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教學方法選擇的藝術 第四章選擇教學方法的注意事項
(一)注意反饋調控優化課堂結構
1.選擇教法要注重信息反饋
傳統教學簡單地把課堂教學過程當作一個信息單向流動過程,嚴重阻礙了課堂教學結構整體功能的發揮。因此,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最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選擇教學法時,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反饋對教學的調控功能,保持信息暢通,使教學活動處於動態平衡之中。針對過去的教師→學生單向信息流通結構,要建構一種多向信息流通結構,在這種課堂教學結構中,既從係統論觀點看,課堂教學結構是一個信息流動過程,要保持這個過程暢通運行,必須有信息反饋。所謂信息反饋,簡單說就是通過教學評價把學生學習的情況反饋給學生和教師的過程。比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就是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把學生的學習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進行比較,對那些沒有掌握教學任務的學生進行矯正性教學,然後再作評價,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反饋和強化過程。課堂教學結構各個環節之間,以及課堂教學結構之間的轉換,都以信息反饋作調節手段。可以說,沒有信息反饋,就不可能有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和教師自己的教授活動環節中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等因素之間達到合理組合;也不可能合理實現教學過程之間的轉換,最終難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課堂教學結構諸因素的優化組合,要靠信息反饋加以保證。
2.選擇教法應著眼於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著眼於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和協調,正確做法是以一法為主、多法為輔或兼顧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是絕過的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是各種方法和手段的綜合、交替運用、互相滲透、相互融通、相互補充、形成合力,產生整體效應和作用。
(二)注意靈活性和調控性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注意靈活機動,絕不要機械地照搬。從"三論"的理論認識,教學過程是個動態的可控製的係統。教師應預測到教學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從多方麵做好準備,以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以獲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注意積極性與整體性
選擇教學方法,應有利於教育與教學的統一;有利於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積極主動地學習,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的整體發展。簡言之,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麵提高。
(四)注意科學性與藝術性
任何教學方法的確定和選擇,教師不是隨意的,是有科學根據的,其根據在於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同時,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一"規律"就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學科的教學原則,確定和選擇各種教學方法,都是在充分地貫徹教學原則。任何一條教學原則都不是萬能的,脫離總的體係來應用這些原則,是不會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如果有成效的話,可以說都是教學原則在實際中正確運用的體現,不管是自覺的或者是不自覺的。
教學方法具有藝術性,教學方法的確定和選擇盡管要有科學依據,有規律可循,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卻不是像機械轉動一樣,按照一個固定的程序進行運轉,而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善於對教學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造、再加工,靈活地運用於教學實踐中。這是因為教學方法受多種因素製約。教學因素的複雜性、多樣性,決定了教學方法也應具有多樣性。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隨著教學活動的發展,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學習表現也會有新的變化,教學方法就要適應這種變化。當學生對所學的課題不重視時,要采用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就要善於采用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法;當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疲勞時,就應采用能夠使學生身心放鬆的方法。教學中,教學方法要能夠適應教學對象的這種變化,不要執意采用一種教學方法,而不顧學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