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激活和培養孩子的記憶潛能(2 / 3)

第16章 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和培養他的思維能力

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和培養他的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在培養孩子積極的思維過程中進行記憶訓練,這樣不僅發展了孩子的記憶力,其他的認知能力也同時得到了發展。那種單純的機械記憶,孩子有口無心,並不一定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一、注意發展孩子的有意識記憶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當孩子掌握了語言這一工具後,他的有意識記憶逐步發展了。若想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就得重視發展孩子的有意識記,這一點很重要。

年齡越小,記憶的直覺形象性就越明顯。這是由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所決定的。對於這些具體的,可以看,可以摸,甚至可以聽到嗅到的東西,孩子往往很容易記住。這一時期,形象記憶明顯優於語詞記憶。目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看圖識字教學法,根據也就在於此,並已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幼兒由於年齡小,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所以在他的記憶中,機械記憶所占的比重往往較大。孩子往往喜歡重複,對故事百聽不厭,也喜歡背誦。這對於提高孩子的記憶力,積累知識大有益處。但並不否認此時幼兒已開始有了意義識記。前麵提到的歌德小時候,母親每天給他講一個故事,但總保留了故事的結尾。第二天,小歌德向母親複述故事,還被要求編一個故事結尾,這樣他才能從母親那兒再聽到一個新的故事。在歌德複述故事中,已不可能是逐字逐句地機械背誦,這裏已加上了他的理解和想像,有所發揮,有所創造了。也許正是由於童年時期的這種遊戲,孕育了一代文豪。

二、防止因強迫學習而破壞記憶能力

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從腦神經的生理機製闡明了遺忘這一問題的本質。他指出:記憶是大腦皮層暫時神經聯係的建立,而這種暫時的神經聯係由於沒有得到強化,隨著時間的流逝,暫時聯係也隨之消失了。比如早年學習的知識或技能,長期不運用也不複習,就會被遺忘了。同時由於外界的強烈刺激,或者人本身的緊張情緒,也會產生遺忘。這就是有些學生在考場上容易怯場而影響考試成績的原因。再者,由於疲勞,大腦神經細胞的活動能力會降低甚至喪失,這也是大腦神經細胞的一種自我保護能力。因此家長在引發孩子興趣和熱情的同時,切不可不切實際,不科學的強迫孩子做事,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特別不能在孩子已經疲勞的情況下還迫使他們學習,否則隻能是欲速而不達,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厭學心理,破壞他們的腦力。如果在孩子的興趣剛剛萌芽時就把它無情地毀滅掉,無異於扼殺了孩子的天賦,遏製了孩子智能的正常發展。木村久一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這話是有道理的。

三、教會孩子增強記憶的方法

前麵曾述及,人腦的記憶潛能是巨大的,那麼如何充分發揮這種潛能?關鍵就在於掌握一套科學的記憶方法。

(1)重複記憶法

即讓孩子反複重複來鞏固記憶。這種方法更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家長完全不必擔心孩子會對此產生厭惡情緒,因為孩子本來就喜歡重複。同一個故事他可以百聽不厭。當然你在重複的時候,可以采取一些變化的手段,比如邊講故事邊做些手勢,或者在故事敘述時向孩子提幾個問題,甚至可以讓孩子接著講,以提高孩子的興趣,提高記憶的效果。反複感知事物的結果,就會在孩子的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聯想記憶法

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聯想能力。神童常常具有善於聯想的特點。前文述及曾獲國際""菲利亞""獎章的小詩人劉倩倩的詩歌《請你別問我為什麼》,就是由《賣火柴的女孩》的形象聯想而寫成的。科學上的許多發明發現也是由聯想引起的:牛頓由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由開水衝擊壺蓋而發明蒸汽機。

(3)直觀形象記憶法

根據幼兒記憶的直觀形象性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幫助孩子記憶。實驗證明:直觀形象記憶法是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孩子模仿電視廣告或卡通片中人物的語言,而且惟妙惟肖。另外直觀形象記憶法常常可以跟遊戲結合起來,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接受新知識。

維納小時候曾有過一大堆玩具,如小蒸汽機、小型電動馬達、萬花筒、幻燈機等等。在玩這些玩具的過程中,使他獲得了許多淺顯的科學知識,而這些知識為他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激發了他強烈的求知欲望,最終使他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4)歸類記憶法

如果把記憶喻為知識的倉庫,那麼隻有把知識歸類,倉庫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它的儲存能力。有人曾用歸類法來教孩子識字,效果不錯。這是利用了漢字的特點,用基本詞來帶形聲詞,如:井、阱;青、請、清、情、晴、精。這樣認字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一串一串的,便於孩子記憶。有人還利用這種方法歸類了英語單詞速記竅門,這些方法實踐證明都是行之有效的。

(5)歌訣記憶法

一般有節奏押韻的材料,便於記憶。如果能充分利用孩子的機械記憶,讓他們從小背一些兒歌、詩歌(要注意選擇孩子容易理解的),對於開拓孩子的知識麵,開發智力大有益處。另外也可以把某些知識用孩子喜愛的歌謠方式傳授,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6)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

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耳、眼、口、手)來參與記憶活動,能提高記憶的效果。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用三種方法讓三組被試者記憶10張畫:

第一組:隻告訴畫了些什麼。

第二組:給被試者看這10張畫。

第三組:給被試者看這10張畫的同時告訴被試者畫中畫了些什麼。

過一定時間後,測試被試者的記憶結果,結果如下:第一組記住了60%,第二組記住了70%,第三組則記住了86%。可見利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能大大地提高記憶的效果。

總之,母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給孩子安排一些有利於增強記憶的刺激,培養記憶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恐怕應該說,隻有豐富的童年生活及感覺經驗才是兒童早期記憶發展的沃土!

