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晚起的代價(2 / 3)

唱過幾首歌之後,樸樹覺得話筒與配樂之間的諧調有問題,嘎然中斷演唱,衝二樓總控室說:“音響老師,這話筒有點幹。喂——喂——喂——好點了!我們重頭來過。” 專業音響師都認為可以忽略的,硬是被他雞蛋裏挑骨頭,挑出來了。簡直是吹毛求疵!

也許是太過挑剔吧,樸樹陷入一種緊張狀態。臨末,他為歌迷傾情演唱《我愛你,再見》,唱到激情處,羞澀地說:“對不起,忘詞了,實在是對不起!”作為錄播的節目,隻要表演到位,忘詞之類的缺陷壓根不是什麼問題,後期製作完全以彌補。然而,樸樹毅然中斷歌唱,要求重來。他居然挑剔到自己頭上來了,在場的人不得不佩服起他來。

樸樹覺得對不起南昌的歌迷,再次挑剔自己的不是,離台之前,執意要清唱一首歌獻給在場的歌迷和電視人。他說:“我清唱一首《那些花兒》獻給大家,朋友們辛苦了!”在這個演播大廳裏,頭一回響起一名當紅歌星清唱出來的歌聲: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裏呀/幸運的是我/曾陪她們開放/啦……/想她/啦/她還在開嗎/啦……/去呀/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在樸樹的清唱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極為挑剔的可愛的大男孩。他不僅善於挑剔別人,而且勇於挑剔自己。所有的挑剔行為,皆源於對音樂的熱愛,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歌唱得更好。這是一種境界,音樂的境界;這更是一種高度,品性的高度。

樸樹能在出道十年之內唱出華語天王級歌星,一舉奪得百事音樂風雲榜6項大獎,絕不是偶然的,這跟他挑剔的性格分不開。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往往不是太難的事,難就難在不敢於挑剔,不善於挑剔。

幸運草自己種

我在一所成人高校普專班教《新聞采訪學》,真不知道理論灌輸了一個學期後,學生們能掌握多少。暑假來臨,我鼓勵學生到省城新聞單位去實習,到一線實踐,邊幹邊悟,學的東西肯定比書本更豐富,更管用。此話一出,學生們回頭就和家裏人聯係,希望家人為自己架橋鋪路,找個實習的機會。蛇有蛇路,兔有兔蹤,大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新學期來了,我繼續承擔了這個班的《新聞寫作學》的教學任務。一部分同學們見了我神采飛揚,興奮地給我講實習的故事,這讓我感到欣慰。悄悄摸底,發現班裏的同學一部分在市報、縣電視台實習,一部分呆在家裏,沒有人在省城媒體做,隻有吳俊生同學到中央電視台的一欄目裏做實習生。呆在家裏的同學怨氣十足,哀歎自己家裏沒後台,連新聞單位的門都摸不到。也有同學感歎學校不好,找到新聞單位,人家不要,隻收複旦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新聞係的學生。在基層單位實習的同學則齊齊地羨慕起吳俊生來,覺得他家裏有通天的本事,居然找到中央去了。

吳俊生說出真相之後,大家都驚愕不已。他說,他有一個遠房親戚在中央電視台做編導,打電話過去親戚不在,央視一位製片人接了。他不急也不懼,把自己的想法給說了,對方要他傳一份個人資料。當晚,他把個人情況介紹連同發表過的文章的網站鏈接一起發給了這位製片人。第二天,他便接到製片人的電話,讓他放假後就來試試看。整個過程,他的遠房親戚壓根不知道。

毋庸置疑,吳俊生理論掌握的好,能寫會說,有膽量,具備了一個記者的素質。但是,在班上,像吳俊生同學這樣出色的並不止一個,為什麼隻有他一個通過自己找到實習單位?關鍵一點,他不等不靠,具備先人一步的主動性。他在擁有一定的文化和理論的積累之後,知道用自己的智慧去作敲門磚,而不是苦等家人去走後門,找關係。西方有句諺語:智者製造機會。機會是等不來的,同樣,也不是靠父母、親戚拉來的,它要每一個人用智慧去創造。

