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征俄國(1 / 3)

第五章 遠征俄國

德意誌軍團在拿破侖的親自領導下在對奧戰爭中節節勝利,而西班牙軍團在其無能的兄長約瑟夫有名無實的指揮下在半島戰爭中卻少有進展。由於集所有的權威於一人之手,一旦拿破侖本人不親自出馬,其指揮係統便頓時土崩瓦解。從維也納經巴黎至馬德裏,距離一千四百英裏,加上西班牙戰爭非常複雜,遙控指揮是難以作戰的。不僅約瑟夫國王不是真正的軍人,給他當助手的參謀長儒爾當元帥也是一個庸才。軍長之中雖不乏稱職能幹者,如蘇爾特和內伊,但他們卻分散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各地,負責平剿當地的叛亂。他們不僅對馬德裏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彼此之間也互相猜忌,拒絕合作。

就在為拿破侖進軍維也納打通多瑙河穀的埃克繆爾大捷後的第三天,阿瑟·韋爾斯利爵士率領了一支英國生力軍在裏斯本登陸。三周之後他就把蘇爾特徹底地趕出了葡萄牙。當拿破侖於6月12日在維也納的肖恩布魯恩宮聽到這一不幸消息之後便寫信給克拉爾克將軍說:

請派一位參謀去西班牙傳令內伊、莫蒂埃和蘇爾特三軍組成一個軍團,歸蘇爾特指揮。這三個軍應並肩戰鬥,對英軍窮追猛打直到把他們趕下海去。我之所以授權蘇爾特指揮沒有其他的考慮,主要是因為他資曆較深。這三個軍總共應有五六萬人。如果能夠立即集中這樣一支兵力,英軍是可以被打垮的,西班牙的事情也可以就此了結,不過他們必須協同作戰,不得分散兵力。

但這個命令還未生效,韋爾斯利就在塔拉韋拉擊敗了維克托和塞巴斯蒂亞尼。拿破侖在聽到這第二個不幸的消息之後立即罷免了儒爾當,而以蘇爾特取代之。內伊拒絕聽命於蘇爾特,結果被調回了巴黎。聖西爾也因未能滿足皇帝的期望而為奧熱羅所接替,後者同樣無所作為。這樣,西班牙戰爭便拖了下去,二十五萬人陷入沒完沒了的遊擊戰中,對於法國的軍事資源構成了一種經常性的消耗。

拿破侖在簽訂肖恩布魯恩和約,結束對奧戰爭之後,回到了巴黎,繼續致力於鞏固其幅員廣大卻不甚穩固的帝國。既然現在業已從奧地利事務中脫身,拿破侖感到有必要親臨西班牙前線指揮作戰,毫無疑問,如果他早把德意誌軍團的主力調到西班牙並親自指揮作戰的話,他征服半島的目的早就達到了。威靈頓的三萬英軍和類似數量的葡萄牙軍是抵擋不住拿破侖親自指揮的二十萬大軍由羅德裏戈城和巴達霍斯同時發起的進攻的。這的確是拿破侖的想法。9月26日,即肖恩布魯恩和約簽宇之前三周,他告訴蘇爾特說他想親征裏斯本。11月23日,他向陸軍大臣克拉爾克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想法,拿破侖命令他將近衛軍兵力增至二萬五千人並配齊軍醫,運輸工具和野戰鍛爐,準備於1月15日左右向西班牙開進。12月1日,貝爾蒂埃改任西班牙軍團參謀長並奉命往半島增派十萬人。12月3日,拿破侖在立法機構的一次演說中自負地宣稱:"一旦我在比利牛斯山的那一邊露麵,那頭受驚的'豹子'為了逃脫羞辱、戰敗和滅亡就要到大西洋裏去尋求安全。"

拿破侖雖有此雄心,但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卻轉移了他的注意力。他在肖恩布魯恩宮居住期間,一位年青的薩克森激進分子企圖行刺他,這使他突然想到他還沒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他不希望他的政治遺產法蘭西帝國,象亞曆山大和查理大帝的帝國一樣在其身後分裂。約瑟芬皇後無生育致使他無後嗣可繼承王位。他的兄弟們也都不適宜當他的繼承人。於是他決定與約瑟芬離婚,另娶一位年輕的新娘以便能為他生一個兒子。1809年12月15日,大宰相康巴塞雷斯宣布了經立法院批準的與約瑟芬離婚判決書,並由國家發給她一筆兩百萬法朗的贍養金。但難辦的是要找一位門當戶對的新娘,因為隻有具有皇族血統才能維持其帝國的尊嚴。選擇是在俄國的羅曼諾夫王室和奧國的哈布斯堡王室之間進行的。他先是想向沙皇的一個妹妹求婚,不管是女大公凱瑟琳還是其十四歲的妹妹安娜都可以,但沙皇拒絕了這一提議。拿破侖遂而轉向他剛剛征服的維也納。經過與施瓦岑貝格親王和梅特涅談判,他終於獲得奧皇的同意將其十九歲的長女瑪麗·路易絲女大公嫁給他。1810年2月23日,拿破侖寫信給他的母親說:

