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二國境線上”的綠色雕像群·第一章 使館區風雲50年(1 / 3)

第三篇 “第二國境線上”的綠色雕像群·第一章 使館區風雲50年

北京市總隊擔負的諸多勤務,大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從天安門國旗到中央首長駐地,從釣魚台國賓館到首都機場,從中央各大機關到每座鐵路橋梁,哪一個都是重中之重。然而,最讓決策者們時刻關注的還是外國駐華使館的警衛。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的首長,到武警總部、總隊的領導,都親自過問再三叮囑,唯恐有絲毫疏漏,因為這裏連著五洲風雲,關係著國際爭端、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從表麵看,駐華使館是在中國領土上,但是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規定,駐華使館之內區域不得侵犯,因此使館門前的那條分明的白線和使館高高矮矮的圍牆,就成為一種國界的象征。可以說一牆之隔,是兩個世界、兩種製度。時使館門前的哨兵,就被人們稱為“第二國境線上的哨兵”,他們不僅擔負著保護外交代表機關及其人員的安全,同時又是傳播和平友誼的使節,是維護國家尊嚴的衛士。

196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夜晚,我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曾經親自來到使館門前查哨。他握著哨兵劉乃東的手,詢問了他家裏及哨位上的情況後說:“別小看你們的哨位,你們能處理好使館門前的事情,就是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爭光。”他臨走時又再三囑咐說:“使館門前無小事。”

擔負使館警衛的部隊官兵,始終牢記著周總理的囑咐,牢記著自己的神聖使命,在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他們在使館門前站成一道風景——威嚴莊重的綠色雕像群。

然而,采訪這個特殊的群體,並把他們那些塵封了半個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告訴人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其一是至今這裏仍然有著它的神秘性,我們的筆在這裏隻能淺嚐輒止;其二是漫長的歲月裏,許多人和事,已經永遠被歲月所淹沒,我們的筆已無法鉤沉起那些曆史的積澱;其三是他們的警衛點之多,是我們的筆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吞納的。國旗護衛隊和禮炮中隊以及國賓護衛隊,都隻有一個中隊的官兵,而且他們大都是1984年才組建的。但是外使警衛部隊的前身1949年即組建,至今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個支隊,況且他們的部隊都是圍繞著使館區在日夜周轉。可以說,每一個哨兵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個哨位都有一段曆史。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感到興奮和欣慰,因為我們所告訴讀者的故事,已經足夠了。}/bl}

駐華使館區位於北京東郊的建國門北岸和亮馬河畔,在綠樹掩映之中,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建築賞心悅目,教堂式的伊朗使館、花園式的加拿大使館、城堡式的澳大利亞使館、洋洋灑灑的俄羅斯使館、莊重氣派的美國使館……無一不代表著其民族特色。這裏一年四季樹木常青,環境幽雅,一派寧靜安然的景象。

每一個獨立的國家,都要在與之建交的國家設立大使館,讓自己的國旗,在異國的藍天下飄揚,在完成外交使命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瞭望異國風情的窗口。中國外使警衛支隊裝備精良的官兵,就是站在世界向中國敞開的100多個窗口前,迎著五洲四海吹來的風,展現出一幅幅威武傲然的雄姿。他們用形體表述著禮儀之美、力度之美、莊嚴之美,表現著一個泱泱大國的風範。

在外界看來,使館區神秘得如同一眼深潭,平靜而深不可測。這裏雖然沒有刀光劍影,沒有廝殺呐喊,沒有硝煙彌漫,但卻是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不時進行著較量。這裏是國際風雲的“晴雨表”,抗美援朝、珍寶島之戰、尼克鬆訪華、中越交鋒、兩伊戰爭、海灣衝擊波等等,都清晰地從這裏匣示出來。

因此,使館區總給人一種雲霧繚繞的感覺。

A 外使警衛支隊的由來

現在,從泛黃的外交資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清朝時期的侍衛手持木棍,身穿類似病號服的條格服裝,站在外國駐華機構門前;也可以希到民國時期身穿黑製服,手持長槍的外使警衛兵。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國際形勢的需要,在周恩來總理及外交部、公安部等領導的關懷下,新中國組建了第一支外事部隊。(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剛成立時都叫外事大隊或部隊。)當時的隊員都是從各閉的警衛人員中挑選的,多數是首長警衛員。他們身穿白製服,斜背盒子槍,騎著摩托車,一個個精明強幹,成武灑脫。

