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人類:偉大還是渺小(1 / 3)

第二卷 人類:偉大還是渺小

第17章 序

雖然有關於世界末日的宗教學說,雖然有關於天崩地毀的思辨性天才預見,但是隻有從實證科學的角度,千真萬確地揭示了人類現在所居住的地球,為地球提供能量的太陽,以及茫茫宇宙注定要毀滅時,人們才開始實實在在地思考這樣的問題:人類的未來到底會怎麼樣"

科學的發展,使人類真正認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從而為人類未來之謎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貨真價實的問題,同時也開始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第18章 地球中心說破產

1543年,彌留之際的一位天文學家、數學家,同時還是天主教牧師的哥白尼,用顫抖的雙手接過了他用畢生心血寫成的,直到臨終才交付出版的著作《天體運行論》"

《天體運行論》闡述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太陽是處於宇宙中心的天體,它照亮了整個宇宙,並駕著周圍的行星;地球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天體,它不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上;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轉,又圍繞中心天體旋轉;天體的視運動中包含著地球運動的因素,人站在運動著的地球上觀測天象,就像站在行駛的船上看岸上的事物一樣,如果不考慮地球的運動就不能正確地理解所看到的天體運動"

哥白尼的日心學說是近代科技史上一件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摧毀了亞裏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天文學說體係,摧毀了一千多年來占統治地位的宇宙觀"的確,自然科學借以宣布其獨立,並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燒教諭的革命行動,便是哥白尼這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這本書(雖然是膽怯地而且可以說隻是在臨終時)來向自然事物的教會權威挑戰"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並且得到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說是與從其出發點起的時間的距離的平方成正比例的"仿佛要向世界證明,從此以後,對有機物質的最高產物--對人類的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種和無機物的運動規律正好相反的運動規律"

值得指出的是,日心學說在哥白尼手中,解釋許多天文現象甚至並不比托密勒的地心學說有效,同時從人的感覺常識(太陽早晨從東邊升起到傍晚西邊落下,萬物都向大地墜落)來看,地心學說更能符合人們的感覺"日心學說在當時為一些數學家、天文學家接受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日心學說體係比托勒密的那一套天體圍繞地球運動時所遵循的均輪、本輪體係簡單得多"經過文藝複興運動,古希臘理性主義傳統,尤其是柏拉圖一畢達哥拉斯的數學傳統在學術界占據了統治地位,人們把一個學說在數學上的簡單性、完美性作為評價一個學說的首要標準"托勒密地心體係複雜的均輪、本輪那一套破壞了自然界在數學上的和諧、完美,正是追求自然界的完美、和諧的思想,使哥白尼的新宇宙觀在科學界贏得了勝利"

同時,哥白尼當時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其學說的內容上,都沒有與基督教神學決裂的意向"正是教皇克力門七世表示讚同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並希望他全文發表"而且哥白尼也依然提出了一套新的天體貴賤觀,使宇宙的權力由太陽絕對執掌著"他說:"太陽在萬物的中心統馭著;在這座最美的神廟裏,另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地點能安置這個發光體,使它能一下子照亮整個宇宙呢?"地球由於太陽而受孕,並通過太陽每年懷胎、結果"我們就是在這種布局裏發現世界有一種美妙的和諧,和運行軌道與軌道大小之間的一種經常的和諧關係,而這是無法用別的方式發現的"

強調太陽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在哥白尼看來甚至是對上帝更好的尊崇"後來刻卜勤發展了這種思想:"如果至高無上的上帝高興要一個物質居所,並選擇一個地方和他那些有福的天使住在一起的話,在我們看來,隻有太陽才配得上上帝居住"他認為,整個宇宙就是三位一體的形象和模式"聖父是中心(太陽),聖子是環繞中心的星球,而聖靈則是宇宙間上帝安排的種種有待人們發現的關係"

日心學說也沒有能對人類的未來直接提出新觀點,它對人為的命運依然是如以前一樣的看法"

