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到洪湖根據地,次年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任軍參謀長、第十七師師長、政委,參與開辟湘鄂西根據地。1931年,第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後,改任團長,曾隨賀龍北上,途中在官帽山被國民黨軍包圍,利用一根長在懸崖上的粗藤縋下部隊而突圍,然後從神農架轉往房縣同賀龍會合,開辟鄂西北根據地。1932年負重傷,赴蘇聯就醫,曾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曆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培養抗日軍政幹部。1939年發表《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次年發表《論新戰術》。1941年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司令。1942年4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獨立第二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在晉西北五寨、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遊擊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初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1947年8月率部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指揮下,參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澗)、宜川等戰鬥。1949年7月任第二兵團司令,在扶(風)眉(縣)戰役中,奉命率部西渡漆水河,從胡宗南集團和馬步芳集團之間楔入,迂回到胡部第十八兵團側後,斷敵退路,為保證此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隨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陣地,強占黃河大橋,與第十九兵團全殲守敵,解放蘭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命組建裝甲兵,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部隊",要求政治和軍事技術相結合,軍訓和實戰相結合,注意研究外國先進軍事科學技術,重視培養、使用知識分子。曾先後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1985年出版《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

1954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逝世

王瑤卿,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在梨園界被尊奉為"通天教主"。

他生於1881年,卒於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號菊癡。祖籍江蘇清江。其父為著名昆曲演員王絢雲。他9歲從師田寶琳學戲,在三慶班從崇富貴練功。後拜謝雙壽為師,同時向張正荃、杜蝶雲學青衣和刀馬旦。19歲進福壽班。又向時小福、李紫珊(萬盞燈)、陳德霖等名家求藝。23歲三進福壽班,同年被選為升平署外學民籍學生,時常進入清宮演出。1906年入同慶班,為譚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組班演出於丹桂園,改變了以往京劇舞台上以老生領銜的局麵,形成獨樹一幟的王派,時人將他同譚鑫培並稱為"梨園湯武"。

他46歲時因"塌中"而離開舞台,致力於戲曲教育事業,在戲曲教育方麵堪稱一代宗師,其入室弟子數以百計,主要傳人除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之外,還有芙蓉草(趙桐珊)、筱翠花(於連泉)、榮蝶仙、徐碧雲、王玉蓉、朱琴心、黃玉麟、程玉菁、黃詠霓(雪豔琴)、華慧麟、章遏雲、於玉衡、劉秀榮、謝銳青等。梅蘭芳曾說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硯秋揚長避短,創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導下完成的。

王瑤卿是-位頗具創造精神的藝術大家,他在繼承前人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將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體,創造了"花衫"行當,在唱腔、表演、服裝、化妝等方麵,都作了大膽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獨具特色,把口語化的台詞念得有感情、有韻味,抑揚頓挫,悅耳動聽。他的唱功明麗剛健,遒勁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他還善於運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達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嫻熟工穩,身手幹淨利落,並率先廢除了蹺功。

王派代表劇目有:《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汾河灣》、《南天門》、《牧羊圈》、《珠簾寨》、《十三妹》、《福壽鏡》、《荀灌娘》、《木蘭從軍》、《萬裏緣》、《娘子軍》、《棋盤山》、《珍珠烈火旗》、《孔雀東南飛》、《玉堂春》、《穆柯寨》、《庚娘傳》、《五彩輿》、《琵琶緣》等。另外,中國戲曲學校排演的《白蛇傳》和中國京劇院排演的《柳蔭記》均由他擔任唱腔設計,其中傾注著他的心血,保存著王派演唱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