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激活與培養孩子的思維潛能(3 / 3)

6歲的李雨婷,思維的邏輯性十分出色。如有這樣一個問題:某倉庫裏有7個車頭,25個車輪,把它們全部用起來能裝幾輛三輪車和幾輛四輪車,請你用32根火柴迅速擺成。在思考這一問題時,她首先取7根火柴擺出7個車頭,接著在每個車頭下方放4根火柴,擺到第6個車頭時,隻剩下一根,將其放在第7個車頭下,經調整,迅速擺成。總共隻花了3分鍾(規定4分鍾)。

可見,要培養未來的神童,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十分重要,那麼,如何掌握好孩子的思維特點呢?

二、關鍵環節:掌握孩子的思維特點

父母們必須清楚孩子的思維與成人大不相同,孩子的思維活動一開動始是以實物和活動為基礎的,思維在具體的感知和行動中進行。孩子看見了布娃娃才會想起用布娃娃做遊戲。如果媽媽拿走了布娃娃,孩子的思維也隨著布娃娃一同消失了。當抱著心愛的布娃娃做遊戲的時候,倘若沒有看見奶瓶、小勺、小碗,他就絕不會想到給布娃娃""喂飯""、""喝水""。生活中還常常發生這樣的現象:當您給孩子一套積木,要求他先想好怎樣搭以後再開始玩時,孩子卻憤憤不平地抗議:""我不要想,我要搭!""當一塊一塊積木累積堆高了,孩子會高興地叫起來:""啊,房子!我在造房子!""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孩子不會先想好再行動,而隻能是一邊行動一邊想,一旦動作停止或轉移,思維活動也就停止或轉移了。這種直覺行動思維的典型特征正是人類思維的初級形態,一般大約發生在3歲左右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進入幼兒期(3~7歲),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步發展起來。這一特點在5歲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思維主要是依靠具體形象和已有表象來進行。當孩子思考3+4=?時,其頭腦中思考的必然是""3根香蕉加4個蘋果""或""3顆糖加4顆糖""。如果遇著一位年齡比您的孩子小,按輩分應稱作""阿姨""的人,那就有趣了!您的孩子一定不願叫""阿姨"",因為在孩子看來,阿姨應該是與媽媽差不多的形象,而比自己小的人隻能是妹妹。

更為有趣的是,一位老奶奶摟著自己心愛的小孫子感慨萬分地說:""孩子,你真幸運!奶奶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卻是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而5歲的小孩子想的卻是,黑暗的舊社會一定是黑乎乎的,走路必須用燈照明才行。

孩子6~7歲時,隨著語言的發展和知識經驗的增長,開始在孩子的大腦中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也就是說開始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了。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對事物的了解不僅停留在現象上,而常常是""追根究底"",提出的問題涉及到事物的本質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類似""星星為什麼不從夜空中掉下來""、""下雨前螞蟻為什麼要搬家?""的問題令你難以招架。他還能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例,理解和掌握""勇敢""、""認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等等一些抽象概念。當孩子不慎重重地跌了一跤,他會強忍疼痛,竭力裝得若無其事的樣子,嘴裏自我標榜:""我很勇敢,我才不怕疼呢!""那副天真的模樣讓父母忍俊不禁。

抽象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典型形式,也是人類思維的最高級形式。要造就一位未來的神童,就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孩子思維與成人不一樣,還表現為孩子的概括能力比較低。兩歲左右的孩子常常把走路搖搖晃晃、呷呷叫的物體都叫做""呷呷鴨"",而指著小貓、雞毛撣子、毛皮領子等毛茸茸的東西均叫""貓咪""。這可以說是孩子最初的概括,它隻是依據事物某一種外部特征,如顏色、形狀、聲音等進行概括,僅僅是一種最初級的概括。進入幼兒期(3~7歲),孩子的概括也大多是依據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質特征(一般是功用性特征)進行。比如孩子常常是這樣概括""鳥""的共同特征:""會飛的是鳥""。

