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還有一座非常偉大的藝術建築"岩石教堂",這座"岩石教堂"真正的名字叫做"坦坡裏基奧教堂",由斯奧馬蘭兄弟所建造,並在1969年完成。當時,為了不破壞自然的地形,兩兄弟計劃把教堂建在山丘的台地上,並利用岩石塊做特殊的建築設計。走進教堂的時候,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內部四周用岩石所圍成的石壁和用金色的鋼製圓頂構成的屋頂。會堂前的聖架上,擺放著十字架和清新的花朵,還有幾隻白色的蠟燭,這些簡單的擺設和教堂的寬敞浩大相互輝映下,帶給人一種樸實、誠摯的感覺。站在岩石教堂中,除了可以看見石壁上有著熒熒的希望燭火外,在另一邊的石壁上,更可以發現一台碩大的管風琴,這台大管風琴由三千零一根管子所組成。從下往上看,能夠輕易地感受到它的宏偉和壯觀。
西貝柳斯紀念碑
在赫爾辛基的每條街上,都可見數不清的城市雕塑作品,而其中最令芬蘭人自豪的是海邊西貝柳斯公園的芬蘭著名作曲家西貝柳斯紀念碑。
X5在公路上飛馳,透過車窗,隱約地看到一閃一閃的亮光,西貝柳斯紀念碑在青鬆翠柏中若隱若現。它是由許多高低不齊的鋼管所組成,像是幾組正在跳動的音符,抑或是歐洲古老樂器豎琴上正被琴師撥弄著的琴弦,忽而高音,忽而低音,聯想到飛機上播放的經改編的西貝柳斯薩克斯曲,不禁良音繞耳,連綿不絕。
一路上,Carrio給我介紹了西貝柳斯簡要的生平經曆:西貝柳斯從小就非常有音樂天分,在他四五歲的時候,就經常跑到森林裏,對著樹上的小鳥演唱。長大以後,西貝柳斯進入了音樂學院,每當要作曲的時候,他就像小時候一樣,跑到了森林,看著流水,聽著鳥鳴,並且把大自然的各種顏色,融入到作曲中,用音符表現出來,進而創造出了許多美麗的樂曲。
西貝柳斯創造的曲子無不反應了芬蘭國度的自然景觀。芬蘭的女雕刻家愛拉瑤頓能,感動於西貝柳斯對芬蘭的貢獻,決定為西貝柳斯創造一項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品。她花了七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座由不鏽鋼管焊接連成的紀念鋼管。在這個紀念鋼管旁,也佇立著西貝柳斯先生的大幅頭像,讓芬蘭的人們一同緬懷西貝柳斯對芬蘭所作的貢獻。
蒸汽裏的桑拿風情
在赫爾辛基的十天旅行中,我品嚐了最傳統的芬蘭小吃,欣賞了"夏日之音"的古典音樂,而最令人難忘的卻是臨走前一天晚上有幸體會的芬蘭人的傳統民俗--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芬蘭蒸氣浴。"入浴"前先把蒸汽室內放在火爐上的卵石堆燒熱,潑上一桶涼水,水蒸汽頓時充滿室內,浴者坐在四壁靠牆的木梯上任憑灼熱的蒸汽悶得大汗淋漓,同時用帶葉的白燁枝在身上拍打,促進血液循環,使汗出透。年輕人還要衝出浴室,到雪堆裏翻滾,藉以鍛煉抗寒能力。洗完芬蘭浴後,幾天的疲憊被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清爽和旅途結束前的依依不舍。
旅途中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用短暫的十天去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是遠遠不夠的。繁花似錦的夏季裏奧妙的午夜太陽、豐收碩果秋季裏色彩繽紛的森林、漫天飄雪冬季裏幻麗的北極光等曼妙的景觀也隻能在匆匆的行程中想象一下。聖誕老人的故鄉羅瓦涅米、戲劇之都坦培拉和極光籠罩下的拉普蘭都隻能等著你替我去體會背載著濃鬱傳統的芬蘭如畫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