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激活與培養孩子的思維潛能
第8章 序
孩子認識過程的發展,都和思維有著緊密的關係;孩子學習成效的優劣,取決於他的思維過程和實現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一般說來,思維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開發、訓練和培養。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不同層次的思維潛能,所以,""望子成才""的父母們要在早期的家教中,對孩子思維潛能的激活和培育,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和負有很大的責任。
第9章 思維的定義
對思維的科學的解釋,曆來很多。我國學者田運在《思維科學》一書中,對思維作了較為詳盡和係統的解釋。
一、腦科學的解釋
腦科學實際上是一門綜合科學,它包括腦物理學、腦化學、腦神經生理學等。它的基本層次有這樣三個,這些學科都從自己的角度對思維作出了科學解釋。
(1)腦神經生理學對思維的解釋
到現在為止,還是巴甫洛夫的兩種信號係統的理論是對思維較完整的解釋。巴甫洛夫把人體在神經係統參與下對體外和體內刺激的反應即反射區稱為無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在條件反射中,又把作用於人的各種條件刺激物分為兩個係統:第一信號係統和第二信號係統。凡是引起暫時性神經聯係的那些具體的條件刺激物叫第一信號;由第一信號所引起的大腦皮質上暫時神經聯係係統,叫第二信號係統。吃過臭肉的人一旦聞到臭肉味就會惡心,這就是第一信號係統活動。第一信號係統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但人還有動物所沒有的第二信號係統,這就是由語言文字這種信號所引起的大腦皮質上的暫時神經聯係係統。如果聞到臭肉味或看到臭肉就引起惡心是第一信號係統活動,那麼,聽到別人講到臭肉味時也會引起惡心,這就是第二信號係統活動。在這裏,語言代替具體刺激物起著信號作用。遊覽過西湖的人當再讀到描寫西湖的詩句或散文時也會引起身在西湖時的那種對於秀麗景色的歡快感覺,這也是大腦第二信號係統的作用。巴甫洛夫認為人之所以能夠思維,就是由於在人的大腦中存在上述兩種信號係統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他說:""如果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感覺和表象對我們來講是現實的第一信號,是個體的信號,那麼,語言,首先特別是從語言器官到皮層去的運動刺激則是第二信號,即信號的信號。它們是現實的抽象,並可以進行概括,這就組成了為人類所特有的高級思維,這種思維首先創立了一般人類的經驗,而最後創立了科學,即人類對周圍世界和對自己進行最高理解的工具。""
(2)思維的腦化學解釋
60多年前,著名的奧地利神經病學家弗洛伊德曾預言:""有朝一日,每一種精神活動都可追溯到同腦的化學變化有關。""事實表明,他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人體感覺引起的神經衝動是通過多巴胺和乙酰膽堿等神經遞質來傳遞的;脾氣急躁的人,腦中去甲上腺素含量較正常人高;促黑素細胞激素與思維效率有關;腦啡肽從後腦遊移到前腦會誘發癲癇病;孕婦如果缺乏蛋白質,會對嬰兒的智力造成災難性影響,這種影響直到第三代才能恢複;老年人適當使用加壓素,會明顯增強記憶力。瑞典的生理學家海登發現,當大鼠處於被迫要學習某種技巧的情況下,腦細胞中RNA的含量明顯增加。RNA可能與學習記憶有關。思維的腦化學解釋,目前還處在實驗、分析和積累資料的階段。
(3)思維的腦物理解釋
對思維作出腦物理學的解釋同樣也處在積累資料的階段。目前已經有了初步的實驗材料。大腦的思維活動是無形的,近年內問世的正電子層析攝影裝置為探測大腦中的思維活動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原因是,腦細胞活動時消耗一定量的葡萄糖,利用放射同位素,並用電子計算機控製的三維攝影機描繪,或獲得同位素在腦內的分布圖,就能發現某種思維活動相應的區域。利用這種工具發現,當人們辨別音符時用左腦,而在記住曲子時,多半用右腦。並且發現癡呆病人腦中的視覺區和聽覺區無異常變化,而負責推理和邏輯思維的部位活動顯著減少。
腦電波是大腦思維活動的記錄,腦電波波形不僅可以發現大腦疾病,而且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腦電波與思維活動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可以從電波分析思維的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克萊因斯報道說,他根據對腦電波的波形能說出受試者正在注意什麼顏色。美國密蘇裏大學的研究人員約克已能把一部分腦電波翻譯成詞,他們已鑒別出27個詞的腦波圖形。美國學者斯佩裏則力圖對於學習、記憶、意識、條件反射等高級神經生理功能要""在分子水平上作出某些更好的回答""。