現在,這班孩子已畢業了,吳俊生成了省台的新聞記者。教師節來臨之際,他給我寄來一張賀卡,上麵寫道:“謝謝陳老師給我知識,給我力量,給我一片人生的幸運草。”其實,我給予他的僅是一粒幸運草籽,幸運草是他自己種的,現在長得繁茂旺盛,那是他自己頑強拚搏的結果。

有想法的人

中國青年朱兆瑞3000美元環世界,轟動一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聞者大都感歎一番,也就沒了別的想法。偏偏有一位河南的老太太對這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用300美元來遊曆美國。這一想法嚇倒了一大片人,老太太不懂英語,年紀這麼大,盤纏又這麼少,能行嗎?老太太管不了那麼多,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動搖。

在辦簽證的時候,她這樣回答美國的簽證官:“我隻想做一名驢友,背個包到你們美國去轉轉。“簽證官覺得她是一個有想法的人,有個性,順利給她辦了簽證,並祝福她在美國玩得開心。

到美國之後,不到一個月,300美元快用光了,老太太的想法又來了:到唐人街找活幹。她挨著店鋪,向一個個華商介紹自己,一位台灣生意人留她照看小孩。賺到一筆錢後,老太太繼續遊玩。就這樣,一邊給華人做工,一邊遊玩,老太太走遍了美國,簽證到期後,手中的300美元還變成2萬美元。真可謂,玩到了,又賺到了,雙贏。其實,這正是機遇對有想法的人的最高的獎賞。

機會無處不在,成功時時在招手,有想法的人通過自己的思考,總能與機會率先握手,聆聽到成功的先聲。3000美元遊世界,許多人都知道這事,不過,知道也就知道,僅此而已,不會對此產生什麼想法。河南的老太太對此產生想法之後,竟然有了這麼一個讓所有人聞之羨慕的結果。

有想法的人總能在某一領域搶占先機,發掘寶藏。愛迪生對電器有想法,所以成為一代發明大師;法布爾對昆蟲有想法,所以有《昆蟲記》流傳於世;貝多芬對音樂有想法,所以《命運交響曲》等作品彪炳史冊,感動世界;詹天佑對鐵路有想法,所以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線居然有“人”字型的構造;古代有嫦娥奔月的想法,所以當今便有了神五飛天的奇跡……

你可以偷懶片刻,可以低頭做事,可以怨天憂人,可以誌得意滿,但是絕不可以沒有想法。沒有想法的人,即使勝券在握,也有可能會白白流失;即使平安無事,也有可能會被俗事纏上。沒有想法,世上有的東西會變得沒有,沒有的,繼續空空如也。

世界是個充滿想法的世界,注定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斷用想法刷新自己的人生履曆,用想法張揚自己的個性。

做一個有想法的人,才不會虛度年華,才不會空留遺憾。

痣 多 星

那天,單位請來一高人講課,他一進門,全場竊笑此起彼伏。此人個頭像潘長江,標準的“濃縮就是精華”的身材,墨水瓶型的圓嘴,塌鼻子,最讓人驚奇的是滿臉的黑痣,賽過天上的星鬥。

他開口一句:“我肚裏的墨水不多,但臉上的黑痣多,屬於痣多星。”笑得人前俯後仰。這種奇特的自嘲方式,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我們頭一回知道,這世上還有“痣多星”這一說法。

“痣多星”的課講得頗為生動,聽來如沐春風。單位曾邀請過無數“高人”來傳授新知識,給我們的印象不過是空洞的下午,或者蒼白的上午。惟有這堂講座,以鮮活的姿態,讓我們記住了那位個像潘長江的“痣多星”,不錯,是智多星。

記得在這之前,有一位臉上長了三二顆痣的女士,給我們講“高校後勤管理”。我們聽得不知所雲,給她起了一個外號:麻子理論。同事們都已忘記她講過什麼東西,隻清晰地記得,她是一個麻子,不折不扣的恐龍級女人。

痣,多平凡的東西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長,它是那麼地公平,那麼地不講情麵——想長在人家臉上,就毫不客氣地長,大有破人相的氣概。因人的不同,痣的待遇也有上下之別,在優秀人士臉上,它是“痣(智)多星”,美不勝收;在平庸者臉上,它就是大麻子,醜八怪一個!

