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
嫉妒心理的頑生固然來源於人們的自私心理,合同時也與這種情緒心理本身的獨特性有關。這種獨特性主要是因為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壓力而形成的。
培根曾經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話說:"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是最頑固、最持久的一種情感了。因為它是同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也就是說,隻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
僅以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吏製度而言,在科舉考試的官吏選拔製度形成之前,主要是推薦製和察舉製。但這種推薦和察舉隻能限於極少數的社會上層人物的圍中,對於大多數的真才實學的人來說,推薦和察舉是不可能光顧到他們間上的。這實質上就構成一種嚴重的不公平。以至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而對於那些少數能夠享受到推薦和察舉的人來說,由於沒有嚴格的標準可循,也會出現大量的不合理的情況。隋唐以後采用的科舉製度,比以前的製度似乎進了一步,但隻給予知識分子這一長出路,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在人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途徑如此單一的情況下,由嫉妒等行為引起的內耗,以及由內耗而再進一步嫉妒的惡性循環是不可避免的。不少人十年寒窗,到頭來還是名落孫山。即或榜上有名,也未必能實現自己的真正人生價值,命運總是操縱在高一級官僚和天子手裏。在同一等級層次的群體圈子裏,個別人的才華出眾,就直接威脅著其他人的現實利益和既得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嫉妒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雖然多了一條競爭途徑。但資本主義社會中唯利是圖的觀念,往往又使競爭走上了歧路,不但不能疏導嫉妒,反而會使嫉妒心理變得越精致,越發染上了一層偽裝的色彩。這種世襲、任人唯親、勾心鬥角的傳統觀念,直到今天,在生產力水平沒有得到極大發展的情況下,仍然在死死地纏著人們。撈實惠、"官本位"的價值觀念仍然在滋育著嫉妒心理,這也是嫉妒心理固性特征存在的一個根本原因。
社會環境僅僅是嫉妒心理頑固性特征存在的客觀基礎,其主觀因素在於每個人的思想修養水平如何。思想修養水平的提高是化解和消除嫉妒心理頑固性的能動因素,即嫉妒心理的頑固性來源於不知不覺的嫉妒心理因素的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澱。這要從潛意識的無意識積累開始,一直到顯意識的有意識接受。而積累到一定程度,則嫉妒心理就會如惡魔一樣死死地糾纏你。就如同姑自己養奸一樣,到了一定程度,嫉妒心理的頑固性會的反過來控製你,你反倒會被動地被控製。這時對嫉妒心理的克服就需一點一滴地化解、消除,妄圖一下子去掉是根本不可能的。
偽裝性
嫉妒心理的偽裝性有時是來自於其潛隱性。即嫉妒可以隻是嫉妒心理,而不表現為直接的嫉妒行為。也就是說,嫉妒心理可以沉藏於一個人的心理底層,而不為任何人所覺察。這是一方麵是由於嫉妒心理還沒有發展到一定層次,另一方麵是嫉妒者基於某種需要,而采取的一定克製態度,或是為了使人不易覺察而采取的一種偽裝。
也許是由於社會道德的威力,或是自嫉妒產生以來,由於其危害性極大,嫉妒心理已被大多數人所不齒,使得嫉妒心理一般都不願坦直地表露出來,往往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或是像駝鳥一樣喜歡"藏頭露尾",加以千方百計的偽裝,企圖使人不易察覺。如本來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麵,卻不敢直言,故意拐彎抹角地從另一方麵進行指責或攻擊。"聲東擊西",是嫉妒心理的偽裝性所慣用的手段。
嫉妒心理的偽裝性有時是極難被人識破的。古時,長州尤翁開三個當鋪。年底的一天,忽聽門外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櫃台的夥計說:"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而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嗎?"那人仍氣勢洶洶,不肯相讓。尤翁從容地說:"我明白他的意圖,不這是為了度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命店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道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暫不急用,可以留在這兒。"那人拿到二件衣服,無話可說,立刻離去。當天夜裏,他竟死在別人家裏,他的親屬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原來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出於嫉妒心理想敲詐一筆錢,結果一無所獲,就轉移到另一家。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麼災禍就會立刻到。"人們聽了這話很佩服他的見識。