我要趕緊告訴您的是我與奧皇長女瑪麗·路易絲女大公之間的婚約已於本月16日在維也納得到認可。

4月2日,在羅浮宮為婚禮舉行了隆重的宗教儀式。翌年三月,新皇後遂生一子,拿破侖授予這孩子以"羅馬王"的稱號。

現在,西班牙戰爭在拿破侖的整個計劃中已降到了次要地位,他也放棄了親征西班牙的念頭。婚後兩周,他組建一個新的葡萄牙軍團,該軍團僅含三個軍即雷尼埃的第二軍,內伊的第六軍和朱諾的第八軍。他要馬塞納任軍團司令,但馬塞納此時日趨衰老且體弱多病,他極為勉強地接受了拿破侖的任命。結果,其使命以完全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無論拿破侖還是貝爾蒂埃都未采取任何適當的措施以協調馬塞納與其他元帥如貝西埃爾、蘇爾特、莫蒂埃之間的行動,這些元帥在鄰近防區都是握有兵權的。1810年9月27日,馬塞納在布薩庫遭受一次嚴重的戰術挫折,此後向裏斯本進軍又為威靈頓的托裏什·韋德拉什防線所阻。由於拿破侖忽視為馬塞納的交通線提供安全保障,致使馬塞納於次年春被迫撤出了葡萄牙,最後於1811年5月3日至5日在富恩特斯·德奧尼奧羅被威靈頓徹底擊敗。在其後兩年中,由於拿破侖致力於一項更加野心勃勃的軍事行動,結果半島戰爭依然久施不決,法軍一再受挫,人力消耗數不斷上升。

其實,拿破侖此時已為其親手創建的龐大帝國所掣肘。由於東征西伐,奴役異族,劫持教皇(結果他自己反倒被逐出了教會),粗暴踐踏許多國家的利益,使他變成了歐洲最令人痛恨的統治者。更有甚者,他無情地實施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所有國家與英國通商,從而使包括俄國在內的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貿易受到了嚴重損失。根據肖恩布魯恩和約(1809年10月14日),奧國被迫割讓加利西亞,但拿破侖卻立即將其並入華沙大公國,這就打破了俄國西部邊界上的政治均勢,最後在1811年1月,拿破侖又違反提爾西特條約,吞並了與俄國聯姻的奧爾登堡大公國。然而這也並非拿破侖與沙皇不和的唯一原因。

他與沙皇決裂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複雜的。他的主要動機是他不能容忍在其帝國的邊界上有一個對他不是十分恭敬從命的國家存在。由於在戰場上擊敗過俄國人,所以拿破侖對俄國的領導人物是鄙視的。一旦最後擊敗他們,他就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波蘭作為法國的緩衝國和衛星國。不幸的是,拿破侖尚未成功地征服西班牙便決心征服俄國。

1811年年底,拿破侖著手準備征俄戰役。12月4日,他與陸軍大臣研究"新大軍團"的炮兵編製,擬在炮兵部隊中配備512門火炮,另將176門火炮配屬給步兵。12月16日,他命令貝西埃爾將在西班牙服役的近衛軍悉數帶回,並讓他們為參戰作準備。近衛軍將編為三個步兵師配備128門野炮,兩個騎兵師,配備48門騎炮。三天後,他密令在波蘭購馬三千匹,在符騰堡購馬一千匹,在漢諾威和威斯特伐利亞購馬二千匹,在奧地利購馬四千匹。同一天,他還命令其圖書管理員將可搜集到的所有有關俄羅斯和立陶宛的地誌以及查理十二在波蘭和俄國的戰役史等書籍都給他送去。

拿破侖的政治顧問們,例如象出任過駐俄大使的科蘭古,都強烈反對與俄國開戰,其軍事顧問也指出了戰略上的困難,但拿破侖一概置之不理。1812年2月26日,法國與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3月又與奧地利簽訂了同盟條約。對於其西部邊界的這種新的威脅令沙皇驚慌不已。4月24日,他要求法國撤走其在普魯士和西裏西亞要塞的駐軍。拿破侖拒絕了沙皇的這一要求並開始集結部隊。5月9日,他與皇後一起離開巴黎,並於5月16日在德累斯頓設立了他的大本營。其後兩周他一方麵在那裏大宴賓客,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另一方麵卻積極調兵遣將,將大軍團部署在維斯杜拉河一線。

至此,拿破侖已集結了歐洲曆史上最強大的兵力,其編成如下:

老近衛軍(勒費弗爾)和青年近衛軍(莫蒂埃):40,000

第一軍(達武):70,000

第二軍(烏迪諾):42,000

第三軍(內伊):40,000

第四軍(歐仁親王):45,000

第五軍(波蘭人,波尼亞托夫斯基):35,000

第六軍(巴伐利亞人,聖西爾):22,000

第七軍(薩克森人,雷尼埃):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