一個人相當出色的時候,人們對他的缺點不作貶抑,甚至褒揚它,把缺點美化成人生標誌,奉為神賜。一個人極度平庸的時候,缺點就會被人無限放大,以致全世界都認為這人一錢不值。這是一條既溫暖又殘酷的法則,你不得不正視它,善待它。如果你不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出色的人,一個優秀的人,去彌補缺點帶來的瑕疵,那麼這一法則便會用缺點將你徹底淹沒,讓你永無出頭之日。

套用一句經典詩句:“優秀是優秀者的通行證,平庸是平庸者的墓誌銘。”親愛的朋友,你是選擇智多星,還是大麻子呢?

晚起的代價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科學家就對移動通訊進行有益的探索,並在理論上起得突破性的進展。

移動通訊是由基台和屬台兩部分組成的,基台是“紅娘”,屬台即用戶。通過“紅娘”有穿針引線,廣大用戶的自由通訊才能順利完成。基台有副高聳的地麵天線,向四周輻射無線電波。由於電波能量有限,中等以上城市倘若隻有一個基台,往往不能滿足通訊的需要。為了使更多的用戶都能用上移動電話,通常將某一地域劃分成一個個“通訊小區”,在每一個小區設置一個基台,負責交換轄區內用戶的通訊。

當時,橫在科學界的最大難題是基台應該如何布置?是擺成正方形?菱形?圓形……多少科學精英提出無數設想,做過無數實驗,但效果並不理想。

偶然一次機會,我國的科研人員從蜂房結構上得到有益的啟示,並以此為突破口,提出了“蜂房移動通訊”的設想,率先破解了這一世界性的難題。

蜂房是由無數個大小相同的,呈正六邊形的房孔組成,每個房孔均被6個房孔包圍,一個挨一個,非常緊湊。6邊形的房孔從外形看很相似,而基台輻射出的無線電波恰好是以天線為圓心呈圓周狀分布,與六邊形接近。每個“通訊小區”按蜂房狀配置效果最為理想,避免了各小區間相互幹擾,也便於移動通訊用戶選擇通訊頻率。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未能將這一科學設想付諸實施。就在我們躺在“解決了世界性難題”、“填補了科學界的空白”這類的榮譽上,安心享受之際,大洋彼岸的美國聞風而動,加緊付諸實施。

短短數年, “出口返內銷”, 美國的移動通訊產品迅速進入我國電信市場,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一舉獲取7500萬美元的利潤。美國人給予我們的,僅是把“小區製移動通訊”稱呼為“蜂房移動通信”,並在其產品沿革史上注明:1981年,有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

在許多事情,許多問題上,我們常常是“醒得早”,可早醒的人往往沒有撿到餡餅和金子,因為我們“起得晚”。在“蜂房移動通信”這一項目上,我國晚起的代價豈止是巨款7500萬美元?還有設備、技術受製於人,被人牽著鼻子走;還有美國的技術、價格壟斷,我們長久地充任冤大頭……

我們總喜歡津津樂道自己“醒得早”,動輒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曆史還沒懷上美國之類新國家的時候,咱就有“四大發明”,就有“萬裏長城”,就有璀璨的文明……稍知曆史的人都不會不清楚,當年八國聯軍轟開我國國門的時候,正是運用了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而我們多少年來,隻用它做爆竹,在年節之際放一放,以祈萬福。

我們晚起的代價,沉重一點,晚清那段屈辱史也應算在其中。

我們“醒得早,起得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在“醒得早”的過程中,無形中養成自戀、自大、自傲的情緒,以致於不想也不願起來。這一情況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在錯失“起床”的機會之後,就永遠地爬不起來,不管你醒得有多早。

可以說,永遠爬不起來,是晚起最大的代價。好在我們還不致於到了那一可怕的地步。既然有藥可救,那麼,在我們“醒來”的時候,就趕緊“起床”吧!