然而,哥白尼日心學說體係的偉大意義卻在於,太陽中心說以叛逆教會權威的姿態向世人表明,既然傳統的天文學、傳統的自然觀沒有亙古不變的絕對真理,那就沒有什麼信條不可懷疑,沒有什麼學說不可以改變"這個界限一旦被打碎,思想解放的潮流就將勢不可擋"因此,愛因斯坦說,哥白尼"對於西方擺脫教權統治和學術統治枷鎖的精神解放所作的貢獻幾乎比誰都要大"

日心學說更重要的方麵是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與信仰"哥白尼教人用新眼光去觀察世界,因此他的這一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家、近代科學的道路,而且也幫助人們在宇宙觀上引起了決定性的變革"

哥白尼將地球從宇宙的中心降到行星之一的較低地位"人們一旦認識到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隻是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類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腳了,這樣就開始把人類從萬物之靈的高傲地位貶降下來"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人也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這樣,就開始了人類重新認識自我的曆程"

第19章 上帝死了

哥白尼的日心學說將宇宙的中心從地球搬到太陽上,給了太陽以崇高的地位"上帝創造太陽、地球及萬事萬物的觀念依然未變"牛頓就認為,上帝無所不在,萬古上存,上帝存在而且到處都有,並憑自己的永遠和普遍存在構成時間和空間;上帝統馭萬物,熟悉萬物,並憑自己的意誌形成、改造宇宙的那些部分"牛頓甚至認為,行星現有的運動不能單單出之於某一個自然原因,而是由一個全智的主宰的推動--上帝的第一推動"

就在那些十分信崇上帝的人中間,也有人產生了太陽、地球是逐漸生成的思想"1644年,笛卡爾提出了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旋渦假說,認為在最初的宇宙中存在著由以太陽組成的大大小小的旋渦,旋渦中心的物質逐漸演化成恒星、行星的天體"由於旋渦運動,中心天體帶著它周圍的天體及其旋渦,使它們繞中心天體運動"18世紀上半葉,布豐提出了行星起源於慧星與太陽偶然相遇的假說,認為慧星從太陽上拉出一部分物質碎片,相繼形成了太陽係中的六大行星,其中包括地球"這兩個假說從科學價值上來說沒有什麼,但它們表明,人們從17世紀就有了這樣的思想萌芽:太陽、地球不是神一下子創造的,而是逐漸形成的"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一書,書中批判了宇宙不變論思想,提出了關於太陽係形成的原始星雲假說,指出太陽係是從星雲--這一彌漫物質通過自身的運動規律--由於吸引而不斷凝聚,由於排斥而發生旋轉運動,因而從最初的混沌狀態中,逐步發展成為有秩序的天體係統"這一學說把地球和整個太陽係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因而否定了上帝的創造作用"

康德對宇宙創造論給予了批判,他寫道:"給我物質,我將給你們指出宇宙是怎樣形成的!"這樣,人人皆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世界了"因此,康德的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被人稱為是人類認識史上第一個科學的天體起源說,不僅為現代天體演化理論奠定了基礎,而且也推動了其它自然科學的發展,"因為在康德的發現中包含著一切繼續進步的起點"

但是,哲學家康德的學說卻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1796年,當天文學家、力學家、數學家拉普拉斯在其著名《世界體係》中,以更加科學化的方式,獨立地闡述了與康德差不多的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後,被後世人稱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的理論,才為人們所注意"拉普拉斯以更加明確的方式,否定了上帝的太陽係起源、地球起源方麵的作用"從此,世界的創造再也用不著上帝了"關於這件事,曆史上還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拿破侖執政後,很重視科學和科學家,在他的政府裏,拉普拉斯、拉格朗日、蒙日、卡諾等世界著名科學家擔任著陸軍部長、財政部長等重要職務,拿破侖遠征時也喜歡帶上幾位大學者"他愛護科學家的軼事流傳頗廣"

