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黃之路在延伸
王進領
牛街,北京市內最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它以富麗堂皇的古建築、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手抄《古蘭經》、古風猶存的四合院和虔誠的伊斯蘭教民而遠近聞名。
近來,邱天道的名字在牛街人當中傳誦著。
邱天道既不是名聲顯赫的專家,也不是學問高深的教授,隻是一位26歲的毛頭小夥,一名普通的軍營中醫。
“他是我們心中的阿訇”
在牛街,提起邱天道,孩子們稱他“叔叔”,年輕人喊他“哥兒們”,大爺大娘們親切地叫他“孩子”,而病人都說他是自己的親人。
兒女在外地的回族老人馬大爺高血壓病發作了,邱天道便擔負起為大爺治病和照料大爺起居的雙重職責。大爺衣服髒了,他便拿去洗淨、疊放整齊;大爺大小便失禁,他忙著端屎倒尿,並為大爺拆洗被褥。每天晚上,他要為大爺針灸、煎藥,直到大爺睡下了,他才悄悄地離開。在邱天道的精心照料下,馬大爺病體痊愈。他逢人便說:“邱大夫比我的親兒子還親。”
邱天道的宿舍是個“特診室”。不論是什麼病人,也不論什麼時間,隻要有人求診,他總是立即接待,從無厭煩之色。牛街如有人患病,常會聽到這樣的勸告:“快到軍民共建門診部去找邱天道吧!”
牛街地區1萬多名回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竟達3000餘名。為了使這些老年人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愉快地度過晚年,邱天道建立了老年人身體狀況檔案,堅持定期為老人們義務谘詢、檢查身體、送醫送藥上門。並設置了20多張家庭病床,堅持每天巡診兩次。
回族老人康大媽腰扭傷後疼痛難忍。在某醫院,大夫隻用一包止痛片打發了她。邱天道來了,為大媽針灸、按摩,貼上了專治跌打損傷的膏藥“軟傷一號”。經過3次治療,大媽身體康複。
73歲的回族劉大娘說:“天道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為我們做的好事,就象天上的星星,天天都能看到,可是數不清。他就是我們心中的阿訇!”
“刺股懸梁”學醫術
1962年,邱天道出生在河南一個中醫世家。幼年適逢“文革”,祖父、父親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不許行醫。14歲那年,他11歲的妹妹患重感冒,被“赤腳醫生”延誤夭折。切膚之痛使他立誌學醫。從此,他發憤苦讀家藏醫書。
3年不知寒暑的日子過去了,他背寫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本草納目》等古典醫學名著,結合家傳絕技和先輩臨床經驗,寫下了20多萬字的筆記,並研製出治療骨科病的膏藥骨科一號、骨科二號、軟傷一號、軟傷二號,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的“複方潰靈康”膠囊等,效果都頗為靈驗。一時贏得了方圓幾十裏鄉親的推崇和讚賞。
1981年,邱天道穿上軍裝,離開故鄉,入伍來到塞外的張家口。入伍前,他寫了一首詩表示自己的宏願:“刺股懸梁意誌堅,無為碌碌悔當年;三十無成頭寧斷,不為名醫誓不還。”他希望在部隊當一名衛生員,可事與願違,他被分配到一個專門與石頭和白灰打交道的施工連隊。每天,繁重的體力消耗使他精疲力盡。然而他沒有氣餒,不管是施工,還是喂豬、做飯、種菜,隻要有空他就手不離書,孜孜不倦地學習中醫理論。
機遇偏愛有誌和勤奮的人。不久,部隊送他到張家口市中醫醫院進修。邱天道如雄鷹展翅,先後拜河北名中醫李春茂、針灸大師史致祥和中西醫專家寧曉光為師。白天,他跟師父臨床見習;晚上,鑽進圖書室啃書本。一年後,邱天道醫術大進。尤其是針灸,進針動作輕巧,認穴準確,病人無疼感。對治療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坐骨神經痛、婦科病等效果明顯,為許多幹部戰士解除了病魔的折磨,得到了大家的讚揚。
1985年,中華醫學會舉辦中醫大專班。在幾位老師的全力舉薦和部隊領導支持下,邱天道又邁進了以培養中醫師為主要對象的高等學府深造。
北京城名醫薈萃。邱天道如魚得水。可3年下來,自理學費和食宿費就上萬元,邱天道陷入了生活極度困難的境地。頭一年,家中替他湊了1000元的學費。可到年底,他還欠債800多元。無奈,他便每天下午到飯店去當勤雜工,到公園為遊人埋耳針,到醫療點行醫。寒暑假,他返回家鄉行醫。就這樣,他邊讀書、邊掙錢維持著學習與生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深鑽中醫理論的同時,他遵循“望而知之謂之神”的古訓,對《易經》進行了認真探討,把八卦與中醫理論巧妙地結合起來,闖出了一條診斷病情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