近20年來,出現了對思維作出腦神經生理學、腦物理學、腦化學的綜合解釋的傾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斯佩裏等人提出的思維的大腦神經回路說。美國的斯佩裏、法國的尚格認為,大腦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回路是思維產生的生理基礎。
回路說認為,人的思維為什麼幾乎是無限的,因為大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與3萬個神經元互相連接,大腦中有1014-15個結點,能形成極大數量的神經回路,每一回路可能與某一思維內容相對應,因此,人腦的思維容量極其巨大。
各種思維方式也可能與神經回路的構成方式有關,有的回路是收斂型的,不斷摒棄一些次要的信息,而集中了最主要的信息;這類回路與抽象思維有關,有的回路是發散型的,這可能與聯想思維有關;有的回路會突然接通,這可能與靈感思維有關。
在巴甫洛夫之後,從腦神經生理學角度對思維提出新的解釋的還有思維互補說。這個解釋有實驗事實作為根據,但總的來說,還不夠成熟,沒有像巴甫洛夫的第二信號係統學說那樣得到廣泛的應用。
二、生物學的解釋
對思維做出生物學的解釋最成功的要算是皮亞傑了。思維、智慧在他看來就是適應,並且:""是一種最高形式的適應""。適應本來是達爾文學說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指生物體在環境作用下發生的變異,皮亞傑把它移用來說明思維的本質。他認為,不僅在生理水平上機體要適應環境,而且在心理水平和認識水平上也都存在著機體對環境、主體對客體的適應,並指出心理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適應是生物適應的直接延伸。心理和認識的適應結果就是建構和不斷地重建與客體相應的認識結構。人的思維則依賴於這個認識結構。這個認識結構皮亞傑又稱為圖式。主體對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的,而是表現為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又在適應活動中通過同化和順應表現出來。同化就是熟練運用已有的圖式對外部信息進行過濾改造,使之變為主體所能吸收的形式。順應是當客體作用於主體而主體的圖式不適應客體時,調整主體圖式,使之適應客體。思維的圖式有原始觀念圖式、經驗圖式,推理運算的圖式等等。運用頭腦中已有的思維圖式去理解外來的信息,對它進行加工改造這就是思維的同化;在現有思維圖式對大量外來信息不能解釋,圖式與現實相悖的時候,則改變和調整思維圖式,使之能夠容納與消化這些外來信息,這就是思維的順應。把客觀現實中的一切都要拉到現有的思維圖式中來加以解釋和處理,而且把不能解釋的東西也應用到現有圖式中來加以解釋和處理,這就是同化作用的誇大;與此相反,客觀現實中的任何差異都要引起思維圖式的改變,思維圖式像走馬燈似地頻繁更迭,主體沒有任何稍微穩定的思維圖式可循,這就是順應作用的誇大。同化作用的誇大和順應作用的誇大都不利於正確地認識客觀現實,因而要力求使兩者的作用恰到好處,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兩者作用的這種適宜狀態稱之為平衡。主體對同化作用和順應作用進行有意識的及時的調整和控製,稱之為自我調節。平衡是通過自我調整來實現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主體可以自我調節,但當條件發生了變化,或者客體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主體已經不能主宰自己的時候,自我調節失靈,平衡隨之打破。這時,新平衡在經過主體和客體的新的水平上多次相互作用之後才能建立起來。新平衡的建立意味著思維圖式的更新。
思維是什麼?如果把生物學的解釋變成一條簡單定義,那就是:思維是機體通過智慧和理性對環境作出的一種適應。
三、心理學的解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思維就是具有意識的頭腦對於客體的反映。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特殊物質,是迄今所知道的最複雜的物質,是思維的器官,這個器官天然能夠反映客體,這種天然的反映形式就是感覺。就此而言,人腦和動物的腦是一樣的。人腦和動物腦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人腦可以產生意識,可以用意識裝備起來的頭腦去反映客體。而用意識裝備起來的頭腦反映客體,這就是思維。頭腦裝備意識,乃是後天的過程。先天遺傳的頭腦,隻是具有產生意識、裝備意識的潛能力,至於它生產意識的現實能力和被人類意識裝備起來變成能思維的腦,那是在社會環境下經過後天的學習和實踐才實現的。心理學證明:遺傳隻能給兒童發展提供物質前提或可能性,不能預定或閱覽兒童心理的發展,特別是不能預先就決定他頭腦中存在什麼意識,就天然地能夠進行思維。一個言語器官生來很健全的兒童,如果出生以後不與人類社會接觸,就不可能學會說話,也不可能進行人的思維,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人腦不能遺傳意識,不能離開社會環境而天然地就在頭腦裏發生意識,因而也不是天生就會思維。健全的頭腦是進行思維的必要條件。
