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學方法的選擇比較與評價標準(3 / 3)

通常把課堂教學分為5個環節:引入--設疑,新授--激疑,回授--質疑,擴展--立疑,課終懸念--激疑。

(十)物理懸念教學法

這是一種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法。主要特點是教師在講課中不斷鋪設懸念,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其教學基本程序可分為以下3步:

1.課題的引入要引起學生的興趣

教師應在講課開始階段,就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快形成。一般的做法是,先巧妙地鋪設懸念。比如,在講浮力一課時,教師可先拿出3個雞蛋,分別置於3杯"水"中,這時展現在學生麵前的是一個奇特的現象:一個沉在水底,一個浮在水麵,一個則懸於水中。當學生大惑不解之時,教師再往杯中分別加進一些"水"。這時,學生又觀察到更為奇怪的現象,沉底的雞蛋慢慢地浮起來,漂浮在水麵上的雞蛋卻沉入水底,而那個懸浮水中的雞蛋中聽任隨意擺布,讓上就上,讓下就下。這幾個平平常常的雞蛋立即成為學生思考和議論的中心,迫切揭開浮力之謎的學習積極性也隨之被調動起來了。

2.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揭開懸念之謎

比如,當學完沉浮條件之後,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雞蛋重量並未改變,那麼促其上浮下沉的原因是什麼?在得出是浮力改變的答案之後,教師可繼續發問:"是什麼因素促使浮力改變呢?"由此可引導學生探索規律。

3.不斷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再鋪設懸念

比如,學完浮力之後,教師可以再拿出那個熟雞蛋,將其平放在桌子上,然後用力使其高速旋轉,讓學生注意觀察,幾鈔鍾之後,這隻雞蛋竟然神奇般地直立起來。麵對這種奇怪的物理現象,教師不需做任何解釋,將這個問題留學生思考。

懸念教學法是一種適合於學生心理特點的科學教學方法,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精神,又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緊張感。

(十一)化學程序啟發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是廣西師大創立的。它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啟發式教學原則,批判地引進了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它運用現代教學規律和整體、有序、反饋原理,按照中學化學知識的邏輯發展程序、學生的認知程序及教育心理學規律,編寫了試驗教材與課堂練習冊,寓程序於教材之中。其教學程序是:

1.動員啟發(5分鍾)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出"心求通、口欲言"的探求知識情境,引發學習活動。使學生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新課。

2.自學探究(20分鍾)

學生通過讀、做、練、議、知,歸納總結找出知識的縱橫關係;教師對學生自學中的各種反饋信息要及時收集分析歸納,為精講打下基礎。

3.整理提高(10~15分鍾)

若自學時視為"撒網",則這階段可視為"收網"。教師根據自學的信息及知識的重點、難點用準確生動的推理和扼要的板書將學生從各程序中學到的零散知識結構網絡,納入原有知識整體中,並對新知識的價值、地位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正確的運用。

4.發展深化(5分鍾)

讓有餘力的學生做一些思考題,鼓勵一題多解,培養求異思維能力;對差等生加強麵批,並肯定優點,激勵上進。

(十二)物理四環節啟發教學法

這是一種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學法。該法采取啟發、誘導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維的品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法由"預習,提疑,解難和練習"四個環節組成。

1.預習

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自身內部的條件和矛盾性。為了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課前,教師出示預習提綱,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預習,並寫出預習筆記,記下基本概念和發生疑問部分。教師應定期評審學習的預習筆記,以促其看書,培養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預習中能夠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記錄下來。這是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2.提疑

教師在講課時,首先讓學生提出預習中產生的各種疑問,然後將其中重要的、帶有普遍性的書寫於黑板一側。這一環節,雖然時間不長,但作用較大,它一方麵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思考問題,另一方麵能促使學生完成預習環節,同時也為增強下一步聽課的注意力起到承上啟下作用。

3.解難

學生提疑,說明其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機,通過演示實驗等啟發引導之。解難是關鍵的一環,教師要本著教材的重難點,有意識地講解學生的疑問,要避免"蜻蜓點水"現象。

4.練習

教師組織學生練習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知識競賽"等。

(十三)英語雙調控教學法

英語雙調控教學法是南昌市實驗中學教研室所創立。其課堂教學程序是:

1.課前預習(信息前饋)