第17章 指導孩子掌握記憶技巧

記憶技巧是指在記憶過程中,人們利用來提高記憶能力的一些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技巧。

記憶技巧與記憶方法既有聯係又有所不同。記憶方法是把所要記憶的材料,根據記憶規律進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以達到有利於記憶,從而提高記憶能力。而記憶技巧則是指在記憶過程中需要具備的態度、智力準備及時間安排。記憶方法隨材料的不同而需要有所改變,而記憶技巧則幾乎適合於各種內容。

在廣義上說,記憶技巧可以視為記憶方法。

在一些有關成人記憶的著作中,記憶技巧和記憶方法一般是作為一個專題研究的,本書之所以把兩者分開,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掌握一些記憶方法還較難,而掌握一些記憶技巧則是完全易行的。同時,我還想強調的是:這些記憶技巧孩子越早掌握越好。因為它們對於記憶能力的影響,往往要勝過記憶方法的作用。

記憶技巧有許多方麵,下麵是一些孩子需要盡早掌握,同時又是孩子能夠很快掌握的記憶技巧。

一、具有明確的記憶目的

記憶目的,是指在記憶過程中,需要重點識記,並盡可能保持在大腦中,以便能夠再認或再識的內容,即人們所要掌握並記憶住的內容。例如,有人給他的朋友出了一道算題,讓他計算電梯中的人數。題目是:電梯從12層開始下來時有11個人--

下一層:下3人,上2人

再下一層:下5人,上9人

再下一層:下7人,上3人

再下層:下6人,上8人

再下一層:下4人,上11人

再下一層:下3人,上5人

當這人問朋友電梯裏還有多少人時,他馬上說出有21人。可是當問他電梯現在在第幾層時,他卻回答不上來。是這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難嗎?不是,而是因為這個朋友並沒有記憶這個問題,即沒有把這個問題視為記憶目的。對於成人來說,記憶目的一般是不成問題的,因為成人都知道自己需要記憶哪些內容,而對於孩子而言,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前麵說過,孩子由於學習動機尚不明確,自我控製能力較差,因此,在記憶活動中,多表現為無意識記,即多數是在無明確記憶目的的情況下進行識記的。他們常識記那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在學習中常表現為成人要求孩子記憶的,孩子沒有記憶住,卻記憶住了許多成人沒有要求的,因為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更感興趣。

培養孩子記憶的目的性,是一個急需盡早進行的工作。家長要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孩子,要求孩子能夠做到,在識記前要目的明確。如在識記前家長可以反複問一下:""我們要記住什麼呀?""這樣不斷地強化,就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培養出孩子具有明確的記憶目的性。

二、識記時注意力高度集中

注意力是記憶的門戶,沒有注意力,就談不上記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信息就不容易進入人的大腦,並且即使進入了一些,也會因為印象不深而很快遺忘。

為什麼注意力高度集中就能加強記憶能力呢?這是由大腦的神經活動的規律決定的。大腦活動的規律是興奮與抑製相互結合。當某個區域興奮時,會引起鄰近其它區域的抑製,這叫""負誘導"";當某一區域抑製時又會引起鄰近其它區域的興奮,這叫""正誘導""。當我們記憶時如果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某一特定區域就會產生強烈的興奮,從而造成其它區域的抑製,記憶材料就會在這一區域留下深刻痕跡,不容易遺忘。相反,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大腦中就會有許多區域同時興奮,這樣識記的材料就不會在大腦中產生強烈的印象,記憶效果當然就不好了。

《解放日報》曾介紹了一位""記憶超人""--湖南省寧遠縣冷水鄉黨委書記周本瑞。他記憶力驚人,一篇3000多字的社論,隻要連看三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他記憶力之所以好,主要是因為他無論在什麼條件下,注意力都能高度集中,使記憶能力超水平發揮。

另外,生理學的研究還表明,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有利於乙醛膽堿的大量釋放。乙醛膽堿是一種大腦神經物質,能促進人的記憶。

孩子注意力較差,由許多原因造成。家長要給孩子造成一個觀念,即要想記憶力好,就必須注意力集中,不能分心,不能一邊學習,一邊想別的事情。有了這個觀念,家長再結合本書給出的注意訓練方法,就能有效地發展孩子的注意力。

三、讓孩子懷著愉快的心情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