人腦作為思維器官,具有複雜的生理、物理、化學過程,但這還不是意識的源泉,人們隻有在社會實踐中同客觀世界發生聯係,才會產生意識。意識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從這一方麵來看,意識也就是知識;從另一個方麵來看,意識又是自覺攝取知識的運動。一個新生的孩子,他頭腦既無知識,也不會自覺攝取知識,是成人自覺地教他去攝取知識的。成人的這種自覺逐漸地傳給孩子,變成了孩子的自覺,使他開始了自覺攝取知識的活動,並且逐漸在頭腦裏積累起知識,使無意識的頭腦變成了有意識的頭腦。孩子若不是成人或社會教會他去科學自覺攝取知識,他就永遠不懂得去自覺攝取知識。
如果把上述三個方麵的內容綜合起來,大致上我們可以對思維的涵義作如下表述:思維是具有意識的人腦對於客觀現實的本質屬性、內部規律性自覺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是發生在人腦中的信息變換。人腦可以看作是一個特殊的信息變換器。機器(指智能機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發生在人腦中的信息變換,某些靈長類動物的腦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模擬發生在人腦中的信息變換,這也是思維,但這是一種模擬性思維,和原生於人腦的思維是不同的。
四、思維的發生發展對孩子智力開發的意義
思維的發生發展標誌著孩子智力活動出現了質的變化,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麵:
(1)使孩子的智力結構得到了完善與提高
思維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也是人類智力結構的核心部分。孩子思維的產生,不僅標誌孩子具備了完整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標誌孩子的智力結構有了核心部分,使孩子的智力結構得到完善和提高。從這個角度看,思維的產生,才使孩子智力開發具有真正的智力意義。
(2)使孩子其他智力因素產生質的變化
思維是認識活動的核心,它參與其他的智力因素之中,使其他智力因素更加具有理解性、概括性和深刻性。例如,孩子的觀察活動,在年齡小的幼兒,由於沒有思維參與,觀察得很膚淺,隻能把看到的表麵特征堆積起來,缺乏理解和概括。年齡大的孩子的觀察,有思維參與,就能將觀察到的表麵特征概括起來,進行理解,找出內部聯係,使觀察深刻化。
(3)促進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思維滲入孩子的情緒領域,使孩子情緒進一步複雜化,並使高級情感產生有了可能。思維的發展使孩子行動的有意性增加,這就促進了孩子意誌行動的發展。思維的發展使孩子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製,這有利於自我意識和性格的發展。思維的發展也使孩子開始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考慮自己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性後果,產生責任感,這使孩子社會性得到發展。
第10章 孩子思維的發展特性
從孩子智力開發的角度研究思維的發展特性,不難發現,孩子的思維發展是有層次的,主要表現在思維方式的變化,思維形式的改變和思維過程的發展上。
一、思維方式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思維方式的發展先後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就是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萌芽態的抽象邏輯思維。後一種思維方式以前一種思維方式為發展的基礎,但後者不能取代前者。三種思維方式代表了孩子思維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
(1)直觀行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