在進行判斷推理時,孩子也不能根據事物內在的聯係進行判斷推理。生活中常出現這種有趣的現象:孩子聽家長說不能喝生水,喝了生水要生病,於是他就往金魚缸裏倒開水,結果金魚全死了。媽媽剛買回來一個布娃娃,孩子卻用水往它身上澆,並且理由十分""充足""--布娃娃也要常洗澡。在理解問題也很直接和膚淺。媽媽吃了酸酸的東西以後說:""我的牙都酸掉了!""孩子聽了以後卻非常關心地說:""掉到哪兒了?我看看。""如果您把等量的水從大瓶子裏倒入小瓶子,孩子卻認為:小瓶子裏的水要多得多。另外,據心理學工作者對3~7歲兒童數概念和運算能力發展的研究資料表明,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是從計數開始的,先是口頭數數,接著能按物點數,最後是說出物體的總數。

一般說來,3歲左右孩子能作小範圍的唱數和點數。4歲左右的孩子點數後能說出物體的總數,這時的孩子已會按照媽媽說出的數目拿出相應數目的桔子,也就是說能按數取物。他還會利用實物進行數的組成和分解,如將10顆糖分成6顆和4顆,知道4塊雪餅和5塊雪餅合起來是9塊雪餅。到了6~7歲,通過學習,孩子可計數100或100以上,會進行20以內的加減運算。

然而,神童的概括水平、數概念和運算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普遍超過了一般兒童。

兒童教育工作者通過實驗和測試,科學地證明:思維超常孩子的類比推理成績在不同程度上超過了比他們大2到5歲的兒童的平均成績。以上講述的孩子思維的幾個特點,無法區別其側重。作為父母在平時生活中應時常觀察孩子的思維表現,隻有掌握好孩子的思維特點,才能找出相應的激活和培養孩子思維潛能的方法,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實踐證明,一個人能否成為有用的人才,與早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分不開的。人在幼年時,主要根據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維,而很少根據事物的本質特點或事物的內在聯係來思維。

因此,這時父母們應向他們提供大量具體、生動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現在,國內外圍繞如何提高孩子思維力,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訓練方法。這些方法有的可以改善某一種思維品質,如改善思維的獨創性,有的對孩子的思維品質也能產生良好效應。

三、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知覺,是一個主動的知覺過程。觀察力就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思維在觀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將觀察稱為""思維著的知覺""。

觀察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它是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成功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重要保證。蘇聯近代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讚科夫根據他對學習後進生的長期研究,認為""後進生""的普遍特點之一是觀察力薄弱。

(1)培養觀察興趣

觀察興趣必須在觀察的實踐中培養。父母可以有計劃、有選擇地引導孩子去觀察他所熟悉、所喜愛的事物,如經常帶領孩子觀察大自然,參加旅行、參觀等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孩子的觀察內容。在孩子進行觀察時,要圍繞所觀察的事物或現象,講一些有關方麵的科學道理或傳說故事,以激發他的興趣。例如,孩子發現樹葉有稠密的一麵,也有稀疏的一麵,原因在哪兒呢?可引導他進行有關的思維活動。原來是朝南的一麵得到陽光較多,所以枝葉稠密。在引導孩子觀察時,還要注意啟發孩子對觀察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

(2)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首先,要養成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觀察習慣。觀察的效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於觀察的目的、任務是否明確。目的不明確,往往對事物的感知容易片麵和模糊化,甚至熟視無睹。有明確的觀察目的,有觀察的中心和範圍是保證觀察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其次,為了確保由觀察搜集到的材料的可靠性,還應養成重複觀察的習慣。尤其是觀察短暫的現象,更要注意重複觀察,精密周到,否則可能造成觀察的錯誤。善於觀察的人,就在於能夠感知到別人所忽視的微小而卻有重要價值的方麵。再有,養成及時作觀察記錄的習慣:①要求在觀察過程中及時記下觀察所得材料。為了避免遺忘,保證準確性,不能隻憑記憶。尤其是觀察的內容越複雜,細節越多,記憶就越不可靠,而且時間越久,印象就越模糊;②要求在觀察之後及時整理記錄,作口頭的或書麵的總結。

