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次多瑙河穀戰役(1 / 3)

第四章 第二次多瑙河穀戰役

穆爾所率英軍自科魯尼亞撤走之後,拿破侖便以為他已排除了英軍再次幹涉西班牙的一切可能性。誠然,葡萄牙仍有待征服,但此事可以放在徹底打敗奧地利以後再說。他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竭盡全力攻占奧地利首都。通往維也納的捷徑是經由多瑙河穀。1805年,烏爾姆大捷之後,他就是由此打到維也納的。

1月24日,拿破侖從巴利阿多利德一回到巴黎,便立即開始為新的多瑙河戰役組編部隊。他認為奧軍在4月15日之前不會行動,所以覺得有充裕的時間作準備。2月15日,他命令當時正在巴利阿多利德鎮守西班牙北方各省的貝西埃爾把近衛軍送回巴黎。其後一周,情報部門向他呈交了一份奧軍最近兵力部署報告。當時奧軍編為九個軍,由查理大公指揮:

右翼位於波希米亞計有:貝利加德伯爵,柯羅華特伯爵,羅森貝格親王,十二萬人;列支敦士登的約翰親王,四萬五千人。

左翼位於施蒂裏亞和卡林西亞計有:馮·席勒男爵,卡斯特勒將軍,蓋雷將軍,九萬五千人;

合計:二十六萬人。

另有兩個軍作預備隊,計十萬人,一支在加利西亞由費迪南大公指揮,另一支由路易大公指揮保衛維也納。

查理大公的打擊力量顯然大大超過了法軍在德意誌境內可調集的兵力,因為把達武、烏迪諾和貝爾納多特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九萬人。所以根本不存在拿破侖象1805年那樣立即采取主動進攻的問題。對此,拿破侖明智地決定采用攻勢防禦戰略,聚集兵力,後發製人,待敵暴露意圖後予敵以打擊。所以,在戰爭初期,他隻命令德意誌境內的部隊在多瑙河穀的雷根斯堡附近集結,靜觀奧軍行動。當務之急是增強德意誌兵團的兵力,但由於西班牙的局勢仍不太穩定,他也難以從該戰區抽調過多的部隊。

2月21日,拿破侖令其陸軍大臣克拉爾克派人召請馬塞納元帥,要他指揮一個新組建的"萊茵觀測軍",因誤傷失明的馬塞納此時已經康複,該軍由四個步兵師和一個輕騎兵師組成,預定3月12日以前在斯特拉斯堡集中。拿破侖接著便向萊茵邦聯的德意誌諸國(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巴登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發出警告,說他們的自由正受到奧地利侵略的威脅,因此他們必須進行動員並將他們的軍隊在3月20以前交他調遣。這樣,他就獲得了大約十萬人的增援,其中僅巴伐利亞軍頗有戰鬥力,其他德意誌軍隊隻適用於維護交通線。這些仆從國君主身不由己,隻好俯首聽命。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連·約瑟夫請求讓其王儲指揮巴伐利亞軍,但拿破侖不予批準,而是把指揮權授予但澤公爵勒費弗爾元帥,此公由於缺乏能力,剛被拿破侖從西班牙軍團撤換下來。貝爾納多特則從漢堡調到德累斯頓,奉命接替指揮薩克森國王所提供的軍隊。

有關奧軍在因河右岸集結的報告不斷送至拿破侖手中。3月24日,他命令用馬車把近衛軍從西班牙運回巴黎,以便他們一天能完成三天的行程。貝西埃爾從西班牙北部地區調來指揮德意誌軍團的騎兵軍,因為繆拉已被晉封為那不勒斯國王。貝西埃爾原來的職務則由克勒曼將軍接替,後者在馬倫哥戰役時表現突出,調任前一直與朱諾一起在葡萄牙作戰。

3月28日和30日,拿破侖就德意誌軍團的編成和部署,向貝爾蒂埃下達了極為詳盡的長篇指示。他預料奧軍將在4月15日發起進攻。因為奧地利駐法大使梅特涅仍在巴黎,尚未申領歸國護照。如果奧軍在4月10日前進攻,那麼法軍就應在萊希河之後集結,右翼置於奧格斯堡,左翼置於因戈爾施塔特和多瑙沃爾特之間的多瑙河穀上,皇帝大本營設在多瑙沃爾特。斯特拉斯堡將作為主要的補給基地,奧格斯堡和因戈爾施塔特則為前進補給基地。此外,要在多瑙河上組織船運,輸送彈藥給養,還要大量烘製麵包幹糧。總醫院應設在烏爾姆、奧格斯堡和多瑙沃爾特。德意誌軍團編成應如下:

第二軍,拉納:三個步兵師40,000人,一個半騎兵師6,000人,火炮57門;