簡單是快樂的通行證

高二那年,學校裏流行踢足球。男生們個個生龍活虎,挾裹一個足球進校,一到操場,就飛踢起來,一忽兒功夫準能引來二個球隊規模的球伴。他們圍成一圈,手掌向下向上,劃分敵我。然後,圍繞球呼啦啦地爭奪起來,那勁頭好似中國隊在五裏河爭奪世界杯的出線權。直到上課鈴聲響過二巡,這幫足球小子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足球場,氣喘籲籲地跑到教室去上課。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足球旋風”裏,惟獨他是一個旁觀者。他在一場車禍中,右腿上受了傷,正處在恢複期,不能激烈運動。他總喜歡趴在窗前,凝望在樹林旁邊寬寬的操場上龍騰虎躍一般的同學興趣昂然地踢球。他希望自己的腿趕快好起來,好了就能與同學們一道在操場上踢來踢去。

然而,世上事往往不盡人意。

他的傷全部好清的時候,這股足球風也漸漸平息了。校園的風已悄然轉向,同學們又開始迷上了籃球。隻有他仍固執地迷戀足球。

但是,緊隨而來的是緊張的高考複習,他不想慘敗考場,所以,隻能在空閑之際趴在窗前,戀山戀水一般,戀著樹蔭裏空蕩蕩的操場。

高中最後一個暑假,他終於迎來了全身心的釋放,無牽無掛,無拘無束,飛踢足球,自我陶醉在寬寬的球場。一個人的操場,他像訓練國際冠軍那樣訓練自己的球技,像風一樣傳球,像鷹一樣勾球,然後,一個射門,直進門洞。他仿佛聽到全場無數的觀眾在為他而沸騰。

聽說他在學校操場踢球,其他耐不住寂寞的同學也跟著來到操場,和他一起過球癮。他這個足球小子,因球技過人,成了操場上耀眼的明星。就這樣,他度過了一個快樂而充實的夏天。

後來,他因為沒考上大學,步入職業足球的道路。他踢球,隻為贏,贏了,就可能進入更好層次,就有更豐厚的薪水。他其實很富裕,卻並不快樂。

有一次,他在一場重要的比賽上,受了傷,不得不臥床休息。他在病房的電視裏看了一場又一場球賽,心裏一刻也不得平靜,全然沒有當年羨山羨水一樣隻豔羨球場。他關心的隻是足球以外的東西,比如一個進球將有多少錢,贏一場比賽名聲就更大……當年那個足球小子,已不再是足球小子了,而是個徹頭徹尾的足球老油子。

在這樣的追逐中,他並不覺得累,隻是感到深深的迷茫——我有這麼多財富,怎麼一點兒也不快樂?我有這麼緊張的安排,怎麼一點兒也不充實……他非常懷念那個最初踢球的夏天,那是人生中最美的一個季節。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當你自由自在地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縱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回報,也會覺得非常快樂和充實。但是,當你把自己喜歡的事變換成金錢、名譽、地位之類的東西的入場券,那麼再喜歡,也會興味寡然,煩惱無度。

我們要把金錢、名譽、地位之類擺到適當的位置,簡單一點,才能避免足球小子的命運,才能常處樂境。

少應一次門

齊老是一位離休老紅軍,住在市郊軍區老幹部休養所的一幢小別墅裏。為了能夠采訪他,

乘車來到幹休所,我向傳達室的大爺打聽齊老的住處,大爺笑嗬嗬地說:“找齊老啊,好辦,敞開院門的就是他家裏。”順著值班大爺的指點,我在幹休所大院裏來來回回地找尋開門的小院。所經過的十幾座小別墅,院門都是鐵門緊閉,鐵鎖緊鎖。細細一想,現在已不是“夜不閉戶”的年代,緊閉家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我在臨山的一座小別墅前停了下來,在院牆外細細地看那扇敞開的鐵大門。鐵門很粗糙,不是名牌防盜門,而是幾根鋼筋隨便焊接而成的。可能是經風經雨太久,鐵門已是鏽跡斑斑,顯得有點蒼涼。鐵門的正中央嵌著門鈴按鈕,上麵已布滿了蜘蛛網,像久無人住一樣。

我在門外大叫了幾聲:“齊老,齊老在家嗎?”沒有人回應。我徑直走進院門,立即看到一個整潔有序的小院,鵝卵石甬道纖塵不染,甬道兩旁繁花爭豔,蜜蜂嗡嗡地飛過,空中有股奇異的花香。顯然,這是主人辛勤勞動的結果。

來到三層小洋樓前,我發現,進屋的門也是開著的。更令人稱奇的是,走進屋內,所有的門都半掩著的。

客廳裏,齊老拿著放大鏡在看報紙。或許是聽到腳步聲,他說:“你來了,找個地方坐吧!”他仍在看報,頭也沒抬。我不忍心打擾他這份平靜,靜靜地等他把報看完。

我問他:“齊老,您家怎麼不安個電話?”

