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屍體的解剖鑒定也是靠不住的。所有的照片和X線透視片都被做了手腳。被保存在華盛頓國家檔案館裏的肯尼迪的大腦1964年後也神秘失蹤。凡是參加這次屍體解剖的醫生都收到不準隨便發言的警告。其中一位名叫休姆斯的醫生幾個月前承認,他們焚燒了解剖報告的第一個版本和所有的驗屍記錄。

華倫委員會的報告肯定奧斯瓦爾德開了三槍。而一個記者在案發後現場拍攝到一位警察正撿起另一顆子彈。第四發子彈的發現推翻了華倫委員會的結論,說明至少存在兩個以上的殺手。但這顆子彈也消失無蹤了。

以上這些疑點,除了總統約翰遜,誰有權力下令抹去?肯尼迪死後幾天的白宮對外聯係的電話錄音也透露:約翰遜利用其影響促使一些人士參加華倫委員會,並威脅華倫不要去追查事件真相。

美國總統曆來是壟斷資本集團的代言人,刺殺肯尼迪實際上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不可調和的激烈鬥爭。肯尼迪成了這種鬥爭的犧牲品。

肯尼迪的身後是美國北方馬薩諸塞州的大財團,而約翰遜的支持者是南部的大資本家和大農場主。約翰遜憑借得克薩斯州一批億萬富翁財政上的大力資助,在官場上步步擢升,並聚集了三四千萬美元的私人資產。1963年10月,肯尼迪宣布要對稅收政策進行改革,觸犯了石油壟斷集團老板的利益,亨特當時就不滿意地高聲叫嚷:"肯尼迪的政策欲置美國經濟於死地!"這也許就是他們決心幹掉肯尼迪的主要原因。

1875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逝世

1857年十九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並獲得羅馬基金去意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以後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菜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取材於梅裏美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於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人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鬥牛土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幹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幹涉所激怒,於是與他絕交了。

後來,在一次群眾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

1964芬蘭作家西倫佩逝世

西倫佩,芬蘭作家。出生於海門屈勒一個農民家庭,曾就讀於坦佩雷中學。1908年考入赫爾辛基大學攻讀數學和生物,因生活困難,中途輟學,從事文學創作以謀生。他從小了解農村生活,對勞苦大眾懷有深厚的同情,但有宿命論觀點。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曆史事件,但主人公幾乎都是命運的犧牲品。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長篇小說《赤貧》,發表於國內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1919),描寫一個名叫尤哈的佃農,生活貧困,在戰爭中參加赤衛隊,後來慘遭殺害。《赤貧》的續篇《海爾杜和拉納爾》寫尤哈的女兒海爾杜在城裏幫工,被少爺拉納爾誘奸,以致投水自盡。小說《少女西麗亞》描寫一個有錢人家少女在父母雙亡後出外幫工,貧病交加而死,深刻地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西倫佩擅長人物心理刻畫,描繪大自然,寓情於景,使人物和景物水乳交融,互相輝映。由於他成功地描寫了農民生活、農民與大自然的關係,於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其他作品有長篇小說《生活與陽光》(1916),小說《一個人的道路》(1932)、《夏夜的人們》(1934),散文集《農舍》(1925)、《八月》(1944)、《人生的甘苦》(1945),短篇故事集《我親愛的祖國》(1919)、《天使保護的人》(1923),短篇小說集《地平線上》(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