第三軍,達武:四個步兵師45,000人,二個騎兵師6,000人,火炮66門;

第四軍,馬塞納:四個步兵師30,000人,一個騎兵師5,000人,火炮68門;

第七軍(巴伐利亞軍),勒費弗爾:三個步兵師30,000人,一個騎兵師4,000人,火炮60門;

騎兵軍,貝西埃爾:四個騎兵師6,000人;火炮6門;

合計:十四個步兵師145,000人,九個半騎兵師27,000人,火炮257門。

該軍團在近期內還可望得到近衛軍的增援,計有一萬八千步兵,四千騎兵和六十門大炮。為了保衛交通線,還正在組建第八軍,由奧熱羅指揮;第九軍薩克森軍,由貝爾納多特指揮;和第十軍,由熱羅姆國王指揮。

不過,拿破侖現在被迫陷於兩線作戰的境地,這是他始料不及的。3月21日,他曾寫信給其兄約瑟夫,痛斥他把西班牙戰事搞得不可收拾。拿破侖對下屬將領一貫控製過度,集指揮大權於一身,他現在正開始自食其果。他的將軍們如果僅僅具有領導者的獨立工作能力並不能升任元帥,而必須在他的眼皮下執行他的命令表現出熱情和主動精神。在其十八位元帥之中,唯有馬塞納和達武有能力指揮一個軍以上的兵力。馬塞納在1799年曾嫻熟地指揮黑爾維謝軍團而拯救過法國;達武也曾完全靠自己而贏得奧爾施泰特戰役。但是,內伊在埃爾欣根,蘇爾特在奧斯特裏茨卻都是直接在拿破侖的親自指揮下作戰。他們的確是優秀的戰術家,但卻沒有表現出任何戰略天才。因此,當拿破侖無暇兼顧西班牙戰場的軍事行動時,其指揮係統的弱點便暴露無遺。

在西班牙的那些元帥們極為蔑視他們名義上的總司令,庸碌無為的約瑟夫國王以及他那無能的參謀長儒爾當元帥,後者甚至比不上拉納、內伊、蘇爾特、莫蒂埃和維克托,連公爵都不是。由於地理因素把該國分成了若幹相隔甚遠的防區,因此這些防區裏的元帥們對馬德裏來的命令往往置若罔聞,比這更糟的是,他們還互相嫉妒傾軋從而妨礙了相互間的一切合作。此後由於拿破侖再也沒有回到西班牙坐鎮指揮,西班牙戰場的這種不幸局麵一直延續了四年,而這也正是拿破侖未能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主要原因。

拿破侖在1月份離開西班牙之前曾指示蘇爾特,一俟英軍撤走,就應從加利西亞入侵葡萄牙並進占波爾圖和裏斯本。維克托軍則應由巴達霍斯,直下瓜迪亞納河穀,然後轉入塔古斯河穀進抵裏斯本,以支援蘇爾特的進軍。拉庇塞師由薩拉曼卡前出,負責兩軍之間的銜接。然而,蘇爾特既未得到維克托的支援又未得到拉庇塞的呼應。最後他總算是克服了葡萄牙民兵的抵抗,於3月29日攻占了波爾圖。不過六周後,他又被阿瑟·韋爾斯利爵士攆出了葡萄牙。至於內伊軍,因在加利西亞為西班牙拉羅曼納的軍隊所牽製,根本無法動彈。4月2日,拿破侖怒氣衝衝地寫信給約瑟夫:

西班牙的局勢日趨嚴重。你怎能這麼長時間不問埃爾欣根公爵(內伊元帥)的音信呢?而且,盡管拉羅曼納在加利西亞和卡斯蒂利亞之間活動,同時在阿斯圖裏亞斯也出現了叛亂,你又怎麼能把拉庇塞師派往南方而不把它用於北方呢?我真不明白你在幹些什麼?我隻知道麻煩還在後麵。......你的當務之急是趕緊恢複與埃爾欣根公爵的聯係。

但西班牙的事情並非拿破侖的唯一煩惱。一段時間以來,他對教皇的態度也一直不滿,因為他認為教皇一直在煽動奧地利人起來反對他。4月5日,他寫信給在那不勒斯的繆拉說:

我已下令就此了結羅馬的事情,搗毀這個暴亂的溫床。......收到此信後,即請在邊境集合部隊並閃擊羅馬。......我想要薩利切蒂繼續留在羅馬作繆利斯將軍的顧問,他們必須組織一個新政府。你可以向人們保證教皇依舊是主教,隻不過他再也不能幹預世俗事務罷了。

但繼續令這位皇帝惱怒的還是西班牙戰場的那些將領們的作為。4月9日,他指示陸軍大臣:

