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6月2日 第三章 國內

1907年鄧子瑜在惠州五女湖起義

黃岡之役失敗後第七天,惠州歸善縣黨人鄧子瑜,在惠州七女湖起事。

鄧子瑜曾是鄭士良得力助手。光緒二十六年鄭士良發動惠州三洲田起義,鄧子瑜功勞不小。惠州起義失敗不久後,鄭士良病死了,鄧子瑜就到南洋,在新加坡開了一家廣億昌客棧,仍然跟內地會黨暗通消息。光緒三十三年三月間,鄧子瑜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會,國父派他跟黃耀漢、餘紹卿等人去香港,負責惠州方麵工作。

黃耀漢也曾經參加惠州起義,也在新加坡經營旅館。黃耀漢到了香港,受到當地警察的注意,害怕了,就回新加坡。餘紹卿到了大陸後,就無影無蹤了。隻剩下鄧子瑜單獨挑大梁。

四月十一日,黃岡起義的消息傳到香港,鄧子瑜為了響應黃岡起義,派了同誌陳唇、林旺、孫隱等人還鄉,準備在歸善、博螺、龍門等地起兵。結果隻有歸善一路在七女湖發動。

七女湖是歸善著名的大鎮,離惠州府城三十裏。四月二十二日,陳純等黨人在這集合了二百多人,大破清兵,占領了楊村、八子爺、公莊、梁化等地。惠州知府陳兆棠,連忙電總督周馥派兵援救。因為黃岡方麵沒事了,水師提督李準把自己的部隊從汕頭方麵調來。雙方戰爭了十幾天,因為革命軍采取遊擊戰術,來去飄忽,使清軍疲於奔命。

鄧子瑜後來從香港方麵得知黃岡之役失敗,而且欽州、廉州等地沒有能夠及時響應,但要也接濟步上,獨立很難支持長久。五月上旬,鄧子瑜把黨人帶到澳化墟附近村落,把槍械埋藏在地下,宣布解散。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

世代清寒,幼年苦讀,為秀才。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後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複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生平著述62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於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曆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係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讚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