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無疑是文藝複興時代繪畫的開山祖之一。著有《十日談》的偉大作家薄伽丘與詩人但丁都是他的好友,但丁非常欣賞喬托的畫,喬托也非常尊敬但丁,在巨型壁畫《樂園》中還畫了但丁的肖像。喬托的畫已經背離了中世紀繪畫的模式而走入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在畫麵中構造層次,使人物與背景有了立體感,他著意刻畫人物的內在情感與情緒變化,追求著空間透視與運動感。他晚年致力於雕塑,他創作的“喬托之塔”現在仍然屹立在佛羅倫薩,美麗絕倫,令後來者高山仰止。
2.《聖安德尼》馬提尼(1315—1344)意大利
馬提尼是杜喬的學生,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早期代表畫家之一。他的繪畫代表著西耶納風格。如為西耶納市政廳所作《聖母加冕》的壁畫就明顯看出西耶納的畫風。這幅《聖安德尼》係馬提尼的代表作之一,畫麵上,聖安德尼手持《舊約》,一副焦慮、憂鬱的神態,似乎在對人世間的不平憂慮,又像是以《舊約》為武器,在對惡勢力進行討伐。作為一個14世紀的畫家,馬提尼的手法十分細膩,人物的頭發和衣褶都有著十分強烈的質感,與之不同的是那本《舊約》,顏色鮮紅,從整幅作品的中間色跳出,並且顯得平麵、缺乏立體感。荒唐的是,那本色彩鮮豔的《舊約》讓我想起了30年前的紅寶書,當年的人們也是這樣懷揣紅寶書與政敵據理力爭。信仰使人們變得有力量,而信仰的崩潰使道德淪喪,社會脫序;然而,黑暗落後愚昧的信仰卻會使人更加可怕,從這個意義來講,人們又似乎應當早日從可怕的信仰中解脫出來;我們究竟要不要信仰,到底要什麼樣的信仰,成為20世紀尚待解決的重要難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類有著自欺的本能,這也就難怪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後會引起人類的一片恐慌了。上帝死了,人們總要去找新的替代物,否則,人類將用什麼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進行一次遇難航程中的饗宴呢?
3.《受胎告知》波提切利(1445—1510)意大利
看到波提切利的名字,我們立即會想到他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春》等,但是大都會博物館中所選的兩幅《聖約羅姆最後的聖餐》和《受胎告知》,卻是我們不大熟悉的。
波提切利是集同時代畫家之長的大師。他生於佛羅倫薩,少年時代便厭師厭學,曾被父親認為是個沒出息的孩子。稍長,去做匠人,開始顯示出非凡的繪畫天才。波提切利曾在美第奇宮廷中服務,是佛羅倫薩畫派中最富於幻想和最為獨特的畫家。更為驚人的是他的反教會思想,他的《春》與《維納斯的誕生》便是代表作品,其中充滿了對於人生的美好願望與幻想。
《聖約羅姆最後的晚餐》與《受胎告知》是畫家不多的宗教畫,前者的布局很像是教堂畫,後者則是被許多畫家所熱愛的題材。畫麵的右邊是聖母瑪利亞(當時是木匠約瑟之妻),當時她蹲在家中的木板地上,既是在小憩,又像是在冥想,她身後是簡樸的櫃子和床,好像都是木製的,顯露出她“木匠家屬”的身份。她的前方是一白紗簾,那裏實際上是一扇門,天使正對著門,也就是在畫麵的左側,對著瑪利亞在報告一個驚人的喜訊;上帝授予了瑪利亞聖靈,偉大的救世主就要在她的腹中誕生了!天使自然生著翅膀,那對翅膀是屬於波提切利的,它是跳躍的,生動的,好像剛從正對著我們的那扇大門走進,她彎下身子,壓低聲音神秘地訴說著那個秘密,那個主宰了西方上千年的故事的源起。畫麵結構十分簡潔,用色單純,與華麗的《春》與《維納斯的誕生》恰成對比。
4.《聖母子》貝利尼(1430—1516)意大利
喬凡尼.貝利尼是威尼斯畫派鼻祖雅各布?貝利尼的兒子。他繼承其父畫風,非常講究色彩的運用,當時法蘭德斯的油畫顏料剛剛傳入威尼斯,他立即開始使用油畫顏料,畫風以抒情和優美見長,是得到當時宮廷認可的大畫家。“聖母子”正是貝利尼常用的題材。在這幅《聖母子》中,聖母瑪利亞懷抱聖子耶穌坐在窗邊,猩紅色的窗簾透出凝重的質感,窗外,是藍天白雲下的教堂尖頂。聖母撫摸著聖嬰,那神態更像是凡間的一位少婦,麵部豐滿潤澤,與中世紀聖母那種麵無表情的幹癟形象恰成對比,而聖嬰,更是一個可愛的金發男孩,皮膚的質地細膩透明,整個格調和諧、安謐而寧靜,應當算作早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5.《嫦娥圖》彩墨唐寅(1470—1524)中國
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著一些相當著名的國畫。文人畫居多,譬如宋徽宗、郭熙、韓戇、倪瓚、錢選等,都是國寶級的國畫,很為中華文化增光添彩。但是我想這些畫在我們這套叢書的關於國畫的類別中會有專門的、詳盡的論述,這裏就不贅述了。
我單單選中這幅《嫦娥圖》,自然有一個大俗的原因:看到唐寅的名字就立即想起那出膾炙人口的喜劇《唐伯虎點秋香》,是傳媒把唐伯虎塑造成了一個大眾情人式的人物,我不知道真正的唐寅地下有知,會不會跳出來作侵犯名譽權的起訴,
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幅很美的畫。極其柔和清淡的裙裾與權環的色彩,擁托出嫦娥那種寂寞到了枯澹的美麗,特別是畫卷那種經年的陳舊,更是浸淫了一種落寞卻又高貴的情懷。卷首詩題曰:廣寒宮闈蕉遊時,雲鶴天香卷繡櫛,自是嫦娥愛才子,桂花折典最高枝。大概,唐寅筆下的嫦娥正是他心中理想的“如花美眷”,怎麼能想象這樣的美女如此孤獨寂寞?!他希望她能夠擺脫天宮的束縛,投入到達個人間大才子的懷抱,這也算作一種很高級的意淫罷。
6.《亞當與夏娃》丟勒(1471—1528)德國
提到文藝複興時期的德國代表畫家就絕對繞不開丟勒。丟勒是個金銀首飾匠的兒子,從小喜愛繪畫,青年時代到意大利旅行,受到意大利繪畫影響,回到德國後,開始鑽研木刻及銅版畫,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恩格斯曾把他比作達.芬奇式的巨匠:“丟勒是一個畫家、收藏家、雕刻家、建築家、此外還發明了一種築堡學體係……”丟勒把廣博的知識運用在繪畫上,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構思才能,當然,從丟勒的畫中我們不難識別德國人獨有的精確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