請寫信告訴儒爾當元帥,就說我對他指揮不力極為不滿。如此缺乏主動精神勢必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命令克勒曼將軍進軍比利亞弗蘭卡簡直是胡鬧,因為他隻有騎兵。他完全可以進軍阿斯托爾加和貝納文特,而絕不該把他拴在山區。調走他的炮兵是一個嚴重錯誤,這位將軍現在恐怕連摧毀一幢房屋的手段都沒有。正如你曾多次做過的那樣,你要向他(指儒爾當元帥)重申,他的首要目標是立即與埃爾欣根公爵取得聯係。這樣無動於衷,這樣忽視戰爭的首要原則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但是,東線正在發生的事情更為重要。4月20日,拿破侖給在斯特拉斯堡的貝爾蒂埃寫信說:

我看奧皇馬上就要發動進攻。請立即趕赴奧格斯堡並按我的指示行事。如果敵軍於15日前進攻,你務必把部隊集中於奧格斯堡和多瑙沃爾特。命近衛軍開赴斯圖加特並把我的馬也帶去。

幾小時後,他又用旗語發了一份更為緊急的通報:

維也納送給梅特涅的情報已被我方截獲,他要求發給護照一事無疑表明奧地利即將采取敵對行動,即使在此以前他們尚未如此的話。利沃裏公爵(馬塞納元帥)應率軍向奧格斯堡運動,而且你本人也應趕去。......奧爾施泰特公爵(達武元帥)應將其司令部設在尼恩貝格。如果奧軍在15日之前進攻,各部均應退至萊希河一線。

正當拿破侖為西班牙戰場指揮失當而煩惱,同時又擬對羅馬教皇發動進攻之際,奧軍實際上卻暗中搶先了一步。4月9日,查理大公未經宣戰即率四個軍共十四萬人在帕紹和布勞瑙之間越過了因河邊境線。康特·科魯華特將軍率第五個軍為其右翼,自多瑙河北部向雷根斯堡推進。查理大公指揮的奧軍主力向西推進至多瑙河和伊薩爾河穀。其左翼則直指慕尼黑。奧軍的入侵使法軍措手不及。拿破侖當時仍在巴黎,代理拿破侖指揮部隊的貝爾蒂埃也在後方的斯特拉斯堡。達武的第三軍依照拿破侖早先的命令正從紐倫堡往南向雷根斯堡運動。烏迪諾軍原定由拉納從西班牙趕來接管,此時遠在西南七十五英裏處的奧格斯堡。勒費弗爾率領的巴伐利亞軍在慕尼黑以北,前哨設於蘭茨胡特附近的伊薩爾河穀。馬塞納的第四軍正從斯特拉斯堡經烏爾姆向奧格斯堡開進。貝西埃爾的騎兵軍也在大後方。這樣,法軍各個軍就分布得很散。而如果查理大公向蘭茨胡特和慕尼黑快速推進(隻不過三天的行程),他就滿可以在拿破侖離開巴黎之前把法國的這個德意誌軍團各個擊破。然而,值得拿破侖慶幸的是其對手奧軍是一支結構臃腫,行動遲緩的軍隊。

拿破侖曾指示貝爾蒂埃把軍隊集中於萊希河後方,並在多瑙沃爾特設立大本營。貝爾蒂埃直到4月11日才離開斯特拉斯堡,然後才移至奧格斯堡。當其元首不在場時,他可不是那種在危急時刻勝任指揮的人才。4月6日,他接到達武4月3日寫的一個報告,說波希米亞境內的奧軍已移至多瑙河南岸並正向邊界集結。貝爾蒂埃疏忽之中未將此報告轉呈拿破侖,結果拿破侖直到奧軍越過邊界的第二天才驚悉奧軍的進攻已經迫近。就此而論,拿破侖本人也並非無咎可引,因為既知奧軍正在策劃戰爭,他就應該派出騎兵警戒部隊守護邊境,以及時掌握敵軍動向。拿破侖還曾指示貝爾蒂埃"無論情況如何"也要把達武軍集中在雷根斯堡,這也是嚴重的失誤,因為它置達武軍於法軍左翼的暴露地帶,尤其是當他命令其餘部隊均撤到萊希河後麵時更是如此。貝爾蒂埃在離開斯特拉斯堡行軍途中曾給達武寫了一封奇怪的信,這封信更增加了達武的混亂。他在信中說:

根據實際情況,皇上關於在雷根斯堡集結的計劃似乎無法執行,因為聖海賴爾將軍的騎兵師很可能已經從那裏撤走了。今晚(4月13日)我將到達多瑙沃爾特,因而可聽到有關軍隊態勢的消息。我將與烏迪諾將軍的軍一起進至諾伊堡(在多瑙河上,位於因戈爾施塔特以西十英裏處)。如果皇上不能及時趕到,我們現在就應考慮集中軍隊向敵人開戰。如果我們采取行動,它肯定是一場決戰。難道我們不能在諾伊馬克特和貝爾恩格利之間找一塊有利的陣地嗎?