齊老說:“要電話幹啥?有什麼話見麵談不就得了。所裏以前給我裝了,我嫌吵,就叫他們撤掉了。”

我又問:“那既然嫌吵,那你幹嘛還敞開門來?”

齊老說:“有客人來,門鈴吵得人難受,還要走那麼遠的路去開門。我現在把門打開門,客人來一回,就可以少應一次門,省事。”

這話從齊老口中淡淡地說出來,卻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想一想,“少應一次門”多不簡單啊,包含了對人最大限度的信任,對待世事最大的淡然。少應一次門,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境界,顯出透明、澄淨的人生底色。

少應那一次門,對所有的來人,都持極度寬容的歡迎態度,來者都是客。進到屋裏來都能受到“你來了,找個地方坐吧!”的待遇,看似平淡,實則比一千句虛假的套話和一萬種虛偽的熱情,要受用得多。

什麼時候,你我能有這麼一種人生境界:少應一次門!

懼者生存

一位青年感到自己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著實有點招架不住。他很迷茫, 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活出人生的意義來。

這天,青年路過一片楓樹林,一陣悠揚的鍾聲吸引了他,於是,動了訪山問寺的念頭。青年爬山時刺破了手,涉水時沾濕了衣,風塵仆仆來到一座寺廟裏,見一長老拄著杖,氣定神閑地打坐,便虔誠了跪了下去。

長老問:“年輕人,你在塵世遇到什麼困難?”

青年回答道:“我的生活壓力太大,對前途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長老有沒有高法讓我擺脫壓力,輕鬆上路。”

長老捋了捋白胡須,嗬嗬一笑,說:“高法倒談不上。這個你帶回家後,每天早晚各看一次,認真想一遍,症結自然消解。”說完,長老給青年一塊折了四折的白紗布。

青年回到家後,早晚各看一次,想一遍白紗布上的四個遒勁的大字,頓時精神為之一震,從容應對各種壓力,瀟瀟灑灑地創造出人生價值。他的生存壓力仍在,但感覺不出沉重,更不會招架不住。

山寺長老給青年的四個字是:俱者生存!

生存不容易,惟懼者勝出。懼者,乃心懷憂患,倍感危機之人。唯有懼心相隨,才能讓人有切膚之感,進而迸發生命最原始的活力,最激越的精神,最昂揚的鬥誌。

好欲為苦

一位歌手整天念念不忘的是名氣、酬金、豪宅、靚車、可心的男友、不衰的前程,弄得很不開心,臉色變得蠟黃。她的歌越唱越多,隨之臉色也越來越難看,帶著一絲絲苦澀。

一天,這位歌手來到一座禪院,拜見一位禪師。

她問:“為什麼我的臉色會這麼難看?”

禪師反問道:“你的內心是不是經常有焦灼感?”

她點點頭。

禪師說:“這就對了。因為你內心裏有很多欲望,好欲為苦啊,這苦滲透到臉上來,不難看才怪呢。”

她說:“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情況?”

禪師說:“說好辦也好辦,說難辦也難辦。你應該聽過‘舍得’二字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你舍棄苦心的欲望,就能得到爽心的快樂。如此一來,臉色自會紅潤,如春日朝霞那般美麗!”