這一程序由教師在上一節課根據課文內容預先布置中文會話材料,讓學生在預習中模仿教材,並聯想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進行自我會話準備,並以書麵形式記錄下來。

2.同桌會話(信息交流)

上課後,即開始同桌學生自由會話,講行第一次信息交流,相互糾正錯誤,並進行第一次自我信息調控,做好公開會話準備。

3.公開會話(信息輸出)

由教師指明好、中、差3對學生進行公開會話,即第一次信息輸出也是學生對教師教的第一次信息反饋,使教師了解學生在預習中對新知識掌握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及時糾正。

4.指導會話(信息輸入)

這一步,教師第一次向學生進行信息輸入,教師要加強英語對話,有意識有計劃地把會話內容中的詞語、句子納入語法規範。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不要孤立記單詞,應盡量使用體態語和表情,達到刺激--反映--強化的目的。

5.課內討論(信息交流)

對會話和課文內容進行研究辯論,發現自身知識缺陷,進行第二次自我信息調控。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相互會話的機會,深入學習中,為差生輔導答疑,為優生提供較高層次內容。

6.再次公開對話(信息輸出)

通過第二次對話,既是學生信息輸出,又是教師信息反饋,為教師小結提供情況。

7.新課小結(信息輸入)

師生一道對本堂課進行濃縮綱要小結,提出重點,突出難點,如果學生尚有未掌握的難點,應采取補救措施,使學生獲得評價信息和頭腦裏固有信息達到和諧並儲存起來。

8.布置練習(信息儲存)

老師可對會話和課文內容所歸納的文法和句型,采取變式練習,以使學生舉一反三,增長見識。

(十四)自然課情境激勵教學法

這是從自然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根據所授知識的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激發學生探索和罰現的熱情,求得教學的"長期效應"的一種高效教學方法。

創設教學情境,一般要遵循以下3個原則:一是以問題意識觀察具體事情;二是在觀察中逐步提出設想,並使之成為指示學生探索研究的方向;三是不斷將設想與具體事物對照修正,經過分析與綜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觀事物的概念。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後,教師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展課堂智力激勵。所謂"智力激勵",就是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迅速地設想出解決的各種可能性,這裏,教師要特別注意發揮學生間的交互作用,以引起思維共振,誘發創造性設想,並不斷摒棄心理障礙,去進行新奇、獨特和別出心裁的創造性思維。

開展課堂激勵必須注意:追求數量--設想越多越好;嚴禁批評--對他人的設想不加以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延遲評價--獲得全部信息後,再根據問題需要,經過篩選濾化,尋求最佳設想;結合改善--對更佳設想進行再加工,使之趨於更加成熟,並具有實用價值。

課堂激勵,可以采用的具體形式是:教師將學生分成6~8個智力激勵小組;給予問題情境;每人循環地提出自己的設想,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每組組長詳細記錄每一個設想;小組自行評價篩選,找出最佳設想;進行大組交流;教師評價。

學生的探索研究活動是以"問題→設想→實驗→結論"的主線展開的,通過情境激勵教學,使學生在實驗的感知過程中,看到事物的表象;這些表象與已掌握的舊知識相聯係,就形成聯想;再將聯想經過變序、重組的加工處理,即頭腦的想象,尋到科學的結論。因此,采用情境激勵法教學,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有利於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操作訓練,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的熱情。

(十五)曆史讀評練教學法

這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把讀、評、練幾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教師把一堂課分為學生精讀教材、學生和教師講評曆史現象和事件、學生複習鞏固與練習3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學生精讀教材。首先由教師聯係舊知識導入新課後,出示本節課的閱讀思考題,指導學生閱讀本節教材。閱讀思考題必須反映教材的重點,並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根據思考題目邊閱讀邊劃書。老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爭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感知曆史知識的能力,初步弄懂教材,促進思考。

第二階段,講評曆史現象和事件。在學生初步感知曆史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逐個將思考題向學生提問,學生憑借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回答教師的提問,然後在教師的啟發、點撥和講評中,與教師共同活動。之後教師可出示本節課的板書提綱,對教材知識結構進行串線整理,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科學的知識。這一階段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較準確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培養概括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複習鞏固與練習。教師在完成以上兩上階段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對本節課的內容應講行輕重緩急的精講,從而使學生對科學的新知識有一個加深、鞏固的機會。

"讀、評、練"教學法,既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也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