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臨摹、速寫,都是對照實實在在的物體形態作畫。如果把這些方法作為惟一的訓練手段,會使孩子養成很多弊病。假如長時間這樣做,將會助長孩子的依賴性,造成不對照實物或圖像就不能作畫的惡果。因此,必須輔以默寫及其他繪畫方式的練習,以鞏固提高孩子的形象記憶能力,不斷積累眾多的生活感受。讓生活中的事物形態、色彩、特征變成孩子自己的豐富多彩的圖畫語言,讓孩子能運用這種語言去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對於成年人繪畫必須講究的技巧與技能,不要讓孩子過多地去效仿。孩子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培養與鍛煉對生活的敏銳的觀察能力、對藝術的真善美的鑒賞能力、對形象的記憶能力,以及對構思的想像能力,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藝術再創造與表現能力。
五、兒童畫內容與教法
兒童畫具體內容有:
(1)命題畫
命題畫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孩子在某一階段的教育要求,為孩子規定畫畫內容,使孩子根據成年人的要求進行繪畫練習。
作為父母,怎樣要求孩子進行命題畫畫呢?有幾點是必須注意的。首先,大人一定要求孩子畫他們所看到的事情,畫他們所經驗過的事情,畫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選擇能引起孩子想像的題材。
(2)意願畫
意願畫是在教師與父母的指導下,由孩子自由確定內容的畫。孩子在畫意願畫時,不受任何束縛,畫得自由活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事物的認識,在意願畫訓練中,大人既不應替孩子規定內容,也不要教孩子畫什麼形象。在孩子畫畫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啟發與幫助,使孩子將畫順利完成。另外,命題畫與意願畫應該交替著畫。
(3)裝飾畫
裝飾畫是以花紋裝飾某個物體的繪畫,目的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
這種畫的構造要求有一定的規律,整齊、對稱和有節奏,體現出圖案的美。學習裝飾畫一般在5歲以後進行。畫畫時可將方形、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等幾何形體作為生活中的用品(手絹、盤子、頭巾),預先畫在紙上,教孩子畫;也可以直接剪出各種日用品的紙型,如茶杯、暖水瓶等,要求孩子在上麵裝飾花紋。畫畫時,還可以使孩子認識幾何形體的方位,如幾何形體的中心、角隅和邊緣,以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和畫畫的計劃性能力,培養他們的空間幾何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使孩子初步接觸本民族的繪畫藝術。
(4)欣賞繪畫
看畫(單幅畫、連環畫)對孩子來說如同學生看教科書和看小說一樣,孩子非常渴望從中獲得知識,得到樂趣,受到具體而生動的教育。父母應該學會搜集充滿藝術趣味的書冊及圖畫,讓孩子們學會看內容健康、形式優美的畫,在引導孩子看畫之前,自己要了解每幅畫的主題、畫家的意圖和藝術手法,然後,深入淺出地向孩子介紹畫的內容,要講得清楚、明白和自然,並可適當地提問孩子,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導孩子欣賞畫的時候,首先向孩子說明內容、主題,再結合人物的動態及風采來敘述故事情節。介紹內容時要從畫麵的主要形象開始,根據情節逐漸展開,再涉及到其他形象,講出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與生動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安排。在此基礎上,再看色彩的真實感和畫麵的環境氣氛。這樣,才能使孩子較深刻地理解畫的內容及主題,畫麵的形象就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6章 培養孩子對舞蹈藝術的興趣
我們所說的兒童舞蹈藝術培養的根本宗旨在於發展孩子的動作能力,而不是成人化舞蹈的專門訓練。匈牙利人魯道爾夫·拉班被譽為舞蹈界的愛因斯坦。因為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巨匠,發現了宇宙的秘密;而作為著名運動科學家、藝術家的魯道爾夫卻發現了動作的秘密。魯道爾夫徹底研究了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動作活動現象,他發現,嬰幼兒早期許多原始本能的動作活動,雖然多半缺乏功利性目的,但動作本身便是目的,孩子正是借此發展其動作元素,是生命內在能力的表現。所以,魯道爾夫主張各級教育機構在從事係統的舞蹈訓練之前,應先了解各年齡階段兒童自我發展的本能動作活動。
對孩子舞蹈藝術的基礎培養要從兒童本能動作入手,放開動作,發展動作,引導動作是其指導原則。因此了解兒童一些基本動作,如拍手,走、跑、跳、自由搖擺等,知道這些動作的基本特征就很必要。引導要領以及其在舞蹈中的意義是家長必須掌握的問題。
一、讓孩子踩著節奏快樂
在對兒童進行舞蹈藝術培養時要尊重孩子動作的願望和能力、讓孩子自由愉快地動作,提高動作協調性,引導孩子用動作舞蹈去發現,去表現生活中的某些東西,讓人類天性具有的動作表現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在動作舞蹈藝術教育中提高孩子的美感與創造美感的能力。
兒童舞蹈藝術培養的起點和關鍵是讓孩子學習踩節奏,""踩""點而舞。節奏訓練可以在音樂伴奏、口令、兒歌下進行,唱歌,舞蹈前可以先練習拍擊樂曲的節奏。隻有掌握了節奏的孩子,才能輕鬆自然,有表情地舞蹈。
另外,父母親可能會思考是否應該送孩子去舞蹈班學習的問題,我們認為有兩個因素應予考慮:
(1)孩子本身的興趣和性格特征
