者比幹變成了財神比幹,與趙公元帥並列在民間施財。因為無心,也就沒有偏心,所以頗受百姓歡迎。這一段傳說我倒是頭一回聽說。關於財神,佛道兩家曆來說法不一。佛家的財政大權,原是北方天王毗沙門掌握,婚後財權旁落,其妻、著名的吉祥天女成為施財天,正式進人佛教護法神行列。吉祥天女有無偏心尚未可知,但僅就她--人掌握財權這一點來說,就不符合現今的會計製度。看來是道教在財政管理方麵更為科學。
更有新鮮的,是月下老人居然也算是道家的神靈,俗稱“媒神”。月下老人的工作主要是為情人們牽紅線搭鵲橋,月下老的主張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小放說,月下老人在這方麵很有些值得驕傲的功績。譬如唐朝有個孤兒韋固,成年後路過河南商丘,夜宿客棧,遇月下老人正在月光下翻書。韋固問他所檢何書,老人答曰:赤繩子,以係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以繩一係,終不可違。韋固急忙問自己未來妻子是誰,老人喪書後告訴他說是店北賣菜瞎老太的女兒那時剛剛三歲。韋固十分憤怒,竟派人去刺殺這個小女孩,結果隻傷了她的眉心,韋固遂連夜逃跑。
多年之後,韋固從軍,他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刺史王泰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新婚之夜,他發現新娘眉心貼花,追問之下,方知原來新娘正是當年賣菜瞎老太之女,因被刺史收養,方才成為名義上的刺史之女。韋固始知天意之不可違,遂與此女結為恩愛伉儷,百年偕好。商丘縣令聽說,就把韋固住過的客店命名為“定婚店”,並親自題寫了匾額“月老媒神”。
不過,我常常懷疑月老拴紅線的準確程度,如果這“赤繩子”果真那樣靈,人類最大的難題也就解決了,又何來那些千古流傳的愛情悲劇、世世代代的癡男怨女呢?!就是玉帝、比幹和月老腳下的這方土地,曾是寨主們領著寨民清淤的地方。古窖上小下大,深達丈餘,地表凹陷,一鍬下去,便彌漫出一股惡臭。這些淤泥必須運到三公裏之外的山穀中。劇場所有人都來了,他們忍著惡臭,有的挖有的裝有的抬有的推……甚至還有人光著腳丫子跳進古窖裏……連那些正當妙齡的女職員們也不例外。這些今日的導遊小姐們,當時也曾和男子漢們一起在“合葬墓”前吃飯,這真真是出汙泥而不染了!
清早,附近的山民們忽然發現,那個淤積的古窖房不知何時架起了兩口燒水做飯的大鍋,團團蒸氣中,他們看到幾十個男女鍬鎬並舉七八輛小車穿梭如飛,他們吃驚了,感動了,他們也投入到這個隊伍中,一時間,來幫忙的山民竟有二三十人之眾。三位寨主眼圈兒紅了。大寨主喊話說:鄉親們!我們除了求仙佛保佑你們平安之外,可真沒錢酬勞大夥兒啊!山民們回答:我們啥也不要,等你們把抱犢寨開發好了,請我們上去開開眼就成了!
寨主們慷慨決定:每人補貼生活費大洋一元。此事至今傳為佳話。
正是因為寨主和寨民們的努力,抱犢寨才保留了佛道並存、友好相處的傳統風格。於是財神們可以公正地分金銀,月老可以準確地牽紅線,抱犢寨的人民可以開心地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好生活。
地下五百羅漢
1990年的一天,大寨主正在山頂冥思苦想,洞外忽來一位僧人,近前雙手合十道:老衲遠道而來,有一言相告,此寨合有佛緣,“一竅地中開佛界,九重天外落香煙。”尊駕務證前因,即成十方之果,千萬千萬!說罷倏然而逝。大寨主驚覺,方知是南柯一夢。當天下午,施工人員在清理蚊龍洞時,發現了明代詩人的題詩原碑一竅地中開佛界,九重天外落香煙……”原來,這裏麵包含著另一個傳說:明代詩人李騰芳到此寨來拜謁恩師,談笑甚歡,在山陰蚊龍洞,李詩興大發,題詩曰:百丈攀躋到絕巔,芒鞋踏遍蘚痕穿。紛拖象馬空心躍,閑鎖蚊龍洞裏眠。一竅地中開佛界,九重開外落香煙。高歌爛醉行無力,欲乞山僧半榻緣。詩剛題罷,忽有一僧人走來,高聲說道:好一個“一竅地中開佛界,九重天外落香煙!”師徒二人見是一相貌清奇的老僧,見禮之後,老僧抓筆在石壁上寫下“便是西天”四個大字,然後飄然而去,口中含道:山即是佛,佛自在心。阿羅漢果,合證前因。
於是,大寨主倡議修建了五百羅漢堂,與“山即是佛,佛自在心。阿羅漢果,合證前因”的說法磨合。“便是西天”四字也至今猶存於蚊龍洞外的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