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畫的特征
孩子不是按照看到的那樣去畫,而是畫自己感知和經驗過的事物,因為受著年齡的局限,兒童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方式。
(1)透視畫
孩子在畫汽車時,畫外形也要同時把他知道的車內部的一切畫出來。就像通過透視能看到人體內部的情況一樣,把司機、方向盤、腳踏板都畫出來。這種""透視""的畫法和大人的透視畫法完全不同。這樣的例子處處可見:在畫窗子外部形狀時,房子內部的電燈和全家人圍坐在飯桌旁的情景都""透視""地畫了出來;畫衣服的口袋,也將裝在袋裏的物品畫了出來。孩子的這種畫法並不異常,這是孩子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及表現形式,因此,父母不必求全責備,說這不像,那不對,要懂得孩子的繪畫心理活動過程。
(2)展開式畫(把折疊的物品展開)
孩子在畫電車時,會同時把電車的側麵、正麵和後麵都畫出來,並把道路兩旁的樹,畫得倒在道路的兩旁。不僅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而且放寬視野把自己所知道的整個事物都畫下來。展開式的畫法也是兒童畫的特點。孩子的這種畫顯得稚拙、可愛、富於想象力。
(3)把遠處的事物畫在紙上方
孩子們總是先把眼前的事物畫出來,然後再把遠處的事物畫到紙的上方。如果斜著從上方看,就是全景畫式的表現。這也是孩子繪畫思維的正常表現,並不異常,做父母的也不要指責孩子畫得雜亂無章。孩子能夠運用科學的遠近法來繪畫,需要到十一二歲以後。
二、孩子畫畫的心理特征
兒童的思維都是比較具體的。他們在感知客觀事物時,都是一個一個認識的。因此,兒童在繪畫上表現出""突出中心事物""這一特點,想要畫什麼就去畫什麼。
兒童沒有完全建立起合乎邏輯的空間概念。因此,他們不能完善地掌握上下、前後、左右三度空間概念。他們對比例估計的能力發展又比較晚。讓孩子在平麵紙上畫出表現出具有三度空間的畫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孩子的畫就具有一種沒有遠近、沒有前後、沒有大小、任意排列的平麵構圖形式。兒童""求全"",力求表現和反映真實生活,技巧欠缺。這實質是兒童繪畫心理活動的反映。
想象與幻想在兒童心理活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們常常以想象代替思維,把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孩子的知識雖然很少,卻可以不受知識常識的限製,海闊天空地任意想象。他們看月牙像個秋千,就想上天去做遊戲。這一點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區別,成年人見多識廣,想像力反而受到壓抑,自由發揮的餘地受到限製。孩子畫畫時為了表現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考慮自己的技巧能不能勝任。
兒童畫的創作,在色彩使用上也反映出他們的心理特點。孩子們普遍喜歡色澤鮮豔、對比強烈、明快的色調,不喜歡灰暗的色調。孩子認識事物的外部特征,也主要靠色彩,如""紅蘋果""、""紅皮球""、""紅皮鞋""、""紅花""、""綠樹葉""......據有關專家研究,這些顏色本身的特性與孩子的顏色視覺有密切的關係。
色彩的差異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對比感受。因為從顏色本身的特性來分析,在可見光譜上,每一種色調都發出一種做為主體的電磁波長。每當人們接觸時,顏色的主體電磁波便影響人的腦電波,誘導人的情感轉移。如紅顏色的主體電磁波波長是最長的,一旦影響人的腦電波,人的反應是警覺、驚醒。而藍顏色的主體電磁波波長最短,人腦電波反應也就最慢,人感受到的是安詳、深沉。正是由於兒童對顏色具有強烈的心理對比感,所以,孩子畫畫,或大紅,或大綠,或深藍,或凝黑,參差雜錯,不拘一格。這是孩子由顏色對比產生的誇張感受的表現。孩子生理、心理上發展的局限性使得兒童畫具有樸直的心理特征。
三、啟蒙老師是父母
常常聽到父母問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畫畫有發展前途嗎?""""我們不會畫,怎麼去輔導孩子呢?""