在這個例子中,那位以死相拚的嫉妒者也許在主觀上並沒想到要偽裝自己的嫉妒心理,可是他的客觀作法卻是一種絕妙的偽裝。這就可以看出嫉妒者都不明目張膽地說出自己是為了嫉妒而做某一件事,而總是打出一種合示的旗號,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怨恨的。這是在與嫉妒者相處在尤其要引以為戒的。
人們在習慣心理如此怕別人說自己嫉妒,又怕別人嫉妒自己,可見嫉妒心理偽裝性實在是大有必要,否則嫉妒者是無法達到嫉妒目的的。由此可以想見嫉妒心理的偽裝性是何等精致和善於迷惑人的。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種習慣心理,即怕別人誤解心存嫉妒,這也許是嫉妒心理偽裝的一種客觀基礎。人們稍有不慎也確實很容易被人懷疑是一種嫉妒心理。人們還有一種習慣性心理,即怕被別人所嫉妒,稍有考慮不周,中是根本就沒有想到能遭人嫉妒的事也會遭人嫉妒。如西江王吉,年少好學,明曉經典。以舉孝廉的方式,先為昌邑縣中尉,後為漢宣帝諫議大夫。其兒子王駿為禦史大夫,王駿之子王崇為司空。祖孫三代都以清廉著稱,但卻喜歡車馬衣服。因此他家的車馬衣服都極為時髦豔麗,不過每當搬家時,財產卻隻有一袋子衣服。天下人敬佩他們的清廉。又對他們的奢侈感到驚奇,並由此招來嫉妒者的誣陷和誹謗,本來裝衣服的口袋被說成是滿貯黃金。
嫉妒心理效應
所謂"心理效應",就是在特定的情緒、環境或其他條件下,某些心理和行為出出的具有規律性和一般概括性的反應。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鏟應並不是一種生存本能,也不是簡單的判斷、推理,它是一種潛藏在人的思維庫存中的潛意識能量。這種能量在一定的環境、心境下,在主客觀高度契合中,就有釋放的可能。心理效慶也是一種直覺能力,其特點是直接依據自我意識,直接把握對象。一般來說,它會拋棄邏輯思維所必要的形式程序,如概念、判斷、推理等,在深深的潛意識中,以大跨度的跳躍方式,引起特別敏感的神經元群體在高能狀態下進行聚合反映。心理效應又往往依賴於某種經驗,隻是這些經驗是作為無數互不相連的信息儲存在潛意識中。
心理效應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具有正、負兩向性,即有時會以其簡捷的直感性,將思維直接引入正向鏟應的軌道;有時又會對清晰明白的事理視而不見,或歪曲、曲解感知到的知識信息,將思維引向歧途。
上述有關心理鏟應的常識表明,在嫉妒心理形成的過程中,心理效應往往或明或暗地起著一些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闡述嫉妒心理成因時,不能不將有關的心理效慶的作用一並說明,以更深入細致地找出嫉妒心理的成因。
□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段話:"因為凡有的,還要加以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段話源於《馬太福音》中這樣一段故事:說一個主人將不同的本錢分給三個仆人,讓他們出外謀生,一年以後文化大革命成績賞罰。主人對嫌得多的仆人又給予獎賞,使全多得有餘;麵對嫌得少的仆人又給予懲,使他什麼也沒有。
羅伯特·默頓是美國科學、社會的奠基人,他曾對社會心理現膽進行過研究,並提出"馬太效應"的心理規律。按照他的解釋,馬太效應就是指榮譽會帶來更大的榮譽,成功會產生更多成功的增殖效應。馬太效應也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人們在各個領域的行為中都有所表現。
有嫉妒心理的人一般來說隻嫉妒與自己不平、善不相上下的人,而絕不去嫉妒比自己要高出許多的名家,這本身就是一種馬太效應心態的反映。千方百計地進行挑剔、挖苦,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這其實就是嫉妒心理的形成過程,也是友情太效應心態地一些人心理中的不正確反映,以為自己有的隻能越來越多,別人沒有的隻能永遠沒有下去。因此說,馬太效應的負向心理作用,如果不得到應有的及時控製,是很容易為一定嫉妒心理提供心理基礎和可能的。如果能夠這樣正確理解馬太效應,那麼當別人超過自己,或是具備了自己民不具備的一切時,也就會心情坦然,也就自然避免了嫉妒心理的滋生。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據說他愛好雕塑。有一次了雕塑了一尊美麗的少女雕像,由於他把全部的熱情和期望都傾注在這尊雕像上,將其當成一個有情感的人而創造,強果這尊雕象居然活了,變成了真正的美麗的少女,與他結為伉儷。這種因高期望值而產生的積極反饋的因果關係,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
