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峰誕辰

馮雪峰(1903.6.2-1976.1.31)原名福春,筆名雪峰、畫室、洛揚等。浙江義烏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參加朱自清等人組織的文學社團晨光社,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與汪靜之等組織湖畔詩社,出版詩集《湖畔》。1925年到北京大學旁聽日語,1926年開始翻譯日本、蘇聯的文學作品及文藝理論專著。1927年加入共產黨。

1928年結識了魯迅,編輯出版《萌芽》月刊,並與魯迅共同編輯《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29年參加籌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編輯出版《前哨》雜誌。1933年底到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1934年參加長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辦事處副主任。

1937年回家鄉,創作反映長征的長篇小說《盧代之死》。1941年被捕,囚於上饒集中營。在獄中寫了幾十首新詩,後結集為《真實之歌》。1942年被營救出獄。1943年到重慶,在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發表了許多雜文及文藝理論文章。1946年回上海後創作了許多寓言。

1950年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魯迅著作編刊社社長兼總編。1951年調北京,先後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

1954年後因《紅樓夢》研究問題和"胡風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6年又被關進牛棚。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為他徹底平反並恢複名譽。

附錄:

新文化運動時的"湖畔詩人"、魯迅最信任的學生和戰友、"左聯"黨團書記......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身處逆境。9月24日至25日,第三屆雪峰研究學術討論會在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行,記者了解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術環境的日益寬鬆,馮雪峰的曆史地位已經得到充分肯定。

馮雪峰1957年被打成"右派",從此曆經磨難,1976年逝世,1979年平反昭雪。巴金先生在1980年出版的《隨想錄》第一集裏寫有《紀念雪峰》一文,他在當時是這樣評價馮雪峰身後境遇的:"總之,一直到現在,雪峰並未受到對他應有的尊重。"

第三屆雪峰研究學術討論會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馮雪峰全麵係統地論證了魯迅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崇高地位,他的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夢陽總結說,馮雪峰是"中國魯迅學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成果最多、影響最大的研究家。"魯迅之子周海嬰也回憶說:1950年,馮雪峰曾出任魯迅著作編刊社社長兼總編輯,"我媽媽(許廣平)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從各個方麵來看,整理魯迅著作的任務非馮雪峰莫屬。"

馮雪峰過去以研究魯迅的"通人"的學術地位出名,現在他的文學成績也得到了專家的肯定。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張嵐認為,馮雪峰的寓言深受魯迅《野草》、《故事新編》等作品的影響,但並不脫離中國古代寓言的基礎,同時也吸收了外來寓言的題材和表現方法。他的寓言創作在同時代中無人與其項背,稱得上是著名的現代寓言作家。北京大學中文係孫玉石教授認為,馮雪峰1941年至1942年在上饒集中營裏創作的一組囚詩《真實之歌》現在知之甚少,但它具有一種超越性的精神與審美的魅力,體現了人性中美麗與醜惡的搏鬥。它對於民族化的新詩象征藝術方法的開拓與建設,是一個重要的詩學貢獻。

除了文學地位外,馮雪峰的個人品格也被專家們形容為"如雪山之峰,崇高潔白,傲然挺立"。許多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起了一個史實,在十年"文革"中,過去錯誤打擊過馮雪峰的一些人也身陷囹圄,但身處逆境的馮雪峰在接受外調時並未對他們落井下石。他們認為,馮雪峰之所以能與魯迅、瞿秋白、柔石等人結為至交,這是因為他們的氣質品格有共通之處。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評價說:一個偉大的命運擁護者的頭,沒有在殘酷的精神打擊麵前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