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6月4日 第七章 國內

979北漢主降宋

宋太宗趙光義奪取晉陽,受到了晉陽人民頑強抵抗。在攻占晉陽後,他對浴血抵抗的軍民非常惱火,強令遷出城外,然後放火焚燒晉陽城,同時又引汾、晉之水漫灌晉陽城。

趙光義的水與火,把在汾河畔挺立了1500年的晉陽古城夷為廢墟,而在唐明鎮的基礎上重建太原城。趙光義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晉陽人民的極大憤慨。盡管如此,趙光義仍想把自己奉為流芳百世的英雄。他仿照李世民禦筆親書的《晉祠銘並序》,書寫了一幢《太平興國碑》,吹噓自己滅北漢劉繼元、火燒晉陽、重建太原的"功績"。但是,他的這幢碑得到的卻是李世民《晉祠銘並序》截然不同的下場。遊晉祠的百姓,見到《太平興國碑》就用石頭、瓦片、磚塊砸,用刀刮磨,碑上布滿痰跡、刀痕,久而久之,碑文被刮剝殆盡,一個字跡都未留下。

現在,在棲雲樓旁的台基上,仍然立著這幢字跡全無的石碑,這就是和貞觀碑形成鮮明對比的趙光義的"無字碑"。

極樂峰是懸甕山前部主峰的景高點。沿著極樂峰下行數十步,沿山嶺西北方向行,約三裏遠,西北麵有一洞穴,稱為懸甕石洞,又名柳蹠洞。據民間傳說,春秋末年山東人柳下蹠,聚眾起義,先在這一洞內安寨。後來,人數不斷增加,容納不了,又因這裏距平川較近,容易受到統治者的侵襲。於是遷往天龍山,從此這裏就成為柳下蹠領導農民起義的重要場所。天龍山南峰現在仍有巨石一方,是當年柳下蹠練兵插旗的地方,人們稱之為"插旗石"。而且,柳下蹠帶領起義軍駐紮的那條溝,被稱為柳子峪、柳蹠峪。當時的統治者稱柳下蹠為"盜蹠

1925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創刊

1935年6月,福建長灑羅漢嶺下滿了荷槍實彈的國民常軍隊,他的槍口都對準著一個文弱書生模樣的人,但尋位書生手挾香煙,顧盼自若,他選了一塊草坪盤膝而坐,對那幫劊子手徽筆點頭說:"此地很好,就在這裏,你開槍吧!"劊手們殺害的就是中國現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家庭破落中途輟學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東南角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樓。這八桂堂是時任湖北布政使的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賡甫的住宅,因大廳前後花木繁多,其中有長得比較挺拔的八株桂花而得名,而廳後樓房因常年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名天香樓。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生性淡泊,無官無職,寄居叔父的信宅,經濟上依賴在浙江做知縣的大哥世琥的接濟,他擅長繪畫、劍術、醫道,但這些無以生計,隻屬於他修身養性的消遣。瞿秋白的母親金璿,是常州北門外(今江陰市西鄉)大岸村人,是廣東鹽大使金心茗的次女,天資聰穎,擅長詩詞。秋白出生的時候,頭頂發際有兩個旋紋,俗稱"雙頂",這在當時人們眼裏被看作是福氣和聰慧的象征,父母就給他起個乳名叫"阿雙"。進小學讀書時,學名瞿雙,後來他自己改名為"爽"或"霜",更後又改為"秋白","秋白"這個名字就是由"霜"聯想而來的。此外,他還有懋淼、雄魄、鐵梅、雙林、宋陽、大耕、林祺洋等幾十個譜名、別名、筆名、化名。

1903年,瞿賡甫死在任上,瞿家家道中落,他的遺屬開始扳瓜分財產,作為侄輩思瑋被"勸出"八桂堂,他帶著全家遷居八桂堂前河對麵的烏衣橋,後租居星聚堂。由於世瑋不治家業,家庭負擔落在了金璿一人身上。姓生下秋白後,又生了5子2女(其中1子1女早夭),她待候癱瘓在床上的婆婆,操持家務,還擔負起給子女開蒙督學的責任,對瞿秋白早年的成長有極深影響。瞿秋白從1904年起就進了私塾讀書,次年轉入冠英小學。學校校長莊苕甫是清末的舉人,但他卻具有維新思想,主張廢科舉,辦學堂,學校裏除了本地的秀才任教師而外,還聘了一個日本教師來教博物學。瞿秋白自幼體弱多病,但讀書非常用功,成績優異小學尚未畢業,又於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學校長屠無博,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新式知識分子,並在日本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他在學生中間經常進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瞿秋白在屠元博等人的影響下,又由於接觸到了勞動人民的空困生活,同時亦因家庭境則的刺激,常與同學們一起議論時政。他還愛看各種書籍,如《老子道德經》、《莊子集釋》、《陶淵明集》、《三國演義》、《紅樓夢》、太平天國野史》、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譚嗣同的《仁學》、嚴複翻譯的《群學肄言》等等。曆史上的英雄好漢,給他留下了"最強烈的印象和記憶",激起他對清朝統治者的憎恨和反抗精神。有一佼,他在操場上指著自己頭上的辮子對張太雷說:"尾巴似的東西,我們非把它剪掉不行!"辛亥革命爆發了,當清王朝被推翻的消息傳到常州的時候,他在家首先把象征著種壓迫和土封建壓迫的辮子剪掉,高興地提著辮子跑到母親麵前說:"皇帝倒了,辮子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