據說,1968年心理學學者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在奧克學校曾作了如下心理實驗:他們隨意抽取了部分學生,向教師暗示他們是最有發展潛力的。8個月後發現,這些學生的成績要比其他未經暗示的學生進步快得多。於是,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典故,把這種心理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效應表明,高期望值可以產生難以預料的效果。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能用高期望值來對待別人和自己,會產生一定的難以預料的人際融洽效果,這是皮格公格翁效應的正向效應所致。如果期望值過高,一量脫離了實際基礎,那麼就會出現其負向效應,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能以較高的期望來對待別人,把別人的進步和收獲 看成是自己的進步和收獲,那麼關係就自然融洽。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就會將別人的進步和收獲,看作是對自己的威脅,誤以為別人超過了自己就是自己退步,或是失了麵子,不光彩,那麼,就自然會對別人產生嫉妒心理。
□暈輪效應
前蘇聯學者包達列夫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同一張照片分別出示給兩組大學生,向侮一組介紹說:照片上的人是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向另一組說此人是一們大科學家。然後,讓兩組被試者對照片進行描述。第一組的描述是:深陷的上眼窩證明了內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著他沿著罪惡的道路走到底的決心。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眼睛顯示了思想舉動度;突出的下巴體現了思想深度;突出的下巴體現了他克服困難的意誌力。兩組截然不同的描述,都來源於暈輪心理效應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力。
就如同刮風的前夜,月亮的周圍會出現一種暈輪光環一樣,心理學愛經過研究發現,當人有感知事物時,往往會由某一特征而擴大或泛化到其他一係列特征。這恰如月亮的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的越來越大的暈輪光環一樣。這種心理效應就形象地被稱之為"暈輪效應"。即一種愛烏及屋,以點帶麵,以偏概全的心理體驗。
在人際關係中,最容易出現的失誤就是源於暈輪效應的思維泛化和擴大化。即當某種判斷推理形成一種觀點、結論後,,又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使形成的觀點、結論進一步泛化擴在化。使人在暈輪光環的籠罩下,產生一種盲目性,或是肯定一切,或是否定一切,麵使本來很客觀,符合實際情況的觀點、結淡經甚至消失。
嫉妒心理的形成本來就是因為在心理失衡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不滿懷疑,如果再在暈輪效應的影響下將其擴大化或泛化,就會使本來並不一定成形的嫉妒心理成形,換言之,暈輪效應在某種程度上說會促使嫉妒心理的形成。當因某種懷疑心理而轉化為嫉妒心理時,就更是如此。
但是也應當看到,暈輪效應並不總是起到泛化或擴大化嫉妒心理因素的作用。當嫉妒心理因素遭到思維懷疑時,暈輪效應也同樣可以對"懷疑"進行泛化或擴大化,從而幫助人們擺脫嫉妒心理的困擾。由此看來,科學適度運用暈輪效應調控自己的情緒、情感心理,也可以避免或減少嫉妒心理的產生。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研率亂論的學者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的基本表現方式是:在南半球某地的一隻蝴蝶偶然煽動翅膀,所帶來的微物氣流,幾星斯後可能變在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場龍卷風。這看似不可思議,但卻是無法推翻的論斷。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茨曾做過一次試驗:他的計算機上做氣象模擬試驗時,故意將那些參數小數點後麵若幹位數以後的"微不足道"部分舍去,結果,該氣象模型竟變得與原來的大相徑庭,連他自己也幾乎認不出來了。
由一個極微小的起因誘發,經過一定時間和過程的醞釀,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參與作用下,有時極有可能產生極其巨大的複雜的意想不到的終級結果。
嫉妒心理的形成,不但被嫉妒者有時會感到莫明其妙,感到"莫須有"。就連嫉妒者有時也會有同樣的感覺,不知道自己什麼就逐漸地產生了嫉妒心理,或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逐漸地產生了嫉妒,或是不知道為什麼會嫉妒起某某來。既或是動一番腦筋回憶,也很難回憶出緣由來。這其時就是蝴蝶效應地默默地起著作用。因此說,蝴蝶效應在嫉妒心理的形成過程中會起著十分微妙的作用,這種作用是不能不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
