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嫉妒心理的表現形式及層次(2 / 3)

在人類萌發嫉妒心理的最初階段也許並沒有這麼大的危害,可發展到今天,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惡魔。人類嫉妒心理的發展過程也許要在當代文明人類漫長的發展曆程使自己成為如今的惡魔一樣。認識嫉妒心理的層次性,就是要及時診斷自己嫉妒心理的層次,以便於及時製止嫉妒心理朝下一個層次發展。

嫉妒心理,在發展的過程中,可分為三個不同層次:

①這時的嫉妒心理是一種潛意識嫉妒心理。

②這時的嫉妒心理已上升到顯意識嫉妒心理階段。

③這時的嫉妒心理已經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說,是自我能力所不能輕易調控的。

關於嫉妒心理層次的劃分,雖然也能顯示出嫉妒心理的不同程度,但是卻將嫉妒心理層次的形成描述成是一種被動的狀態,似乎嫉妒層次的由來是由於受到別人的傷害程度。這樣就掩蓋了嫉妒心理的主動層次,倒不如說是貪婪的心理層次。雖說嫉妒與貪婪是有連帶關係的,但二者絕不是一回事。嫉妒是由包括貪婪在內諸多因素所引發的一種複雜心理情感,它的層次不僅僅決定於貪婪一種因素。

弗洛伊德在他的作品《論文集》中是這樣劃分嫉妒心理層次的。

①正常型;

②投射型;

③妄想型;

弗洛伊德對正常的嫉妒心理的解釋是:嫉妒是一種感情狀態,諸如悲痛,一般被認為是正常的。倘若有人看上去無嫉妒之心,這說明他經受過嚴重的壓抑,因此在他無意識的精神生活中起著極大的作用......從分析觀點來看,正常嫉妒無可非議。很容易看出來,它基末上是由悲傷、失戀念頭引起的痛苦以及自戀性傷害構成的,因此,這種傷害可共別於其它傷害;它甚至還由反對那個成功的競爭對手的敵對情緒以及由較大或較小和自我批評的量構成的,這種自我批評試圖讓本人對喪失負起責任來。雖然我們可以稱之為正常,但這種嫉妒完全不合情理,也就是說,決不是產生實際情況、符合現實條件或處於有意識的自我的完全控製之下的;因為它深深地紮根於意識之中......

弗洛伊德對嫉妒心理的第二層次,即投射型嫉妒心理的描述是:起源於男女雙方在現實生活中他們自己實際上的不忠,或起源於一直被壓抑著不忠衝動。......任何否信自己身這一點的人將仍然被如此強烈如此強烈地朝不忠的方向驅使,以致他將很高興地利用某個無意識機製作為一種緩解。這種放鬆--甚至由他良心的赦罪--在他氫他自己的不忠衝動投射到他應該忠城的伴侶身上之後就達到了。

弗洛伊德對他的嫉妒心理的第三層,即妄想型層次的解釋是:也起源於壓抑的不忠衝動。然而,在這些情況下,客體與主體是同一性別。

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層次的劃分主要是針對性愛來分析的,自然不免有其局限性的偏頗,但其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機製和因素,則是值得注意的。

無論是哪種嫉妒心理層次劃分,都隻能作為一種參考。其目的在於真正弄清楚嫉妒晝地的科學層次和客觀層次,以便有的放矢地分析研究嫉妒心理的形成、發展規律,從而更好地化解和消除嫉妒心理。

從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開始,嫉妒心理也就隨著私有製的不斷發展一步步形成和發起來,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終於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危害頗深的惡魔。如果將漫長的曆史加以濃縮,那麼嫉妒心理的形成發展層次基本可分為如下三種層次。

弗洛伊德對嫉妒心理層次的劃分,雖然未必十分到位和合適,但他卻基本上遵照了嫉妒心理的壓力形成過程劃分的。

□潛意識的嫉妒心理

文泛地存在於人類心靈的嫉妒心理,或稱為嫉妒心理因素,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層次,也可稱為原初層次(或日似有似無的層次)。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於人的潛意識中,很難為人所有意識地覺察到。但是,不能自覺覺察到並不是不能察覺到,而,隻是沒有形成一種自覺意識。在人際交往中,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在名譽、地位、錢財、愛情等諸多方麵,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時,特別是取得了比自己大,比自己快,或是比自己容易的進展時,雖然也之為高興,但心中每每涉及此事,定感到一種淡淡的,朦朦朧朧的酸楚味,或真的就像"吃醋"的感覺一樣。這其實就是一種嫉妒心理因素在作崇。這種嫉妒對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但這種心理因素的普遍存在,則是特別應當引起注意的。因此,我們將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稱潛意識嫉妒心理"層次,或日嫉妒心理因素層次。