拉普拉斯1796年出版了那本著名的《世界體係》後,有人看了這本書立刻告訴拿破侖說,拉普拉斯在這部著作中居然沒有提到上帝的名字"拿破侖喜歡拿話來難為人,因此當他接過拉普拉斯親手呈送給他的這本書時,慢條斯理地問:"拉普拉斯先生,有人告訴我,您寫了這部討論宇宙體係的大著作,但卻從沒有提到它的創造者,是嗎?"拉普拉斯平常也喜歡開玩笑,有時被人稱為是最圓滑的政客"但在捍衛自己的哲學信仰上,卻有著殉道者堅強不屈的氣概"聽到拿破侖這樣問他,他立刻挺直了身子,堅定地回答道:"陛下,我不需要那樣的假設!"

看到拉普拉斯如此認真,拿破侖寬容地笑笑,談起了別的事"拿破侖覺得拉普拉斯的那個回答十分有趣,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拉格朗日,拉格朗日意味深長地說:"那是一個美麗的假設,它可以解釋許多東西"

上帝,創造萬物的萬能的上帝,就這樣由拉普拉斯等科學家拋棄了,或者說上帝沒有那麼多的功能了"

看一看吧,將上帝從創造萬物的崇高地位上拉下來的,就是那些信奉上帝的人們"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都是虔誠的教徒,他們將自己的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歸功於上帝"而且認為科學家的任務就是揭示上帝在自然界的結構與設計"應該如此:既然上帝設計自然界的秘密為人們揭示了,那麼,上帝,一邊去吧!

上帝,在信仰他的自然科學家那裏所得到的待遇,比在任何地方所得到的都更壞"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曆史表明,上帝在他的保衛者--自然科學家那裏,一點一點垮掉了,在科學的猛攻之下,上帝一支又一支部隊放下了武器,一個又一個城堡的大眾投降了"直到最後,自然界全部無限的領域都被科學所征服,而且不給造物主--上帝留下任何立足點"

哥白尼對上帝畢恭畢敬,但卻強行讓上帝搬家;牛頓對上帝禮遇有加,但是卻不讓上帝在他的太陽係中亂說亂動,隻讓上帝作"第一推動"最後,連上帝作為假設,作為點輟、作為擺設都不需要了"

也許,有不少人會問,既然上帝已經被自然科學家趕出了自然界無限的領域,那麼為什麼直至今日的不少科學家,依然信奉上帝,而又能為科學作出巨大的貢獻呢?

基督教崇尚理性,從其本性來說並不具有壓製人類創造力的機製"曆史上火燒布魯諾、軟禁伽利略等科學與宗教激烈對抗的事件,都可歸究為當時的宗教裁判所"在那個時期,教會已演變為專製獨裁的政體,與曆史上任何暴政沒什麼區別,這種行為就連基督教本身也是譴責的"羅馬教會對伽利略的不公正待遇,在300多年後的1979年由羅馬教皇平反了"教會不再用強製的手段控製人們的信仰,而隻提供一種信仰,一種寄托,而這些正是不少人所需要的,信仰自由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

上帝的形象已經在科學家手中得到了徹底的改造"每個人心中有各自的上帝,而且絕不會相同"足球迷心目中的上帝是球王貝利"科學家心目中的上帝,已不是那位六天之內創造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世界,將人類的始祖趕出伊甸園,使人類犯上原罪的那位耶和華了,而是隻有上帝之名,實質全然不同的另外的象征"

1929年4月24日,紐約猶太教堂牧師哥耳德斯坦,從紐約拍了一封僅有5個詞(指英文)的海底電報到柏林,問愛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嗎?"(Do you believe in GoD)並要他也用電報回答"

愛因斯坦當天立即拍回電,1929年4月25日的《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這封回電"回電內容是:

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第20章 人的地位再次下降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喜歡爭論這樣一個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甚至在今天,還有不少人以為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用這個問題來表示不可解決的問題"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一個假問題"也就是說,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有毛病"一般人分析這個問題的思路是:如果先有雞,那雞又從那兒來,雞是由蛋變出來的;若先有蛋,那蛋又從那兒來,蛋是由雞下的"似乎是一個無法擺脫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