她重重地點了點頭,把這話牢記在心裏。

從此以後,這位歌手淡出歌壇,日日堅持做晚課,修身養性。不到一個月,她臉上的苦澀杳無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天使般的笑容。

越過“第七道障礙”, 你不需要有超常的水平,隻要把握實際問題準確一點,處理臨時困難機敏一些,應急應變能力再多一點,就夠了。

第七道障礙

英國皇家賽馬場上,共有八道障礙,每一道障礙都設立有形的障礙,比如柵欄、土牆、水溝什麼的。惟有第七道障礙非常特別,它看上去似乎什麼障礙都沒有,平平坦坦的,長滿綠油油的草,青草下麵也沒有任何陷阱。仔細一看,才知道,這一道障礙是“馬路”變窄了,就像寬闊的江麵上,豎起兩座山,江水不得不從窄窄的峽穀中穿行。

馬路窄了,奔騰的馬群你擠我我擠你,這障礙就變得有形起來,擠來擠去當中,必有人馬落地,其危險性是可想而知的。把這樣的障礙設在倒數第二的位置,其意義非同小可。

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賽馬實況,千軍萬馬越過六道障礙後,正雄赳赳氣昂昂地向第七道障礙奔去。領頭的群馬在第七道障礙上飛奔,馬群擁成一團,頓時,馬嘶聲此起彼伏。這時,一隻體質稍弱的賽馬被擠趴下了,馬路徹底封堵住了,誰都走不掉。

跑在最後麵的馬,追上來後,瞅準一個空檔,箭一般地直衝過去。他成功了,第一個跑到終點。

人生路上,有許多“第七道障礙”,以無形的障礙來考驗每一個人。比如在考場上,成績好的學生因體質弱素質差,臨場生病或怯腸,考砸了鍋,而基礎一般的學生,卻發揮超常,考出好成績。又比如,在千人競聘同一個崗位時,資質、條件優越的應聘者因發揮欠佳,被無情地落聘,而資質平平,條件一般的應聘人員卻成功了。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

越過“第七道障礙”, 你不需要有超常的水平,隻要把握實際問題準確一點,處理臨時困難機敏一些,應急應變能力再多一點,就夠了。

麵對第七道障礙的無形挑戰,沉著、冷靜是首要的,機智、靈活是基礎。看到困難就嚇得發抖,遇到問題就麻木不仁,那麼在第七道障礙麵前,隻有失敗恭候你了。

兩隻水桶

我住的地方在二樓,宿舍是那種“倉庫型簡易小屋”,前麵直統統的一間,不足15平米,後麵是5平米左右的逼仄的小間。按照設計者的原意,後麵的小間是做衛生間的,由於滲水嚴重,就一股腦兒全拆了,成了光禿禿的半小間屋。

在對快餐那寡淡味道忍無可忍之後,我把後麵半小間屋改造成簡單的廚房。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惟一缺少的就是水。用水得到樓下水池去取,麻煩是麻煩了點,可是,為了生活也隻好將就了。淘米、洗菜、衝鍋、浸碗,也隻好委屈自己,把家夥搬到樓下公共水池裏,完成這一程序。

盡管有水池的自來水作堅強後盾,我還是發現麻煩太大了點。是啊,作為廚房,不可能沒有一點存水啊?比如說,燒菜時需要加點水,總不可能跑到下麵去接吧。

後來,我買了一個水桶,專門貯存備用水。這回就方便多了,衝碗蕩杯,在水桶裏舀點水就行,燒菜淋水隻管伸手往水桶裏取。不過,我還是高興得太早。方便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問題,衝鍋洗碗的殘水怎麼處理?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又買了一個水桶,用來中轉廢水。零星廢水倒入廢水桶,積到一定程度,就把它倒入一樓的公共衛生間。

有兩隻水桶在堅守崗位,我的麻煩降至最小的程度,換句話說,我在以最便利的方式,享受屬於我自己的生活。很多來我住處的玩的文友都對我說:“你這樣生活也太煩瑣,太累人了吧!”當然,與有水進入的廚房相比,我這狀態最少落伍了100年。不過,這並不能改變我比以前更方便這一現實。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由兩隻桶構成的,一隻桶代表著進,一隻桶代表著出。有進的沒出的,人會爆炸,有出的沒進的,人會幹枯。進與出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彼此均衡發展,隻有如此才能協調一致,才能讓我們感到最大的便利。

我們可以拚命地將功名利祿刻進自己的生命軌道,但一定要清醒:這些被我們攬進來的東西,歲月終會把它們拋出我們的生命之外。這是兩隻水桶的必然邏輯。

一味地拎著進桶的人是進取過頭,單純地提著出桶的人是消極過甚,在人生之中,進取過頭和消極過甚都是失敗的選擇。

兩隻桶對人而言,是有專有性的。有的人進得熱烈,出的輝煌,是拎大桶。有的人進的暗淡,出得冷清,是拎小桶。大桶有大桶的氣勢,小桶有小桶的可愛。拎小桶者無需妒忌提大桶者,提大桶者也不必小瞧拎小桶者。大小共存,社會才會顯得豐富多彩。