什麼叫潛意識的嫉妒心理,這是一種病態心理不良行為和現象。有人將其比喻為大海上冰山的底部,一種潛藏在人的思維倉庫中的能力。這種能力隻有在一定的環境、心境下,在主客高度契合中,才能釋放出來。也就是說,潛意識中的嫉妒心理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逐漸積澱的。嚴格地說起來潛意識也能進行思維,但卻是一種不自覺的思維,一般來說是采取直覺判斷的方式,是一種沒有進入意識的思維活動,與激意識思維活動相對的有意識思維,就是平常所說的思維。

它既可以在意識狀態下工作,也可以在潛意識狀態下進行工作,這兩種狀態和思維是相互聞係、相互交叉、相互交換的。腦電波的研究表明,有腦的有意識主要集中在變化的事物上,,而將持續重複、單調的刺激沉入意識。關於潛意識,國外有一們約瑟夫·墨菲博士,曾經作過一番深刻的研究與探討。墨菲博士原來是一位化學家。後來因為患了皮膚癌,百藥無效,反而越來越惡化。後來他每天祈禱2-3次,每次大約5分鍾,3個月以後居然不藥而愈(也許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氣功),自此之後,他專心研究潛意的問題,並且寫了一本名日《怎樣利用潛意識》的書,據說這本書曾經改變了數百萬人的命運。墨菲博士對於意識的見解是:"意識,是人的主觀的心智,清醒的心智,表麵自我的心智,自發的心智;潛意識,是人的客觀的、無意識的、沉睡的、內心自我的、非自發的心智。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處於潛意識嫉妒心理層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羨慕、競爭、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積澱的混合體。而隨著嫉妒因素的不斷累積,嫉妒民就農漸明晰化起來更深一步說,潛意識嫉妒心理再細分為一些層次。這些細分的層次應當是體現了嫉妒心理的逐漸明化的過程,這對於深入意識狀態下的嫉妒心理和分析嫉妒心理的形成過程,這對於深入認識潛意識的狀態下的嫉妒心理和分析嫉妒心理的形成過程,無疑都是大有益處的。關於這一點我們準備留待分析嫉妒心理形成過程時再予以說明。現在先讓我們看一個嫉妒心理層次性的的現實事例。

有位天性麗質的文學士,在嫉妒心理的引發下,做了一次"洋太太",最後慘遭不幸,隨落吸毒。王嘉麗從外國語學院畢業回到故鄉,分配到三星級的江城賓館地外部工年輕貌美又有才學的她,自然贏得了不少青少年的愛慕。而她卻對追求諸者的主動和太熱情感到討厭惡心,原因是她認為中國男人缺乏陽剛之美。賓館裏有位領班的吳小姐,各方麵的條件都不如她,可突然有一天,吳不姐驕傲地依偎著一個"洋太太",在介紹他給王嘉麗認識時,吳小姐誇耀說:她的"洋太太"是來自中東的伊位克,家有幾百萬財產,在大陸開辦了一家國際聯營公司,這些引起了王嘉麗莫名其妙的嫉妒,她在心裏暗下決心,要把這個洋太太"爭取"過來,一天,當吳小姐的"洋老公"巴比亞西又來找吳小姐時,王嘉麗主動上前問候,並告訴他吳小姐帶領一個旅遊團參觀去了, 要幾日後才能回來。之後,她便主動近巴比亞。以後,王嘉麗鬼使神差地起來,他們的便通過涉外嫉妒婚姻登記處,登了記並隨其"洋老公"飛到了巴格達。這時巴比亞西才向她攤了牌,原來他並不是什麼百萬富翁,隻是"中伊"公司的一位雇員,而且他的兒子已經6歲了。巴比亞西不但沒有別墅和小轎車,連家都住在巴格達的城,隻是一個普通的、擁的10多隻奶牛和一棟很普通的小樓的牧民。王嘉麗的"洋太太"夢徹底破滅了,她隻是"洋人"的小老婆和傭人。而便慘的是,當巴亞西享受夠了"洋妻",便領來一些當地的野男人共同分享王的美味,她先誓死不從,就被捆起來強迫就範。後來,巴比亞西為了王身上獲得暴利,就強迫她吸毒賣淫,受到那些瘋狂無度的黑人的折磨,身心慘遭迫害,並患病在身......。

