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教學方法選擇的藝術 第五章教學方法的選擇比較與評價標準
(一)教學方法選擇比較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學科和方同教學內容,以及不同的學生不家主體,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效果也不盡相一般地來說,教學方法的選擇有其規律性。
(二)教學方法的評價標準
教師在選擇和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之後,要對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做出科學的評價。對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做出的科學的評價,會有力地促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否則,優劣不清,是非不明,是不利於教師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的。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恰當,其評價標準有兩條:
1.是否有效地促進教學實現教學目的
如是否使學生正確地領會和係統地掌握了教材,沒有造成混亂和歪曲的印象;是否使學生掌握了相應的技能技巧;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在具體評價教學效果時,切忌脫離具體條件,孤立評價教師運用某一教學方法的好壞,還要看教師當時的種種具體條件。例如,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原有的班紀班風等,不能用一個統一的分數來簡單地衡量教師運用某種教學方法的效果,應全麵考慮各種情況。
2.看這種教學方法的效率如何
看教學目的和效果是一個重要方麵,但不能僅限於此,還要研究教學效率。有時教學效果雖然不錯,但由於它是教師和學生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與過高的物質消耗取得的,從教學效率看,卻是不高的。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投入較少的人力、物力、時間,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五、有特色的教學方法簡介
(一)邱學華嚐試教學法
我國當代有成效的典型教學法之一,又叫五步教學法、小學數學嚐試教學法。此法倡導者是邱學華(江蘇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級講師)。
嚐試教學法的核心是"先學後教,先練後講"。即學生先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嚐試題進行嚐試練習,在嚐試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爾後在學生嚐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邱學華本人則將其概括為:"一個興趣兩基本,三個為主四當堂,五步教學六結構"。
嚐試教學法的一般操作規程為:出示嚐試題;自學課本;嚐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由於地區、班級、學生、教材、教師的不同特點,可有增有減,相互調換、合並。如第二步與第三步可調換;第二、三步,第四、五步可合並;不澄清概念上的模糊認識和計算上的錯誤,可在第五步後增加"第二次嚐試練習";為使學生對嚐試題認真理解,可在第一步之後先讓學生討論等。下麵對嚐試教學法的每步操作程序作一說明。
1.出示嚐試題
即提出問題。每堂課的開始,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內容和基本要求,最後出示嚐試題。具體要求如下:嚐試題一般應同課本例題同類型同結構;出示嚐試題後應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啟發性問題。如"教師還沒有教,誰會做這道題目?"等。
2.自學課本
在學生產生好奇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例題,從而學會嚐試題的解答方法。本步驟應注意以下幾點:先提思考性問題,如教一道工程問題,可提為什麼要設"1",這個"1"代表了原題中的什麼?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3.嚐試練習
從各種不同水平的學生中抽樣板演,其他同樣在草稿本上練習。實施本步驟,教師要隨時了解練習情況,學生可對照書上的例題邊看邊做。
4.學生討論
即板演者講清算理,其他學生對板演的情況進行分析,評析誰對誰錯,不同看法展開爭論。
5.教師講解
教師運用評講嚐試題的方式,對難點、重點、關鍵點進行講解,講解時應多采用直觀手段。
(二)劉顯國反饋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是四川省大竹縣教育科研室主任、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劉顯國根據現代教學論思想和"三論"原理,吸收國內外教學法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不斷改進,不斷完善,逐步創立的一種新教法。目前全國已有20個省市近一萬個實驗班在進行此項實驗。全國成立了反饋教學法研究會。1991年經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批準為本"中心"所屬學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反饋教學法研究會。
1.反饋教學法的特點
反饋教學法是運用"三論"原理,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結構,使受教育者在短時間內攝取最大而有效的信息量,並實現信息的高速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以信息反饋為主線,把自學研討貫穿始終。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法,使課堂信息的單向傳遞變成信息流通的雙向性傳遞。它把學生自己學習的成果利用各種通道輸送出去,然後收回外界對它的評議,從而檢驗學習效果和學識深度,並在原有知識基礎上講行調節和改進。反饋教學法強調老師引導下的學生邊學習、邊思考、邊總結、邊創造,再將所掌握的知識輸出。輸出的目的在於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查、調節、選擇、控製,從而利用反饋來達到鞏固舊知,學習新知,培養能力的目的。
2.反饋教學法的優點
(1)有利於信息反饋和調控。學生彼此之間,師生和教材教具之間形成多向教學信息聯係,保證反饋信息的轉換和暢通。
(2)有利於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反饋教學法所強調的不是研究教師如何去教,而是研究學生如何去學,它最基本的特點與要求,是教師把課堂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充分挖掘自己的意願和興趣,去安排自己的學習,去發展自己的個性。
(3)克服了思維定勢。通過及時反饋及時矯正,避免誤差的積累和前後誤差的混合,克服思維定勢的負遷移的形成。