縱觀古今中外,一些嫉妒心理形成的原因,不難看出,無規則的蝴蝶效應會在不知不覺間將一些嫉妒心理因素撒向一些人心中,發生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漸變。一旦遇到某種突發因素,就會猶如點燃了導火索一樣,使嫉妒心理產生。這樣說來。似乎嫉妒心理是不可避免了。其實不然,當在蝴蝶效應的作用下無規則地將嫉妒心理因素撒向人們的心中時,還隻是使有些人可能產生嫉妒心理,而不是一切人。因為有些人的心理素質較高,星星點點的嫉妒心裏因素是很難在其心中紮根、開花、結果的。蝴蝶效應的威力所及,還是那些原來在無規則的嫉妒因素降落之前,在心靈中就已經有了嫉妒心理因滋生的因素。
正確地對待蝴蝶效應的影響,對於防範和消除嫉妒心理的產生,是極有價值的。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客觀條件,適時進行明智的調控或是調節,並在成敗的關節點上做出有價值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功夫在詩外",防止嫉妒心理的產生,重要的是多在思想道德修養下下一番苦功,才能抵禦一切誘因的侵擾,哪怕是相當不易避免的一些無規則心理因素的侵擾。
我們從各個方麵談論了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其中既有直接誘因,有間接的心理基礎,同時也包括一些相關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效應,目的就是一個,如何可能從這些嫉妒心理成因方麵總結出克製。、化解、消除嫉妒心理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嚴格說這是一種消極防禦措施,重要的還在於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積極方麵來防止嫉妒心理的產生。
一個人如果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辯證的思維方法,就能夠正確地認識各種人際關係,從思想道德方麵真正認識到嫉妒心理的自覺性,和克服嫉妒心理的意誌。相反,如果思想境界有限,或是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處理人際關係,則會不知不覺地感染和滋生嫉妒心理,自覺不自覺地使自己和別人都深受嫉妒心理之害。
情感是在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作為不良的情感之一的嫉妒心理也同樣如此。家庭教育、社會風氣、民族文化心理等社會環境對嫉妒這一情感形成的產生和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最關鍵的是自己本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如何,這是最具主觀能動性的因素。第一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閃光點,又都有自己發展領域的盲點。如何真正找準自己的閃光點。避開自己的盲點,不但能快速成才,事業有成,而且能夠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嫉妒心理的產生和形成。通過自我認知,控製自己的動機和情感,從而主動和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同時,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加強對別人的認識,"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通過比較,尋找自己的發展領域和途徑,開拓自身的潛能,就不但可以防止和克服嫉妒心理的產生,而且能夠取得人生的最大價值。
嫉妒型性格與挫折心理的產生
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別人往前來"自以為自身往後退,於是敬畏、羨慕、屈辱、自卑、惱怒之情便紛至遝來,齧噬著自己的心。這當然是難以忍受的,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尋出對方的短處來。實在尋不到別人的短處時,就想辦法把別人拉下來。
在人群中,總有些人對阿諛、對下驕橫、對同人嫉妒。嫉妒不是別人,乃是對他人的壞事感覺快樂,對他人的好事感覺痛苦的情緒罷了。用心理學的術語給嫉妒下一個較準確的定義就是:嫉妒是指恐懼或提心他人優於自己和忌恨或憤怒他人優於自己的心理狀態。培根分析說:"貴族中人對新進之人當其騰達這時常露嫉妒之情。因為兩者之分的距離改變了,好像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一樣,別人往前來而自己以為自身是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