王嘉麗的痛苦經曆,與她的學識和地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何以使王小姐如引鬼迷心竊,被人蒙住了又眼呢?不能說不是一種嫉妒心理的引誘。當她感到中國男人缺乏陽剛之美時,在她的潛意識中已經滲入了 嫉妒心理因素,而當地位不如她的吳小姐傍來一位"洋老公"時,她的"莫名的嫉妒"已經脫離潛意識層次,進入了顯意識層次。當她心裏暗下決心,要把人家的"洋老公"爭取過來時,她的嫉妒心理完全進入了有意識狀態。以後的獻身、登記、到巴格達等等,都是由於嫉妒的惡麽纏身而幹的一係列蠢事。她 原本有燦爛的人生和美好前程,但卻在嫉妒惡魔的引導下,一失足成千古恨。

從王嘉麗的事件中,我們潛意識地思維中,感受到嫉妒心理,所帶給人的那樣心靈嫉妒,也不難設想,也許她的一些成功是在潛意識嫉妒心理的引導下取得的,但當這些成功是在潛意識嫉妒心理層次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順理成章地把她又引入了深淵。人腦中潛意識如同一位蒙著麵紗的新娘,平時難得拋頭露麵,而一到非常時刻,就會偶爾露崢嶸。王嘉麗小姐也許如同沒有認清的巴比亞西的真麵目一樣,沒有認清自己潛意識中的嫉妒心理因素,而一旦認清時,為時已晚。

由此看來,潛意識嫉妒心理雖然極其微弱,但卻是惡的根源,而一旦積澱到一定程度,會讓人很難察覺它從潛意識中進入顯意識中,進而控製人的有意思維,也就是說,潛意識嫉妒心理能產生他心理層次所起不到的作用,因為它包含顯意識思維長期忽略的因素。潛意識嫉妒心理是在人們處於不知不覺。尤其是非清醒狀態下的一種心理活動。而且,潛意嫉妒心理是不可選擇的,它不具備"好與壞、對與錯"的識別能力和挑選能力,它隻會被潛意識無意識地進行積累、沉澱。潛意識嫉妒心理會很容易接受任何暗示(不分好與壞、對與錯),隻要容納這些暗示,就會暗示或提示進行服從,並依令行事。因此說,潛意識嫉妒心理雖然是一種層次最淺的嫉妒,但卻不能通過意識進行自覺調控。不能不注意到潛意識嫉妒心理雖然是一種層次最淺的嫉妒心理,但卻不能通過意識進行自覺調控。不能不注意到潛意識嫉妒心理本身的獨特危害性,即它的不易察覺性,以及是非不明朗化的欺騙性。請看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已過而立之年的女人,她有愛她的丈夫和可愛的兒子。按說她已過了情感脆弱期,已經比較成熟了。可是,每當她聽說某某40歲的男子離婚後再婚,娶了個20來歲的姑娘,就心緒煩亂,憤憤不平。特別是有一天晚上,丈夫參加完了一個朋友再婚婚禮回來對她說起時,她氣不打一處來,指責再婚人沒良心,自私,給社會製造了不安定因素等等,並冷淡丈夫,厭煩兒子,一直到第二天仍氣鼓鼓地,在床上躺了一上午也沒去上班。後來她自己也覺得可笑,反複思考,她這是怎麼了?是因為青春將逝嫉妒姑娘們的魅力,還是潛意識裏擔心自己的婚姻危機呢?想想也不是,那麼是怎麼了呢?實質上,這就是潛意識中嫉妒心理因素在作怪,怕自己也遭受到同樣的待遇。但這卻是一種不明朗化的,朦朧中的嫉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