(4)能順利達到預定目的。從心理學來看,運用反饋教學法,學生可以及時得到練習結果,了解成敗原因,能提高練習效果。大多數學生經過頻繁及時的反饋--矯正後,能使正確的得到及時肯定,錯誤的得到及時糾正,提高了自身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教師的信任感,能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3.反饋教學法的程序
(1)導入新課過程--第一次反饋作好鋪墊。為遷移而教。新課的導入,主要是考慮如何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導入過程是從新舊知識的聯係,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問答、練習、討論研究等方式,把學生從舊知識引向新知識。導入過程一般分兩步:基本概念複習題和學習新知識的嚐試題。目的是了解學情,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其後,便組織學生討論,即第一次反饋。教師獲得一次反饋信息,利用小結及時進行調控。
(2)學習探討過程--第二次反饋作好遷移。導入新課後,及時出示討論題,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聯想,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閱讀課本、實驗、觀察、思考、認真探索,最後通過討論研究掌握新知識。第二次反饋成功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善於設問,造成師生雙方在知識的重點區域展開討論,反複研究,以獲新知。這一段一般是按兩步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可以進入新知識範圍的嚐試題的練習;通過課本閱讀和討論。通過討論研究,進行第二次知識反饋。教師掌握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逐步應用情況,及時小結,進行第二次調控。
(3)鞏固加深過程--第三次反饋深化知識。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動員多種感官參加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知識,達到深化新知的目的。教師聽取學生的分析,獲得信息,並利用小結,及時調控。這就是新知識的第三次反饋,目的是了解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深度,培養智能。
(三)魏書生語文六步教學法
魏書生把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緊密、自然地結合起來,教書育人,建立起了一整套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學能力及提高差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新的教學體係。人們把他的課堂教學中"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的六個步驟稱之為"六步教學法"。
魏書生認為,他貫穿於語文教學中的六個方麵具有重要意義。這六個方麵是:
(1)強調教學民主的思想。
(2)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學的兩個能力。
(3)將教給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三個方麵相結合。
(4)堅持提高認識、激發興趣、教給方法、培養習慣四個過程。
(5)增加教育心理學、國外科技動態、科學的學習方法、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名篇時文等五方麵教學內容。
(6)課堂教學分為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個步驟。
例如,他在青海省講學時給初二學生講了說明文《死海不死》,在經過他那種獨特的組織教學和導入新課後說:這一課完成的任務有三個,並板書:①三個字,一個詞;②了解死海的特征和成因;
③傳說在說明中的作用,數字在傳說中的作用。學生欲記筆記時魏老師說,我們班學生不用作筆記積極思考就行了,於是學生也不作筆記了,集中思考。魏老師又問學生,你們平時學一篇課文用幾節課?學生回答用二節課,魏老師說今天用一節課學完,從現在開始(讓一學生記住上課時間)。在解決第一個任務三個字一個詞時,魏老師讓學生推薦一名班上愛寫錯字的學生,該生在黑板上寫出,然後老師讓學生用半分鍾把一個詞照書上的解釋回答。第二個任務,魏老師為讓學生理解死海的特征和成因,提出了一個問題:死海不死矛盾不矛盾(還提醒如白紙不白矛盾不矛盾)?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完成了第二個任務。在完成第三個任務時,魏老師提出問題:傳說去掉行不行?我認為去掉可以,但放上更好還是更糟呢?學生回答:更好、更生動、更有說服力,能吸引讀者。魏老師說現在看數字在說明中的作用是什麼?第4段和第6段一堆數字都是為哪一句話使用的?學生回答......三個任務完成後,魏老師說此課就上完了,還有8分鍾,看練習。把書後練習逐一解決了,最後還剩下3分鍾,魏老師讓全班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話: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讓快讀,慢讀;再快讀,再慢讀;悲哀地讀,高興地讀。一節課45分鍾就這樣輕鬆愉快地上完了。
魏老師在教學方法特點是:①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學過程按三個任務先後順序組織教學,思路非常清晰。②教學中除了字詞基礎知識外,主要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培養思維能力時不要求學生作筆記,而要學生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動腦,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重視讀的能力培養,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讀書時找關鍵句,這就教活了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③魏老師在課前很重視學生的心理穩定,他告訴學生消除緊張的辦法至少有一百種,今天介紹一種:請大家坐直,兩腳與肩同寬,閉上眼睛......做完後問學生還緊張嗎?之後就上課,這時學生喊老師好後欲坐,魏老師說我們班學生不要坐下,做什麼?做口頭作文。你們願意嗎?學生回答願意。於是魏老師出的題目是一小段說明文口頭作文,說明一下今天講台(會場)四周的情況,要求先從正麵開始說,並鼓勵學生:人做事要忘了別的,解放自己,大膽說。這種課前組織教學的形式既穩定了學生的清緒,消除了緊張心理,又進了行了口頭作文練習,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④魏老師上課時讓學生知道講課內容和講課時間。教師把講課要點先揭示出來,使學生即使遺漏了某一點,思路也能跟上講課進展。如魏老師一上課就提出本節課完成的三項任務,使學生緊緊圍繞三個任務積極主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