1952年,隻有13處警衛目標,1958年增加到25個大使館和4處警衛目標共29處。其中社會主義國家12處,資本主義國家17處。至1966年,部隊又擴編,擔負了42個駐華使館、9處附屬機關、25處外國人住宅的警衛。到1995年,警衛規摸及任務已經加大了好幾倍。

從上述數字中不難看出,隨著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國的外交事業不斷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顯著。外使警衛部隊也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不斷發展壯大。

當然,外使警衛部隊走過的近半個世紀的曆程,並不僅僅是人員的增多,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執勤經驗不斷豐富,政治江場更加堅定,愛國主義旗幟舉得更高。

盡管外使警衛部隊組建之初,人員的素質較高,但他們大多沒有接觸過外交業務,對使館警衛及與外交官打交道還非常陌生,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1998年9月9日,我們在衛戍區幹休所采訪了外使大隊原副大隊長梁冠智。

已經75歲的梁老回憶起那段歲月仍很激動。梁老是1941年參加革命的,先是從事地下工作,是一個老公安。1947年5月,在山東清平縣當情報員時,除奸反特成績突出,被清平縣黨委授予一等功臣。1951年以前在原平原省(1952年撤銷)公安部門從事偵破工作,省會在今天的新鄉市。當時中央警衛局向全國挑選優秀公安人員,一天,有位部隊幹部找梁老談話,問道:“組織上準備把你調到最艱苦的地方,你怕不怕?”

梁老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幹革命連死都不怕,還怕苦累?”

經過一係列嚴格的政審,他被確定為調動對象。當時正在抗美援朝,梁老看那位與他談話的部隊幹部嚴肅的神態,估計是調自己去朝鮮戰場。他開始準備了——把自己的筆記本、鋼筆等物品,都送給了戰友。他說:”萬一我犧牲了,這些物品不能留到戰場上。”

當通知他去北京衛戍區報到時,他感到非常意外。他報到的單位是中央警衛局政洽保衛隊,真正工作之後,才感覺到這個崗位的重要性,明白了為什麼在挑選時那麼嚴格。

政治保衛隊主要擔負中央首長活動時的現場布置和保衛。梁冠智參加的第一次保衛任務,是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組織召開民黨派會議。梁冠智提前到場地察看,等總理到會之後,任何人都不準進入會場,包拒他這個政治保衛隊的隊長。見到了周總理的當天晚上,他一夜沒有入睡,仿佛是做夢一樣,沒想到自己這樣一個農民的孩子,能見到敬愛的周總理,於是,心裏暗下決心,就是犧牲一切也要保證首長的安全。

當公安縱隊成立外事大隊,四處挑選優秀入才時,領導一下子又想起梁冠智了,認為他在公安戰線工作的時間較長,工作經驗豐富,丁是就把他調到了外事大隊任副大隊長,主抓業務。

其實對於外事勤務,梁冠智也是外行,但是他畢竟有一定的保衛方麵的經驗,一到外事大隊就開始整現執勤方案,製定有關的規章製度,自己不懂就四處請教。當時北京市的電力局局長叫於心清,曾在馮玉祥將軍手下做事,熟悉外國人的禮節禮儀,梁冠智從他那裏學到了不少東西。後來,梁冠智還編寫出了使館警衛業務知識,為哨兵執勤提供了學習資料。

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梁冠智帶領使館哨兵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使館警衛業務,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在他們剛擔負使館勤務不久,蒙古國使館就邀請擔負蒙古國使館警衛的哨兵去使館參加宴會,以表示對警衛哨兵的敬意。接到請柬,上級領導犯難了,去使館參加宴會,怎麼個參加法?使館內有什麼禮節禮儀?研究再三,決定讓梁冠智帶隊去赴宴。

他們是走著標準的齊步進去的,蒙古國大使對他們的軍容儀表非常讚賞,非常熱情地把他們接到客廳裏聊了—會兒,然後去了餐廳。吃飯時,蒙古國大使問梁冠智你們的哨兵都學什麼外語?”