事實上,會畫畫的父母總是少數,大多數父母既不是畫家,也不擅長畫畫,隻具備中小學時學過的一點點美術常識。
當然,父母會畫畫對孩子會有直接影響,輔導起來也方便,但不會畫畫的父母也不必為此氣餒。因為,許多孩子畫畫好並不是由於他的父母及祖輩畫畫好而遺傳來的,孩子在幼年時期完全可以借助環境的影響,依靠父母的因勢利導,跨進繪畫藝術的大門。
學齡前的教育主要是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有的,是靠後天的教育獲得的。在這個教養過程中,父母始終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父母作為孩子畫畫的啟蒙老師,首先要對孩子進行藝術情感的教育。家庭環境和人際關係中充滿藝術氣氛與情趣,會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性格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經濟條件可能的情況下,室內的布置力求美觀、樸實、整潔、大方,富有藝術性,牆上的優美繪畫,桌上造型別致、色彩新奇的裝飾品,都會給孩子以美的啟迪和美的感受。
作為藝術情感教育的基本內容,培養孩子對繪畫的興趣、好奇心,則是父母要注意的事情。父母要隨時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在他們高興畫的時候,要多多地表揚鼓勵。孩子做什麼事情往往都沒有常性,針對孩子興趣容易轉移的特點,想方設法鞏固孩子的畫畫興趣,經常變換方式、辦法來引導他們。
常常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可以豐富孩子的繪畫情感與想象力。多帶孩子到野外去玩,可以擴大孩子的生活視野,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變化,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對生活、事物的感受能力。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眼看、腦想、手練的三結合學畫習慣。
總之,父母的啟蒙教育對孩子學畫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老師也不能替代的。首先,讓孩子在玩中畫。
在寬闊的馬路旁、雪白的牆壁上、住房的門上、路邊的電線杆上,凡是有孩子玩耍與嬉戲的地方,都可以欣賞到孩子們的""即興之作""。這些畫,與其說是孩子們在塗鴉,還不如準確地說是孩子們在玩筆、玩顏色。
孩子的繪畫興趣通常和玩分不開。玩的時間長了,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求知的動力,就會用極大的勁頭與信心去鑽研與獲取。這樣就發展了某一方麵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意誌,逐漸地萌發了小小的誌向,培養了作風,久而久之,便可創造出成績。
首先是玩,然後由玩中產生了興趣,又由興趣的牽引走入繪畫的大門。孩子處於幼兒階段時,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手腕骨與指骨比較嬌弱,動作不夠協調,也不夠穩定準確。如果給他們幾支漂亮的彩筆和幾張白紙,他們會無憂無慮、不假思索地畫出一些曲曲折折的線條或歪歪扭扭的圈圈、斷斷續續的點點。此時父母與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沿著孩子思維的路徑引導孩子,例如,可以指著斜線條說:""嗬,天正在下雨""指著圈圈說:""雨停了,太陽出來了,天空多美啊!""可以拿起筆給下麵連在一起的兩個圓圈簡單添上幾筆,說:""看嗬!小雞也跑出來捉小蟲了。""大人們這樣做,能加深孩子對繪畫的理解,使孩子畫畫的興趣得以萌發。形的概念、美的詩情,會像細潤的春雨點點滴滴地滲入孩子們稚嫩的心田。
為了激發孩子學畫的興趣,還可以說出有趣的題目讓孩子畫,如""上幼兒園的路上""、""我的家""。此外,也可以教孩子進行添畫遊戲、塗色練習等。
繪畫是人類表達思想、抒發與交流感情所采用的一種藝術手法。要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還應該培養孩子樂觀愉悅的情緒,使生活中的事物形態、色彩、特征變成孩子自己的豐富多彩的圖畫語言,讓孩子能運用這種語言去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對於成年人繪畫必須講究的技巧與技能,不要讓孩子過多地去效仿。孩子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培養與鍛煉對生活的敏銳的觀察能力、對藝術的真善美的鑒賞能力、對形象的記憶能力,以及對構思的想象能力,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藝術再創造與表現能力。其次跟著變化激發興趣。
