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6月4日 第八章 國際
1920年協約國簽訂對匈牙利特裏亞農和約
和約製定與爭取國會批準的過程
在和會和和約的整個製訂過程中,威爾遜是美國的核心人物。還在戰爭進行期間,威爾遜在1918年1月18日提出關於戰後和平的"十四點"原則。威爾遜是巴黎和會四巨頭之一。參與了和約的製訂。和會後,返回美國,威爾遜又為爭取國會批準和約,進行了雖然不成功但卻是拚死的努力。威爾遜失敗的原因將在後麵做分析。我們先看過程。
1918年12月4日威爾遜率五人代表團乘"喬治·華盛頓"號離開美國親赴歐洲。12月14日威爾遜一行抵達巴黎,此時離和會開幕還有近一個月(1月12日)。會前,威爾遜在歐洲做了三個星期訪問。渴望和平與安定的歐洲人民把威爾遜當作救世主迎接。威爾遜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威爾遜也不失時機地宣傳"和平、正義、自由",宣傳他心愛的"國際聯盟"。這真是威爾遜最風光的時刻。
到和會上,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威爾遜麵對克裏孟梭和勞合·喬治,可說是殫思竭慮,精疲力盡。威爾遜為了國聯做出了一係列的讓步:日本--山東問題;法國--安全條約;英國--委任統治。但應該指出的是:如果沒有威爾遜,和約可能更為苛刻,而且威爾遜最終畢竟把他心愛的國聯盟約塞進凡爾賽和約。這方麵我們不細說,因為關於和會上的鬥爭過去都已學過。
威爾遜最困難的時刻不是在歐洲而是在美國。但威爾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認定國會批準和約。雖然知道有反對意見,但威爾遜認為他在和會談判桌上做出的妥協已經夠多了,這次不再做讓步。他堅持:"參議院會批準和約的。"(SenateisgoingtoratifytheTreaty,而不是說will)。其實當威爾遜尚在巴黎與克裏孟梭、勞合·喬治等人周旋時,國內的反對派已經開始行動,聚集力量了。1918年11月,威爾遜赴歐洲前,美國剛進行了中期選舉,結果是共和黨在參議院獲得多數,雖然隻多兩票。民主黨內部還比較一致,都支持威爾遜,起碼能聽威爾遜的話,一致對外。反對派主要集中在共和黨內。反對派的構成很複雜,共分三派。一派是溫和保留派(MildReservationist)。同意批準和約,他們是擁護國聯的,真心希望美國能加入國聯,但是要附加保留條件。他們不讚成修正案,認為這樣變動太大,有可能引起與協約國的重新談判,這可能使國聯破產。國聯盟約的問題也不嚴重,隻要提出保留就行了。這一派有12人,代表是凱洛格。第二派是決不妥協派(Irreconcilables)。共14人,其中有6人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這6個人中有最有權勢的參議員,例如波拉、約翰遜、拉福列特。他們在政治上屬於進步主義派別,從一開始就反對戰爭,反對和約,反對國聯。認為這統統是為大商人大金融家謀取暴利服務的。他們反對美國去保衛英法意日的所得物。反對美國與法國簽訂的安全條約,也不同意美國在全球的其它地方承擔類似的義務。約翰遜曾這樣評價國聯:"它意味著,終止和背叛新大陸的自由主義,是實用主義的舊大陸外交的勝利,是美國理想主義的屈辱性的結束。"這種觀點代表了進步主義理論。表現在外交政策上就是誠心誠意的孤立主義,雖然他們也強調孤立主義並不可取。最後一派是大約20名強硬保留派(StrongReservationist)。這一派的領袖就是洛奇。洛奇不是孤立主義者,他們完全意識到美國已經具備充當世界領袖的實力,他甚至於比威爾遜主義者更具擴張精神,更能超越孤立主義傳統的影響。但是他們和威爾遜不一樣,他們要精確地利用美國的實力推行美國的利益,不要那些道義上的說教。洛奇讚成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讚成戰後的對德和約,也讚成美國與法國簽訂的安全條約。但是他反對國聯盟約那種讓美國承擔含糊的、沒有限製的義務的條約。他需要的是由美國自己決定的、對美國肯定有利的、具體的、有限的義務。