如果孩子天性好靜,對美術繪畫、手工製作等活動著迷,則不宜壓抑孩子在這方麵的發展。但如果孩子未表現出愛好趨向,而舞蹈表演又利於改變他(她)羞怯膽小的性格,又有一個較好的舞蹈老師,則可以送孩子去學習。
(2)舞蹈老師的輔導水平
所謂好老師不一定要是舞蹈家,但卻一定要是個幼兒教育方麵的行家;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動作表演技巧,但卻一定要懂得音樂對啟發幼兒舞蹈的魅力;不一定要熟練眾多曲目的表演,卻一定要懂得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表現力,懂得什麼樣的音樂伴奏適合幼兒舞蹈。
二、家庭兒童舞蹈動作設計
(1)腳的動作設計
在舞蹈運動中,腳就像一個盡職的記時員。可以通過腳的走、跑、行進、跳躍等動作記錄和把握節奏,它像以地麵為鍵盤一樣,出色地完成樂曲演奏。因此,腳的動作在舞蹈表演中至關重要。
可以利用孩子好動的特點,選擇不同節奏的樂曲,設法鼓勵他隨樂曲速度的變化而運用各種走步和跑步。並試著用足跟、足尖、足內側、足外側踏步或慢移動,體會不同的感覺。
為增加動作的變化,可由基本的走步和跑步過渡到跳步、跑跳步、滑步、跑馬步等。並且將腳的動作與腿的動作結合,如前踢腿、側踢腿、後抬腿時運用自然和諧的腳的姿勢。
這些練習都可以在簡單的音樂伴奏下,重複進行,孩子很喜歡這種遊戲,可以玩很長時間不厭倦。
但是,請家長注意,不要讓孩子用腳踏所有的節奏,簡單明快的節奏用腳表現即可。踏更複雜、更準確地節奏應在學齡期進行,並且宜用其他方法來表現。
(2)手的動作設計
手的動作更精細複雜,它能增強舞蹈動作的協調性和美感。
最基本的手的動作是搖擺雙手、拍手、舒展和合攏手掌,摩擦雙手、手指的不同屈伸等。可以教孩子玩""你拍一,我拍一""的傳統遊戲,它們簡單易學,又富有趣味,多年來一直為兒童所喜歡。
還可以利用手指的不同造型,玩""影子遊戲"",也可以發展手的精細動作。另一種方法是,將十指分別取名或編號,如,""大拇哥"",""食老二"",""中老三"",""無名老四"",""H點點小哥""等,由家長叫一個名,要求孩子立刻有節奏地伸出相應手指。由此引伸,還可以進行手指節奏遊戲。
利用手和手臂的結合,更是可以做出許多動作。手臂就像樹枝,像鳥翼,使動作保持平衡。手臂呈直線弧線與手的姿勢相結合,能做出許多優美的造形。如聰明的小和尚一休,李鳥飛、學花開等等。聽一段輕柔的《月光曲》,家長與孩子對麵盤坐,引導他用手的動作表現如瀉的月光,悄逝的流水,拂麵的輕風......,讓孩子體會到手的動作的抒情性和精巧性。
(3)模仿性動作
模仿性動作是幼兒舞蹈中用得較多的一類動作,運用孩子愛模仿的天性,抓住被模仿對象的鮮明特征,用誇張的動作表現出來,便是幼兒舞蹈中的模仿。
從最常見最簡單的小鳥、小兔跳到較複雜的小鴨走、小馬跑、大象走等,都是易於被孩子接受,樂於被其學習的基本動作。
另外,還有模仿其他人物的典型動作,如戰士的踏步,農民伯伯的鋤地、挑擔了,清潔工人掃地,工人叔叔開車、掄捶等,以及模仿某些情節,如小雨沙沙下,小河嘩啦啦流等。這些模仿性動作形象生動,可以重複練習。孩子在做這些動作時,仿佛被模仿對象再現於眼前,多次重複而興趣盎然,練習本身對他們就是很好的遊戲,因此,在音樂或無音樂伴奏下,都可以教孩子學習此類動作。以後鼓勵他自己觀察模仿,隨著音樂表達自然地做出類似動作。在稚拙可愛的模仿動作中可以表現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一麵。
在兒童舞蹈藝術的美感培養活動中,舞蹈表演更多的是一種手段,是發展孩子動作能力、提高動作表現力、增強其綜合審美能力的手段。父母家長不可功利目的過重,按照規範化機械化的方式去訓練可能使得孩子喪失了對舞蹈藝術的趣味與信心,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第7章 培養孩子的美感素質
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實質上就是學術上所說的美感,我們之所以使用美感一詞,是為了強調""美即美感""的主觀性--是人類主體精神評價對象化世界如大自然、藝術等的一種感覺方式。每個人麵對同一事物時所產生的美感並不都是一致的,但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感覺去觸及到美感:靈魂的愉悅。
人類與它類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有精神世界,精神之""氣""支撐實在的肉體生命,如果離開了這種精神追求、精神信仰,那人類即淪入了黑暗蒙昧的深淵。因此人對於美感有獨特的領略,是因為美感喚起我們生命的生機、感動與美好,它牽引我們回到最後的精神故園。
一、兒童美育的意義
對兒童的美感培育可以起始於母親的妊娠期。讓懷孕中的母親沉浸在愛中,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幽美的大自然與美術作品間,欣賞著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觀看美的影視作品,生活在舒適雅致和睦美滿的家庭環境裏,所有這些帶給母親的美感乃至愉悅的瞬間都會通過遺傳而增強胎兒的健康與美感素質。
嬰幼兒美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用鮮明生動的形象喚起孩子純真的對美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而美好的情感又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動力。因為孩子的美育過程同時也是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他的情感、增長知識、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和觀察力的過程。
學前孩子的學習有一個特點是""玩中學"",隻有他們覺得有興趣,學得愉快時才能更好地掌握。嬰幼兒的美感培育也因此應結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詩歌、故事、音樂、舞蹈、繪畫、山水等藝術和自然讓孩子認識世界、認識美的載體、培養他們的美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