梁冠智是帶著翻譯去的,那時外事大隊配有翻譯。按照規定,翻譯不能直接回答問題,隻是起到“二傳”的作用,但是翻譯卻沒有把蒙古國大使的問話翻譯給梁冠智,而是直接做了回答,說哨兵學的英語。蒙古國大使聽了不太高興,立即說哨兵應該學蒙語,因為中蒙是鄰邦。雖然梁冠智不懂外語,但他從大使的表情中已經看出了問題。離開了使館,他就追問翻譯,得知實情後立即對翻譯提出嚴厲的批評,並向上級作了彙報,很快將翻譯調離外事大隊,同時要求警衛蒙古國使館的哨兵開始學習蒙語。

梁冠智在1983年從副團長的位置上追下來。很多年過去了,現在聽起來覺得參加一次使館的宴請,似乎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是在建國之初、在使館警衛大隊剛剛成立之時,這次宴請對他們來說是一次考驗,是使館警衛部隊邁出的艱難的第一步。

B 紅衛兵火燒使館

外使警衛大隊自成立以來,一直得到中央領導和軍隊首長的關懷和重視,因為使館門前發生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國際爭靖,所以要求使館哨兵的政治敏感性強,思想覺悟高,必須有勇於犧牲的精神。

使館區遭受最大的衝擊就是在“文革”期間,當國內秩序空前混亂,到處出現“打、砸、搶”的時候,駐華使館區也未能幸免。1967年8月5日至31日,僅27天的時間內,紅衛兵在使館區遊行25次之多,累計參加的人數100多萬,有8個與我國關係緊張的國家駐華機構被衝擊。並先後發生了火燒印尼武官處,火燒英國代辦處等嚴重的政治事件。周恩來總理得知後非常著急,指示使館警衛兵要勸阻,要防止擴大事態。”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使館哨兵盡力克製自己的情感,耐心地給群眾做宣傳勸阻工作。當有的群眾和紅衛兵用石頭砸哨兵,罵他們是“保帝兵”,是“跟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同流合汙”時,官兵們向他們解釋說:“我們保護的是黨的外交路線,維護的是國家的政治聲譽。”

負責現場指揮的參謀長魏守清,在指揮部隊製止火燒英國代辦處時,被情緒偏激的紅衛兵和群眾打傷,腿部鮮血直流,周圍的戰士非常氣憤,魏參謀長立即穩定戰士的情緒,忍痛帶頭堅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耐心說服紅衛兵和群眾,終於製止了他們的過激行動,防止了事態的擴大。這在當時的形勢下是極為困難和不易的。1987年,一位外交部的領導在評價這段曆史時,感慨地說道:“外使警衛部隊在當時我國國際形象受到損害,外交工作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對減少更多的外事糾紛,減少外交工作所受破壞的程度,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功不可沒。”

1991年10月22日,北京衛戍區原副司令曾紹東來到外使警衛部隊,他雖然已經離休多年,仍眷戀著這支部隊。雖然部隊“一班人”的麵孔都是陌生的,但使館的勤務他卻是熟悉的。他看著掛在部隊政委辦公室牆上的大幅使館警衛部署圖,感慨係之,說:“當年使館發生的幾起事件,周總理追得很緊呀……總理多次叮囑我,說外使警衛不能出半點漏洞。”

大家沉默了。曾副可令的話,又把大家帶人已經流逝的歲月。政委劉福德激動地說我們記得很清楚,當年我們任班長、排長的時候,蘇聯使館事件、法國使館事件、馬裏使館事件……都是你親自到現場指揮處理的。”

部隊長齊東立接著說:“我們沒有忘記總理的囑咐,每一個使館哨兵都知道自己代表著祖國,代表著中國武警,都始終恪守自己的職責。”

是的,周恩來總理對外使警衛支隊的囑咐,至今仍記在支隊的大事記上,銘刻在一代又一代使館衛士心中。

C 間諜落網

在70年代初,國內國外的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我國與A國的外交關係處於緊張狀態。因此,在A國駐華使館門前,曾發生一場間諜與反間諜的鬥爭。

1972年冬,我國與A國邊境線的雪地上,出現了兩行深深的熊掌印,立即引起了我邊防巡邏隊的注意,因為這兩行熊印有些特別。高度警惕的巡邏兵從中發現了破綻,循著熊掌印跟蹤下去,終於抓住了一個披著熊皮的中國男人。經審,此人叫李洪樞,3年前偷渡出境,被A國間諜組織抓獲,對其進行了3年係統的專業訓練,然後將其放回中國從事收集情報工作,具體與A國駐華使館一個外號叫“小胡子”的外交官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