貝爾蒂埃在寫這封信時,很可能一時精神失常,因為貝爾恩格利位於雷根斯堡以西三十英裏,多瑙河以北二十英裏,而諾伊馬克特甚至更偏北,位於通往尼恩貝格的路上,如果這個計劃付諸實施,那麼法軍沿多瑙河穀的交通線就會被完全切斷。

拿破侖後來在概述貝爾蒂埃的能力時說:

他缺乏決斷力,根本不宜於當總司令,但卻具有一個好參謀長的一切素質。

拿破侖在此關鍵時刻任命貝爾蒂埃為副總司令,即便隻有幾天,也已危害了全軍的安全。當時,無論是達武還是馬塞納都能勝任掌握全局之責,但拿破侖一貫不願讓一個元帥去指揮另一個元帥,除非此人碰巧是其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如繆拉。

在這種憂柔寡斷,莫衷一是的混亂中,拿破侖終於動身趕赴前線。他4月13日離開巴黎。兩天以後到達斯特拉斯堡,接著向路德維希堡推進。他與符騰堡國王在路德維希堡稍事停留,在此收到貝爾蒂埃於13日簽發的軍情報告,閱後勃然大怒。16日淩晨他寫信給貝爾蒂埃說:

我剛剛收到你的來信,獲悉你已將烏迪諾軍調往雷根斯堡。你勿須向我解釋是什麼誘使你采取這一離奇的步驟,因為它已經削弱並分散了我的兵力。......至於命令巴伐利亞軍占領蘭茨胡特,我認為毫無意義。勒費弗爾元帥將其部隊集中於慕尼黑是十分正確的。我不明白你13日晚所寫的那封信字裏行間的意思,我倒是希望聽到我的軍隊在因戈爾施塔特和奧格斯堡之間集結,並與部署就緒的但澤公爵(勒費弗爾元帥)的巴伐利亞軍在防線內互為呼應,直至我們弄清敵人的意圖為止的消息。你必須嚴格執行我的命令,集結兵力,引而不發。也就是說與你現在所做過的正好相反。

拿破侖然後迅速口述命令給馬塞納要他將所率領的那個軍和烏迪諾軍向奧格斯堡集中,他本人則趕赴多瑙沃爾特,抵達時間是4月17日淩晨4時。

拿破侖到得一分鍾也不算早,因為就在當天,錫根堡和阿本斯貝格(位於諾伊施塔特東南)之間的巴伐利亞軍的前哨已經遭到了查理大公奧軍主力的前衛部隊的攻擊,這部分奧軍當時已渡過伊薩爾河並緩慢地朝西北方的雷根斯堡推進。而部署在那裏的達武軍本來就麵臨著多瑙河北岸奧軍柯羅華特部右翼的威脅。這樣一來,處於這個鉗形攻勢的鉗口之中的達武隨時有被奧軍粉碎的危險。拿破侖自十二年前的裏沃利戰役以來,還從未遇到過如此嚴峻的軍事形勢。這主要是他自己的過失,為了應付西班牙的亂局他從這個重要戰場抽走了大軍團的主力。其近衛軍正用馬車從比利牛斯山運往萊茵河,現尚在途中,而其騎兵軍還尚未集結。在多瑙河戰場,達武軍和勒費弗爾的巴伐利亞軍相距三十五英裏,且正受到兩倍於他們的一支奧軍的進攻。他唯一可動用的預備隊是在因戈爾施塔特的南蘇蒂的重騎兵師以及正在奧格斯堡集中的烏迪諾和馬塞納的兩個軍。這兩個軍共達六萬四千人,但由於長途行軍均疲憊不堪。凡是普通的指揮官都會命令全軍退至萊希河後方,即拿破侖原定的集結地域。可是拿破侖積極的創造力卻立即擬定了一個轉敗為勝的計劃。達武奉命從雷根斯堡慢慢退卻並與勒費弗爾的巴伐利亞軍在多瑙河以南地形複雜的丘陵地帶會合,這兩個軍應並肩作戰,堅守陣地,頂住查理大公的正麵進攻。與此同時,烏迪諾和馬塞納則從奧格斯堡東進,強行軍抵達弗賴辛和蘭茨胡特,以打擊正在進攻雷根斯堡的查理大公主力部隊的左翼,並切斷其交通線。這次"蘭茨胡特行動"是拿破侖最卓越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拿破侖晚年時,還被他視為他平生最偉大的傑作。與奧斯特裏茨會戰的計劃不同,這是他在千鈞一發之際倉促采取的應急措施,它要求部隊無論是在行軍中還是在戰鬥中都要最大限度地付出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