當然,從我那兩隻水桶中,你也可以想出很多東西來,畢竟,這是一個非常玄妙的東西,引人深思。

每一朵花都會微笑

我以前的上司是一位中年女性,她和別的女人不一樣,對逛街買服裝不感興趣,倒是對權力和位置的傾慕達到了瘋狂癡迷的程度。她追求副處達10年之久,到頭來,一個年紀比她更小,學曆比她更高的她以前的下屬,衝到她的頭頂上去了。從此,她在官場上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那時起,笑容在她臉上神奇地消失了。她對我們永遠是一副上政治課般的冷麵孔,碰到一些不得不笑的場合,一眼就看得出,她的笑是沒有經心的,很假。我們私下裏送給她一個外號:微笑失缺症患者。

有幸與這樣的領導共事,真是前世的“造化”!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因為有朋友要來,我早早地趕到撫河菜場,買新鮮的蔬菜。不經意間,我發現了我的那位女上司,她正在和菜販為一把芹菜討價還價。

她一改往日的冷麵孔,微笑地衝菜販上說:“老板啊,八角怎麼樣?八角我就買了。”經過了幾個回合,菜販心軟了,把芹菜放到她的菜籃子裏,一邊還嘟噥著:“真的沒賺到你的錢,下次一定要照顧我的生意!”她付錢的時候,笑得很甜,如片雲出岫,似明月懸空,有種素雅寧靜的美。

她離開菜場的時候,在大門口的花攤上要了一束紅豔的康乃馨,她把花舉在麵前,臉上掛著來自內心的微笑。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束笑著的康乃馨在一個麵帶微笑的女人眼前,無比嬌豔地綻放開來。

也許是受花的感染,後來,我在工作上,會有意無意地對我的女上司微笑。天長日久,我看到了那天她與花麵對時那純真的笑容。她不再是微笑失卻症患者!

當我們真心對待生活的時候,生活會讓我們毫無牽絆地微笑,當我們虔誠地對一朵花微笑的時候,花會對我們熱烈地微笑!因為,世上每一朵花都會微笑。

你我都是那一朵會展露笑顏的鮮花,不是嗎?

日出霧更濃

一大早起來,窗外霧鎖重樓,遠處的高樓大廈在重重迷霧之中若隱若現,仿佛空中樓閣。最近因為碰到不少煩心事,心情一直不好,鬱鬱寡歡,看到濃霧,我的心更加灰冷。

“這倒黴的天氣!”一出門,我就在心裏狠狠罵了一句。

擠上公共汽車趕去上班的時候,我看見像紙一樣的太陽在灰蒙蒙的天空中洇出來,像虛設的花盤懸在頭頂上。看著窗外的街景,我想,日出霧散,等露出蔚藍的天空,也許心情會好一些吧。

公共汽車駛離站台,晨霧不僅沒散,反而越發濃重,城市的樓群幾乎完全隱在灰白色之中,沒了棱角。汽車司機不得已打開了防霧燈,街上間或響起久違的汽車喇叭聲(市區禁鳴喇叭)。暗處,隻有通過聲音來提醒行人和車輛。太陽沒了,舉目望去,隻能看見濃重的正在飄忽的霧和眼前巴掌大的景致。

日出霧非但沒有消散的意思,反而更加濃重。我坐在公共汽車上的時候,是一天裏霧最深最濃的一刻,屬於“黎明前的黑暗”。霧散歸於太陽,太陽一照,溫度升高加速霧的消融。然而,晨霧在經太陽照射後,落在輕塵上的水珠汽化細化,客觀上使霧汽總量增加,表現出來的正是霧加濃加厚。

一天裏,最極端的黑暗是黎明前的黑暗,最濃重的迷霧在日出前霧將散盡的那一刻。世界上什麼事都是從量變累積到質變的,量變是個漸進的過程,隻是將要接近質變時,它才達到高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