(3)進行有計劃的觀察訓練

訓練的方法步驟應該根據年齡特征和現有知識水平進行。如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從看圖說話、看圖寫話開始。對稍大的孩子可以寫觀察作文。其訓練的原則是:先寫簡單的事物,後寫複雜的事物;先寫靜物,後寫""動物""(有動作的或會動的事物);先寫室內的,後寫室外的;先寫孩子較熟悉的身邊事,再寫較生疏的周圍事;先進行片斷訓練,後進行整件事的篇章訓練。

總之,科學地觀察生活,就能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麵,豐富認識,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

四、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有創見的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有助於孩子將來的發明創造。

(1)發展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從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探索,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發散思維往往會產生某些新奇、獨特、不苟同於傳統的思想,因而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有意訓練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是發展孩子發散思維的基本手段。

流暢性是指單位時間內發散項目的數量,就是說,對某種刺激能很流暢地作出反應。其項目越多,反應越迅速,則思維流暢性越好。如給被試者一張圖片,要求在一定時間內講一個故事,講得愈多,表示流暢性愈高。變通性指發散項目的範圍或維度,即隨機應變的能力。範圍越大,維度越大,則變通性越大。例如,隻知道石頭可以作建築材料(蓋房、造橋、鋪路),那麼,思維隻在同一維度內發散。如果還能說出石頭可以打狗、壓紙、當尺子劃線,甚至還可以救人(如司馬光破缸救小孩的故事)等等,那麼思維就在不同維度內發散,其變通性就大得多了。獨特性指發散的項目表現出某些獨特的思想或獨到的見解,就是說,對刺激作出不尋常的反應,具有新異的成分。

(2)鼓勵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指未經逐步分析,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這是一種不經曆一般的認識程序就獲得關於對象本質的直接認識的形式,是思維的邏輯片斷,卻表示認識過程中非邏輯的跳躍。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由於澡盆的水往外溢出,使他突然有所領悟,從而發現浮力定律。

如何鼓勵孩子進行直覺思維,許多研究者建議:①應當為孩子創設一個能產生良好心理效應的心理環境。例如,沒有心理壓力,一個鼓勵的眼神,輕鬆和諧的良好家庭氣氛,優秀的傳統意識等;②鼓勵孩子對問題進行近似合理的猜想、假設和即興回答;③多讓孩子有機會取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經驗,有助於簡縮思維的過程;④教會孩子善於捕捉突然躍入腦際的瞬息即逝的新念頭、新形象,並隨時把它記下來。

(3)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培養""創造個性""

孩子在創造性活動中常出現的思維障礙,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這些方麵:①思維定勢,指的是由於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使人的思維方式固定化、刻板化,從而影響了對問題的解決;②思路狹窄;③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④感知不敏銳;⑤不善於運用多種感官;⑥功能固著,隻傾向於對某一物體的功能(如性能、用途)產生固定的觀念,因而在解決問題時影響到靈活地運用該物體;⑦害怕失敗,不敢冒險;⑧循規蹈矩,自我限製;⑨過分尋求與別人一致;⑩尋找惟一正確答案;動機過強或過弱。中等動機強度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水平,過強或過弱都會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抓不住問題的關鍵點;喜歡精確、邏輯,避免模糊、非邏輯;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應該是十全十美的;不會幽默,把學習和遊戲截然分開。

此外,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僅與人的智力因素有關,而且和一係列非智力因素的個性特征也是相關的。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傾向""可能是由眾多特征構成的,其中包括種種才能和一個人之所以不同於另一個人的組織方式方麵的其他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人的毅力、自信、克服自卑感、熱情、勤奮、責任感等人格特點,在取得成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積極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誌、強烈的責任感等品格,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