德國在和約上簽字後,威爾遜就回到美國繼續他爭取批準和約的鬥爭,但他選擇的不是妥協而打敗他的對手。美國國內因此而分成兩派。鬥爭的焦點就是到底是國聯使美國控製世界還是美國被控製。鬥爭還有另外一麵:是總統控製外交事務還是國會控製。這又引起了對憲法的解釋。
1919年7月10日,威爾遜向國會遞交了和約。並再次宣傳他的宗旨。
威爾遜決心逼迫參議院批準和約在共和黨中引起了廣泛的反感。洛奇堅決拒絕和約。他認為和約與共和黨早先的要求不符。從國聯退出的新條款不恰當;將國內問題從國聯排除沒有保留美國對移民的控製,因為要由行政院確定什麼是國內問題,什麼是國際問題;關於門羅主義的修正案不能讓人滿意,"它在保衛門羅主義方麵毫無價值,因為門羅主義是美國的一項政策而不是地區性的諒解或者是國際協議"。(因為國聯盟約中將門羅主義作為一項地區性諒解而認定不與盟約的集體安全原則衝突。)洛奇還宣布,參議院要為美國人民保留解釋門羅主義的權利。而且修正後的和約還是保留了第十條,也是他們批評的一個目標。洛奇還批評威爾遜不應該在和會上介入像阜姆問題這一類"純歐洲問題"。洛奇還批評威爾遜不應該在山東問題上對日本讓步,而日本提出所謂的種族平等隻不過是為了換取山東的利益。但是洛奇還是希望能盡快批準和約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其實是在國聯,希望美國能利用國聯來控製世界。洛奇讚成對法國的安全條約。"假如沒有國聯,沒有第十條,會有很好的機會。現在未來是什麼,我無法說。"這是洛奇的結論。這其實也是均勢原則,而不是威爾遜提出的集體安全原則。
為了限製總統對外交事務的權力,洛奇建立了對參議院的控製。共和黨在參議院內隻比民主黨多兩票,洛奇盡力避免共和黨在國聯問題上發生黨內分裂。他對魯特(老資格共和黨政客)的要求是:"你的最基本的立場是抓住我們對參議院的控製及有關和約的投票。"因為威爾遜沒有接受魯特對盟約的修正,所以洛奇要求魯特爭取必要的修正。
洛奇的戰略是依靠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團結對盟約做出修正。洛奇擔心波拉會削弱或爭奪他的領導地位,因此他請貝沃裏奇去向波拉說明黨內團結的重要性。波拉在擊敗威爾遜這點上和洛奇是一致的。4月29日兩人達成協議。波拉接受洛奇的領導並默認他的修正計劃。當5月19日國會召開特別會議時,所有的共和黨參議員和洛奇團結一致組織參議院。因此洛奇能確定各委員會的組成。在外交委員會,他特意選擇了強硬派,如喬治.莫塞斯(新罕普什爾州)和亨利·S·紐(印第安納州),而排除了像凱洛格這樣他認為有可能傾向於國聯的人。他要做到萬無一失,不能冒失去控製的風險。
洛奇是個冷酷現實的政治家,他是一個重要人物,我們在後麵要不斷地提到他。洛奇處心積慮地要在政治上搞垮威爾遜,樹立自己和參議院的政治權威,因為他認為隻有參議院才有權決定外交事務,這也是許多參議員的觀點。但是他並不真想搞垮國聯。他從現實出發,還是希望美國能在國聯發揮控製世界的作用。他和威爾遜沒有根本的分歧`,但是鬥爭中涉及了許多其它問題,就使問題變複雜了。另外,除了共和黨在參議院多兩票外,民主黨的另一不利條件是,其在參議院的領袖是希區柯克,此人雖然一心想幫威爾遜的忙,但是無論口才還是國會政治的才幹都不是洛奇等人的對手。而且威爾遜也不真尊重他的意見,他實際上成了威爾遜的傳聲筒。所以民主黨在國會顯然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