教孩子作畫時,要內容豐富,變化才能使興趣持久。
(1)命題畫
命題畫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孩子在某一階段的教育要求,為孩子規定畫畫內容,使孩子根據成年人的要求進行繪畫練習。
作為父母,怎樣要求孩子進行命題畫畫呢?有幾點是必須注意的。首先,大人一定要求孩子畫他們所看到的事情,畫他們所經驗過的事情,畫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選擇能引起孩子想象的題材。
(2)意願畫
意願畫是在教師與父母的指導下,由孩子自由確定內容的畫。孩子在畫意願畫時,不受任何束縛,畫得自由活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事物的認識,在意願畫訓練中,大人既不應替孩子規定內容,也不要教孩子畫什麼形象。在孩子畫畫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啟發與幫助,使孩子將畫順利完成。另外,命題畫與意願畫應該交替著畫。
(3)裝飾畫
裝飾畫是以花紋裝飾某個物體的繪畫,目的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
這種畫的構圖要求有一定的規律,整齊、對稱和有節奏,體現出圖案的美。學習裝飾畫一般在5歲以後進行。畫畫時可將方形、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等幾何形體作為生活中的用品(手絹、盤子、頭巾),預先畫在紙上,教孩子畫;也可以直接剪出各種日用品的紙型,如茶杯、暖水瓶等,要求孩子在上麵裝飾花紋。畫畫時,還可以使孩子認識幾何形體的方位,如幾何形體的中心、角隅和邊緣,以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和畫畫的計劃性,培養他們的空間幾何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使孩子初步接觸本民族的繪畫藝術。
(4)欣賞繪畫
看畫(單幅畫、連環畫)對孩子來說,如同學生看教科書和看小說一樣,孩子非常渴望從中獲得知識,得到樂趣,受到具體而生動的教育。父母應該學會搜集充滿藝術趣味的書冊及圖畫,讓孩子們學會看內容健康、形式優美的畫,在引導孩子看畫之前,自己要了解每幅畫的主題、畫家的意圖和藝術手法,然後,深入淺出地向孩子介紹畫的內容,要講得清楚、明白和自然,並可適當地提問孩子,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導孩子欣賞畫的時候,首先向孩子說明內容、主題,再結合人物的動態及風采來敘述故事情節。介紹內容時要從畫麵的主要形象開始,根據情節逐漸展開,再涉及到其他形象,講出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安排。在此基礎上,再看色彩的真實感和畫麵的環境氣氛。這樣,才能使孩子較深刻地理解畫的內容與主題,畫麵的形象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長時間地的留存。
四、孩子畫畫的環節與關鍵
學習畫畫的孩子們度過第一個無目的畫畫的學習階段後,便進入有目的畫畫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畫畫要借寫生、臨摹、速寫、默寫等繪畫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繪畫能力。
父母可以經常為孩子提供一些範畫觀賞,使孩子從中悟出些道理,學到一些方法,藉以加深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但是不可以讓孩子一味地臨摹,視臨摹為主對繪畫是十分有害的。這樣做,既缺乏生動活潑的趣味性,又會僵化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使孩子成為不愛動腦筋的小畫匠。
在寫生訓練中,注意避免讓孩子長時間對明暗體麵關係精雕細刻。防止孩子形成視覺反映的惰性,失去對生活形象敏銳的反應能力。為此,在孩子進行寫生練習時,最好穿插安排一些速寫練習,鍛煉孩子在短時間內用簡單概括的手法把所描繪對象的主要特征記錄下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